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舉薦
並沒讓她疑惑太久,紅杏又往前走了一步,站到她身後,壓低聲說道:“不瞞娘娘,我家娘娘想要更進一步,必得扳倒秋芷宮的那位。想想娘娘您也深有同感吧?”
麗妃哦了聲,雖然沒有明顯表態,但眼裏流露出嫉恨。
她沒有忘記,當初若不是那個賤人動了手腳,她肚裏的孩子根本不會出事;若平安生下來,這會兒已經會走路了。
殺子之仇,不共戴天!
之前不是沒想過報複,可惜一直苦於找不到機會。
現在有人願意與自己聯手,送上門的好機會,她怎可能拒絕……
麗妃的心思,紅杏心裏清楚的很。
她是南宮家特意挑來送進宮的,不但聰慧還頗有心計,算得上是南宮淑妃的左膀右臂。但凡南宮淑妃想做什麽,紅杏都會幫她辦得妥妥當當。
比如,上次皇貴妃生產,她便在某個節骨眼上使人動了手腳。
若不是薑氏母女在場,果斷采取救治措施,隻怕皇貴妃當場就會難產而亡。
事後,還成功地將鍋甩給皇帝,皇帝卻渾然不知。從而離間了皇帝跟皇貴妃。
這份心機和手段,可不是一般宮女能有的。
即便連薑氏,也隻猜到了大概,並未想到更多內情。
不過,皇上心裏肯定也有過那種念頭。南宮淑妃作為他的枕邊人,又特意物色美貌宮女取悅他,自然窺出了不少“聖意”,按“聖意”行事也就理所應當了。
至於麗妃,並不是個心計深沉的女人,相反還有些天真、愚笨。倒是她的那個嫡親弟弟,頗有幾分能耐,竟然能在短短時間裏把這灘水攪得這麽渾。
為此,既讓南宮家忌憚,又覺得可以利用。
“娘娘想好了嗎?如果還沒想好,奴婢先回去,晚點再來。”紅杏適時地說道。
麗妃抬頭看著她,眸子裏閃過一絲猶豫,很快咬牙道:“好,淑妃娘娘既有如此美意,本宮豈會拒絕……回去轉告你家主子,本宮應了,她想怎麽做,本宮定會好好配合!”
“是!”紅杏恭敬應道,目光掠過她頭上的翡翠鎏金步搖,“娘娘果然敏慧,不枉我家娘娘以如此大事相托!隻是口說無憑,娘娘總得有所表示,奴婢才好回去複命。”
事已至此,麗妃便也狠心拔下頭上戴的那隻翡翠鎏金步搖,遞給紅杏,“此乃本宮入宮時,家母送於本宮的,今兒便贈與你家娘娘吧。”
紅杏雙手接過,含笑行禮道謝,“請娘娘放心,我家娘娘定會珍之愛之,不離不棄。”
麗妃笑笑,壓下心裏隱隱不安,沒有再多言,喚宮女進來送紅杏出去。
……
紅杏的回複南宮淑妃很滿意,張口便賞了她好幾個百畝的田莊。
紅杏忙跪下謝恩,麵上卻無多少喜意,且緊緊地抿了抿唇,隻是垂著頭南宮淑妃並沒留意到。
翌日,南宮淑妃果然在皇帝與宮女饜足後提及將宮務交給麗妃打理。
皇帝正在興頭上,這等事也不是什麽大事,當即便應了,末了又忍不住好奇,“朕記得,你跟麗妃向來不和,什麽時候走得這般近了?”
南宮淑妃笑道:“什麽和不和的,咱們姐妹都是皇上的女人,不和也是因為太愛皇上了,總想得皇上的專寵,可這明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女人傻呀……”
“不過現在臣妾也想明白了,於其大家夥兒天天鬥氣,不如和和美美的過日子。現臣妾被皇上關在這兒,出入不便,可偌大的後宮不能沒有人管哪,麗妃妹妹向來聰慧,辦事也很有章法,臣妾覺得由她來打理宮務,再合適不過了。皇上,臣妾可是一心為了您呀,半點沒有自己的私心。”
皇帝大笑,手指在她的發絲間繞啊繞,“就算有私心,朕也準了,誰叫你是朕最愛的愛妃呢!”
這段時日南宮淑妃被罰,宮務暫時由皇帝指派的一名掌事嬤嬤在管,頗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原本皇帝也有意讓麗妃出來主事,但上次她為君家之事求情,讓皇帝動了怒才歇了這個心思,今兒南宮淑妃提起,皇帝便也做個順水人情。
當然,皇帝不會相信這些女人真的會和睦相處,但她們相互爭鬥自己才能掌握主動,姑且看看她們葫蘆裏都賣的什麽藥吧。
聞言,南宮淑妃忙行禮謝恩。
皇帝順勢拉她一起倒在榻上……
相較於淑妃宮裏的喜笑晏晏,皇貴妃的秋芷宮便顯得冷清多了。
皇貴妃生產時耗費了不少元氣,直到近日才漸漸好轉,但也落下了病根,稍微天氣變化身體就出現不適。
皇帝到底念及情份沒有苛待她,但也再沒來過秋芷宮,更沒過問一句半句。
這在宮人們眼裏,皇貴妃無疑已經失勢了。
眼皮子淺的宮人自然拜高踩低,明裏暗裏給了秋芷宮不少難堪;但也有精明的宮人執觀望態度,畢竟琮王殿下現在前線,若他立功回京,很有可能便是下一任儲君。
母憑子貴。
作為儲君生母,隻要不犯十惡不赦的大罪,便沒什麽了不得的,定能重獲聖寵,複昔日榮光。
執觀望態度的不止後宮,還有前朝。
龍國公作為琮王殿下的外家,自然力挺皇貴妃母子。
南宮家當然要擁護瑾王。
至於司馬家,目前就沒有明確表態。
但玢陽郡王依然經常在自家府邸舉辦宴會,參與者多是些文人雅士,舉辦的也多是詩會馬球之類的風雅之會。
玢陽郡王還當著滿堂賓客的麵表態:與會者隻談風月,不論政事。誰若失言,便扭送大理寺處置。
這等清雅姿態,反倒讓他在皇帝麵前有了存在感,在群臣心中也刷了一撥好感。
原本司馬家行刺珞王之事,玢陽郡王並沒參與卻受了司馬家牽連。
玢陽郡王太無辜了。
便有大臣舉諫玢陽郡王擔任此押送糧草的督運官。
因著前線戰事吃緊,三路大軍已奉命西征,糧草也早已籌備齊全,但押送糧草的人選遲遲未定,此刻這一提議,無疑解了燃眉之急,很快便得了不少大臣的附議。
皇帝略一考慮,當場拍板,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