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王寶釧她爹(08)
季言之不想摻和真假先太子遺嗣的事情,也不想魏虎這最容易被上位者利用的二女婿摻和進去。 畢竟這事兒,哪是那麼輕易能夠摻和的,稍微不注意,就會牽連滿門! 結果魏虎乖乖的聽話,後續發展卻有點兒出人意料。魏虎沒有被卷進去,反倒是…… 「可有冒充皇兄遺嗣的逆賊消息?」 御書房內,唐宣宗眉頭深皺,臉色黑青,雙眼皮浮腫的道。他的面前跪著御林軍指揮使,此時低垂腦袋,正在做彙報。 「屬下無能,又被他們給逃掉了。」 「這些人真真是陰魂不散,打著皇兄遺嗣的旗幟到處招搖撞騙,企圖以此來顛覆我大唐江山社稷。」唐宣宗咬牙切齒的道:「這些一聽就是假的胡話,偏偏還有百姓相信。」 或許是老祖宗李世民開了一個殺兄篡位的頭吧,反正大唐以後逼宮、清君側的事情沒少發生。 比如唐宣宗李隆基,再比如說他唐宣宗。當年先太子還在世時,曾經為百姓做過幾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就因為這,直到唐宣宗順利搞死先太子,當了二十來載的皇帝,大唐百姓都沒怎麼忘記先太子,並嘀咕唐宣宗來位不正。 哪怕這些年來,唐宣宗其實也盡量讓吏治清明,大部分百姓安居樂業,可也無法完全抹去大唐百姓們對於先太子的印象。 特別是……居然說他至今無子嗣繼承人是受了報應這點,真的讓唐宣宗大動肝火。 就在這時,現任相國捧著一大堆的奏摺走了進來,御林軍指揮使退到了一旁,和著不知神遊到何方的季言之站到了一塊兒。 「萬歲爺,這時最近官員的委任名單,微臣已經擬定好了摺子,懇請萬歲爺瀏覽。」 現任相國送上摺子后,恭敬的退到一旁。而這時候,現任相國這才看到御書房內還站著有季言之這麼一個人,不免豆豆眼中閃過一絲錯愕。 「王大人,今日怎麼有空進宮了?」 季言之收回神遊的思緒:「比不上相國大人時常進宮。」 「聽說王大人最近很喜歡帶著幼子以及寧安郡主出門采青,我這把老骨頭著實羨慕,恨不得也學學王大人的做派休閑度日。」 季言之微微挑眉,這是來找麻煩?他除了致仕閑賦在家沒事可乾的情況下,暗地裡在政務上給現任的這位相國找了不少麻煩外,也沒幹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啊,怎麼? 莫非,是因為嫉妒? 對自己手段從來很有信心的季言之忍不住搓下頜,這幅姿態看在現任相國眼中就是『你說得沒錯,我就是閑得這麼有福氣』的姿態,氣得現任相國一陣吹鬍子瞪眼。 「這個顧澈……他怎麼沒去翰林院報道啊!」 作為疑心病很重的帝王,唐宣宗和其他混日子只想著不早朝的帝王最大不同在於,他把大唐中樞朝廷重要的一些,比如說四品以上的官員任免大權都緊緊的捏在手中。 唐宣宗快速的將六部過了一遍,然後在翰林院掃了一遍。 之所以提到顧澈這個名字,是唐宣宗覺得熟悉,仔細一想可不是他最近頗為寵幸的那位顧婕妤的兄長嗎,於是唐宣宗便由此一問。 現任相國明顯和唐宣宗口中的顧澈有齷齪,唐宣宗一問,他就停止了與季言之的『爭鋒相對』,恭恭敬敬的回答:「回萬歲爺,顧公子怕是看不上翰林院的職位,所以這才推遲了翰林院的報到。」 翰林院是著名的清水衙門,有入閣定會先入翰林的說法,只不油水不大又稱養老衙門,因此很多對這個地方不太滿意的士子都會在認命下達的時候,推遲報到的時間,以期活動一下關係能調離,哪怕外派也是好的。 這已經是官場之中不成文的規定了。不過唐宣宗身為帝王並不清楚,因此現任相國才會這麼明目張胆的算計那叫顧澈的新科士子。作為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上位的現任相國不說辦事能力如何如何,但至少很會揣測帝王的心思。 充當了背景板,優哉游哉打瞌睡,但就是不多言的季言之看得好笑。 別誤會,季言之可不是為顧澈抱不平。這種官場上互相陷害的戲碼層出不窮,現任相國的這招其實稱不上有多高明,但卻抓住了唐宣宗多疑,且不喜歡寵妃娘家太過飛揚跋扈,陽奉陰違的性格。 而顧澈官職被安排下來,卻不去報道的這點,真的算是惹惱了唐宣宗。 這不,『啪』的一聲,唐宣宗將奏摺直接扔在了地上,眉頭緊鎖,面容好不陰沉。 「朕…記得新科恩考,顧澈他並沒有名列前茅吧,何德何能去讀書人的清貴之地——翰林院任職。」 「估計顧士子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置,所以這才……」 唐宣宗臉色更加的陰沉。 「既然不願意去翰林院,那就在京城裡待著吧。」 不想去翰林院,那想去哪兒?外放為官?唐宣宗覺得自己已經猜透了顧澈的心思。而正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猜透了,所以心情十分的不爽利。 「萬歲爺,這,畢竟是新科士子又是顧婕妤的兄長,就這麼讓他……微臣擔心會浪費人才啊。」 這時候現任相國突然表示出浮誇的驚訝來,季言之不忍直視,默默的挪開了視線,偏偏唐宣宗並沒有覺得現任相國的驚訝很浮誇,反而很贊同他所說的話。 「大唐人才濟濟,朕還怕無人可用?」 現任相國如果不假惺惺的求情,或許唐宣宗還會看在顧婕妤的面子上,寬容一二。可是現任相國這一求情,嘖,直接就斷了顧澈的仕途。 厲害陰損,季言之自認自己是干不出來這種事情的。所以他乾脆繼續裝啞巴裝聾子,在一旁打起了瞌睡。 唐宣宗繼續和心裡藏奸肚量狹窄的現任相國談論國家大事。 過了好一會兒,現任相國恭恭敬敬的退出了御書房。唐宣宗嘆了一口氣,將視線落在了已經打起了呼嚕的季言之身上。 季言之其實就是在假寐,他真的很不想搭理是想要兒子已經想到瘋魔的唐宣宗,所以乾脆就裝聾作啞,將一個不倒木偶的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唐宣宗看到這樣的前相國都無奈了。 「王允,你對朕有什麼意見?三個時辰了,難為你一直在那站著。」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老臣不敢有絲毫意見。」 季言之暗嘆一聲總算來了,當下打起了十二分的精力,開始和唐宣宗辯駁。說他年齡大了,悠閑自己過多了,已經不太習慣為官的生活,還是應當在家閑賦悠閑度日。 唐宣宗看看季言之一頭墨黑用白玉束起來的長發,再看看自己已經花白,皺紋爬滿臉頰的形象,不禁怒從心裡來。 「王允,你當真以為朕不敢動你。」 季言之根本不受唐宣宗怒氣的影響,甚至還特有閒情逸緻的一字一頓道:「草民說了,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聖上若真想拿草民出氣,儘管動手就是。草民絕對不會有怨言…」最多讓你提前十多年從皇帝位置上下來而已。 唐宣宗這下算是真的氣炸了肝。 他覺得王允(季言之)就是個不知好歹的老東西,寧願閑賦在家也不願出仕為國效力,還說什麼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這分明是怨憤不滿他這個皇帝讓相國位置換了人來做。 一介奴才,憑什麼怨憤不滿他這個真龍天子。 越想越氣的唐宣宗直接將御案推倒,臉紅脖子粗的道:「王允啊王允,你真是太不識抬舉了。朕好心好意讓你重新出仕報效朝廷,可你倒好。生怕朕不敢殺你不成。」 季言之跪伏在地,很不誠心的來了一句:「草民惶恐。」 唐宣宗:「……」 「你會惶恐?你這老貨會惶恐?」 氣急敗壞的唐宣宗破口大罵,語言太不文明,惹得季言之低垂的眼眸越發的冰涼。 他為什麼不願意出仕,作為一國之君,唐宣宗心裡沒有一點兒逼數嗎。 如果唐宣宗是個好的,沒有刻薄寡恩的算計於他,還生了薛平貴這麼一個兒子來噁心他,季言之會對他治下的大唐有一絲一毫的好感嗎。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這種空泛的屁話,只能用來糊弄鬼。反正依著季言之的小心眼兒,他從來沒有自己干正事干實事,好處別人得,壞處卻自己背負的道理。 他就是個錙銖必較睚眥必報,心眼極小的真小人罷了。 他的確也吃軟不吃硬,但這裡面還得有一個前提,就是他始終看不順眼的人要想讓他服軟當最好的背鍋俠,季言之就會起逆反心理,提前弄死。 恰好今日唐宣宗的行為踩中了季言之這條底線,所以別看季言之表面上『服了軟』,任憑唐宣宗怎麼處罰;心中已經mmp刷屏,暗搓搓的計劃著怎麼弄死唐宣宗,就算弄得朝野震蕩,大唐還剩下的半壁江山重新支離破碎又如何,既然季言之敢想敢做,那就必然有後手。 事實上也是,季言之在『幸運』逃過唐宣宗因為狗脾氣發作的遷怒后,開始加快了速度。僅僅用了三載光陰,季言之就布置妥當,暗中用一場神鬼莫測,令普通人膽寒的意外,讓唐宣宗突然暴斃。 由於唐宣宗死得突然,且死之前還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旱天雷擊中,換了一個無比狂野時尚的形象,所以他突然暴斃,世人皆傳唐宣宗是遭了天譴,一點都沒有懷疑這裡面有人為動的手腳。 不過突然性暴斃的唐宣宗膝下沒有任何子嗣,且每次有御史大夫提議要不要過繼宗室充當嗣君而大發雷霆。因此他一死,整個長安震動,隨後不久更是又引發了其他個州縣的暴動。 李氏宗親們忍受不住野心的趨勢,開始頻頻活動,力圖上位做那個位置。他們盯著皇帝那張寶座各種爭鋒相鬥,大肆拉攏官員。一時之間,將整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唐宣宗特意提拔的那位現任相國已經『殉葬』了,說白了他就是一個靠阿諛奉承、見風使舵上位的奸佞。他為什麼會取代季言之成為相國,還不就是他很會揣摩上意,並且馬屁拍得好。 唐宣宗前期真的算是一個有『中興大唐』之志的君王,只是人到晚年,犯了絕大君王都會犯的錯。親小人遠賢臣,好大喜功,甚至疑心病很重。 不過說白了,唐宣宗其實是有點兒冤,算是被親生兒子(薛平貴)牽累的典型。季言之因為實在厭惡薛平貴這個人,於是很自然就對唐宣宗這個喜歡遷怒人的帝王起了厭煩感。 扯遠了,總之李唐宗室的人將整個大唐搞得烏煙瘴氣的時候,很多京城官員不敢摻和,乾脆就學起了『閑賦在家』的季言之的做派,紛紛緊閉府門,不輕易外出。 他們又不是傻子,才不會和著李唐宗室的人一起胡鬧。誰說得清楚現在哪艘船好哪艘船壞。說不得都是沉船,只要選定就一起玩完呢。 而由於重要官員們全都稱病閉門不出,李唐宗室的人鬧得更加歡快更加囂張了。有了宗室成員甚至歃血為盟,賭咒發誓先幹掉誰誰誰,再來公平競爭決定誰當皇帝。 表面上同樣閉門不出,實際上卻在各種搞事的季言之,簡直對目前的局勢太過於一言難盡。 這種時候不是該憑藉著武力上台嗎?還他媽拉攏官員,搞歃血為盟的把戲?是血酒真香還是覺得可以『以德服人』,可以像文人墨客嚮往的那樣,彈指間敵手皆化作塵埃? 反正季言之是搞不懂他們的思維,乾脆就趁著他們自認掌控了長安的時候,安排人手接管了御林軍等駐紮長安的軍隊,命他們暗中待命,與外地趕來長安『清君側』的地方軍隊匯合之後,直接將大部隊開往大明宮。而直到由季言之親率的大軍奪宮之時,蘇龍這個機靈鬼還聯合魏虎表演了一出黃袍加身。 季言之披著黃袍一屁股坐到龍椅之上,稱病不上朝的官員們也紛紛站在了金鑾殿兩側高呼萬歲的時候,李唐宗室成員們才紛紛反映過來,他們為了爭奪瓜分李唐基業時居然被亂臣賊子抓住了機會,犯上作亂謀朝篡位。 而且最最最讓他們無法接受的是,居然還特么的成功了。 有的李唐宗室成員很識時務的跪地,和著文武百官們一起高呼萬歲,不服氣者,直接就被順利謀朝篡位改朝換代的季言之當殿判處謀逆罪,一起發送至閩南、遼東一代作為拓荒的先驅者。 處置完李唐宗室,接連來便開始論功行賞。 季言之豪不吝嗇的分封跟著自己謀朝篡位的有功之臣,包括王采檸這位郡主都有了一個公主的封號,特別說一直堅定站在他這一邊的蘇龍和魏虎了。 當然,依著季言之萬事瞞得緊的性子,不管是蘇龍也好還是魏虎也罷,都是唐宣宗暴斃而亡,他們準備讓季言之出面『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才得知他們的好岳丈有如此的雄心壯志。 「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後讓霖哥兒學習曹丕來個漢獻帝讓位?」季言之似笑非笑的道:「不,我更喜歡依靠自己打下一片大好河山傳給後人。」 蘇龍、魏虎當時震驚極了,而且除了震驚以外就是狂喜。世人誰不想成為新貴世家,如果有跟著『太|祖』一起打下江山的功績,又有新朝公主駙馬身份做護,一定能讓蘇、魏成為新貴世家,光耀延續百年。 於是兩個女婿商量好了,就搞出了『黃袍加身』的戲碼。季言之很滿意的接受,在處理李唐宗室、分封功臣之後,季言之就迅速平穩朝政,開啟了以『華夏』為名新朝代的新篇章。 而且由於季言之本身就做過很多世的皇帝,即使他這世年過不惑的時候把自己搞成了開國之君,但乾脆利索處理朝政,以及大刀闊斧的改革,還是讓許許多多的守舊派咋舌不已,甚至叫嚷出了有違祖宗規矩的話來。 對此季言之直接以一句『朕乃華夏開國之君,朕就是王氏的祖宗,朕改革算什麼有違祖宗規矩』的話,將守舊派懟了一個人仰馬翻。 守舊派沒法阻止,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真正意義上的利國利民決策被一項項推廣,除了唧唧歪歪幾句以外,其他的事根本就做不了。 而隨著改革的深入,不過短短几年,在大唐基礎上建立的華夏皇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季言之興辦學校,興辦工廠,讓國富民強的同時,明智也逐漸的開放,幾十年後,民主的觀念漸漸深入人心。而當季言之的孫子王啟繼位后,直接宣布君主立憲制,組建內閣會議,將絕大部分屬於君主的權利,下放內閣議員。 我是虐渣的分割線 且說薛平貴的『死訊』傳來之後,王寶釧直接哭昏厥了過去。醒來之後就哭哭啼啼的跑到了王府大門前,一跪不起。 全然忘了如今的她,已經不是相府三小姐,而是一位蓬頭垢面的乞丐婆子。 她這一跪,可把守大門的下人如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直接說出:「你如有冤情,不妨去那大理寺卿。我們老爺已經不做相國了,怕是幫不了伸冤。」 王寶釧驚愕,連哭都忘了。 「我是王寶釧,是王允王大人的三小姐,我有事要見爹爹,通報一聲爹爹可好。」 王寶釧這句『爹爹』叫得真是好聽,顯然是忘了她已經被逐出王家門的事實。王寶釧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我爹爹是(前)相國,一定能夠幫我找回薛郎的。 ——生要見人死要見屍,薛平貴沒有死,一定在某個地方等著她。 王寶釧含著如此悲壯的信念,堅強的跪在了大門前,惡寒了王家不少人。 門房通報消息的時候,季言之正在逗王霖玩,王采檸則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時不時的搭把手,戳戳王霖肉嘟嘟的小臉蛋兒。 「老爺,薛王氏在大門外跪著,你看是不是。」 「寧氏呢,寧氏哪去了?」季言之將咿咿呀呀的王霖交給了王采檸抱抱,極其不悅的問。 門房支支吾吾的回答:「小的去請了夫人,只是夫人說,面對薛王氏她怕自己狠不下心,又惹得老爺生氣,所以就去了佛堂念佛。」 「……」季言之無言以對:「她倒是聰明了一回。」 「那老爺…」門房忐忑不安的問:「是不是…讓人把薛王氏『請』走,這跪在大門外對老爺的聲譽影響多不好啊。」 「自從她干出私相授受,寧願不要王三小姐的身份也要跟著那薛平貴住寒窯吃糠咽菜的事情來,老夫的聲譽有好過?一句教女不嚴,就讓老夫惹多少同僚嘲笑。」 這是其一,他不願意和那些總愛抓著他這個『小辮子』的人多打交道。其二,有些陰損算計得在卸下相國重擔,身無常事一身輕的情況下進行。 這些彎彎繞繞的算計,季言之誰都沒說,就算頗得他寵愛的繼女王采檸,也只是以為季言之會罷相,是因為娶了她親娘清河公主的緣故。 加上季言之是真的對她好,所以對生父印象很模糊的王采檸也就將季言之當成親生父親一樣尊重。 王采檸看到季言之煩躁上心頭,不免轉動了一下十分靈動的眼珠子:「父親,要不女兒出面為你處理吧。」 季言之搖頭:「這對你的名聲不好。檸姐兒你自跟霖哥兒一起玩耍,為父去去就來。」 總得把事情一次性解決了,免得王寶釧為了讓薛平貴『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時不時就來一出跪王府大門的戲碼。季言之是心硬,言明不認王寶釧這個女兒。只是王家的下人到底顧忌著王寶釧身上那一半的王家血脈,最多言語上嘲諷,在沒有得到他絕對命令之前,絕對不會有多餘的手段。 想必王寶釧就是想明白了這點吧,所以才會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刻意忘了自己已經不是王三小姐的事,跪王府大門用大眾輿論來『威逼』季言之妥協。 季言之自然不會受這種程度的威逼,他只是覺得很煩,所以離開書房往大門方向趕去的步伐邁得很大。 王寶釧依然跪在王府大門前,或許是為了讓『威逼』顯得份量更重一些吧,她甚至開始了重重的磕頭,將整個額頭磕得鮮血淋漓。 看到這一幕,季言之感嘆了一句真聰明,不是誇獎王寶釧的而是誇獎寧氏。作為將王寶釧親自教養大的生母,寧氏也算對王寶釧知之甚詳,知道自己出面解決不了任何麻煩,反而可能被王寶釧的模樣磨得心發軟,乾脆就去佛堂誦經去了。 你瞧瞧,這思維哪裡蠢。以前總喜歡哭,不過是利用男人憐香惜玉的心理,不費吹飛之力佔盡好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