大膽實施
大同府內四州七縣的百姓已經盡歸王則之麾下,這些人分了田地,成為了自由之身,一個個都有一種重獲新生的感覺。
王則之免了他們一年的田賦,每個月還給他們發糧食,保證他們不會餓死,百姓們紛紛對王則之感恩戴德起來。
他們之所以會如此感恩王則之,最主要的就是王則之收編他們的時候每人分了一畝良田。
雖然百姓們窮困潦倒,日子過的不好,很多人都是獨身獨戶。
但是也不乏家中人多的百姓,據編戶的軍官所,最多的一戶家裏祖孫三代皆在,爺爺奶奶兒子女兒孫子孫女外孫,一大堆人加起來有十幾人。
這一大家子,一下子就分到了十幾畝良田。
百姓們得了自由之身,有了田地,他們就自發的建起了功德廟,把王則之供奉了起來。
王則之聽聞之後,一頭黑線,立刻下令拆除了所有的功德廟。
如果百姓要感激他,可以立碑記錄,沒必要立廟供奉他。
百姓在他活著的時候給他建廟,燒香點燭把他供奉了起來,讓王則之感覺,在給他辦活喪一樣。
剛開始的時候,百姓很是不理解王則之為什麽要拆了自己的廟。
當百姓中有人,王則之此舉是為了百姓們好。
要知道,朝中的皇帝健在,百姓們不為皇帝建功德廟,卻為王則之建功德廟,如果皇帝知道了,不止王則之要倒黴,建廟的百姓都要遭殃。
百姓們聽聞之後,覺得此人的有道理,於是他們在功德廟的舊址上樹起了一塊巨碑。
以碑文記載下了王則之所做的事情。
王則之聽聞百姓們不再建廟之後,總算鬆了一口氣,可他還沒高興多久,就又高興不起來了。
原來,百姓們在他的功德碑下繼續燒香點燭,供奉他。
王則之聽了,扶著額頭一陣頭大,他知道這種事情一時半會兒扭轉不過來了。
最後,隻能隨他們去了。
百姓們安頓好了,他就開始安排守城的人選。
四州七縣、十三衛,優先選出了警備司的第一任警長。
王則之親自給他們蓋敕印,頒發任命書,警長禮服。
這些人無一例外的都是威望極高,享有善名的人物。
任命結束之後,王則之大手一揮,把警備司所用的武器裝備,第一個月的糧餉統統發了下去。
這些人從來沒有想過,他們有一會當官。
得了王則之的任命之後,領了糧餉、武器裝備,還有王則之從於忠手裏抽調出來的密諜。
當然這些密諜不是以密諜的身份分配給他們的,而是以警衛班的身份分配給他們的。
警備司責任重大,必須公正無私,如果這些人腐敗了,王則之就會第一時間知道,並且采取措施。
各個警長雄赳赳氣昂昂回去上任了,同他們一起去的,還有王則之從教官當中選出來的刑罰司司長。
在警備司、刑罰司建立起來之後,王則之給他們下達鄰一個命令。
大同府境內的八百二十座堡寨,三百零七座墩台,已經縮減為了四百一十三座堡寨、一百六十八座墩台。
王則之把這些堡寨、墩台劃分了區域,歸到四州七縣、十三衛所的名下。
這些堡寨、墩台內分置派出司,刑罰分司,這兩司是警備司和刑罰司的分支,歸上級兩司管轄。
王則之命警備司的第一任警長舉薦出赴任派出司的司長。
舉薦之人必須德高望重,享有善名,如若他們把奸滑之人舉薦上來,舉薦的警長會受到牽連,輕者降級罰到派出司,重者撤職查辦。
至於刑罰司的人選,不用他們操心,刑罰司的人選由王則之派遣。
新任警長們,手裏有了權力,一下子就活絡起來。
他們在選取人選的同時,深記著王則之的要求。
不敢把那些奸滑之人舉薦上來,他們是清楚的記得王則之帶大軍炮轟四州七縣情景的。
如果他們失職,他們怕王則之把他們轟殺了。
百姓們安頓好了,管理城池的人和機構也有了。
接下來,王則之要對商人們動手了。
雖然王則之抓了很多商人,可這些商人都是有問題的商人,大同府內沒有問題的商人、士紳還是有的。
這些人大都是做煤炭、棉花、布匹、竹木、桐油、生漆、藥材、曲酒等老實本分的生意。
像鐵器、火器這些賺錢的行當,他們是一樣都沒沾。
既然這些人都是老實本分的商人,王則之就不能繼續收保護費了,因為這有點土匪惡霸的意味,於是他換了個名義收起了通行費。
由太原府入大同府的邊關處,王則之設置了路卡,但凡入大同府經商的人必須繳納通行費。
這個通行費,是以商人們所攜物的百分比來征收的。
不交的不得入內,交了就可拿到一張通行證,可在大同府內自行經商。
接著,王則之嚴守著出關的關口。
但凡出關的商人必須繳納出關費,出關之後,會有鋼甲重騎保護他們。
護送的範圍北至歸化城,西至哈良兀駐牧區,再遠就是屈野川駐地。
東邊王則之也開發了新的地盤,這裏就是興和守禦千戶所,以前是林丹汗的地盤,現在歸王則之了。
對於王則之的這項正策,商人們意見不大。
王則之都不需要給他們多做解釋,商人們就同意了。
那是因為,隻有他們才知道,原先的大同府境內有多麽不安全。
先不境內賊寇橫行,就是關外的韃子也經常三三兩兩跑進來劫掠。
王則之打敗了林丹汗,收服了塞外韃靼。
現在他的剿匪大隊不斷的在清繳境內的賊寇,他們行商這麽多年,就沒見過這麽安全的地界。
最後,商人們一致認為,通行費、出關費都可以交,而且必須交。
就當是給王則之麾下軍士們的一點辛苦費。
對於這點錢,商人們是一點都不心疼。
能用錢買來生命保障,在他們看來再好不過了。
在商人們眼裏,王則之是在給麾下軍士收辛苦費。
在王則之心裏,他是在為以後收商稅打底稿。
等商人們習以為常了,他就把通行費和過關費改個名字,成為行商稅。
不過,王則之知道,現在還不是時候。
百姓安頓好了,守城的人有了,商人們的事情也做了安排。
接下來,他要為大同府內的百姓找到賺錢的路子。
拆除作廢的堡塞、路墩成為了百姓們賺錢的一個路子。
王則之下令,招募臨時工,大同府內剛獲得自由之身,分了土地的百姓聞訊而來,紛紛響應起了他的招募。
他們麵朝黃土背朝,他們汗流浹背,可是他們沒叫一聲苦,甚至有些高興。
因為,他們出工做活,王則之不僅管飯,還有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