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差異
女人心海底針,原來杜小丙也不能免俗,她隻是希望我是個坐懷不亂的柳下惠。
提到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免不了的話題。但是關於這個話題曆史上流傳著幾個不同的版本。
其一,在元朝學者胡炳文的《純正蒙求》中記載:相傳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寒冷之夜,柳下惠寄宿於都門,恰逢一個無處棲身的貌美女子前來投宿。
麵對在寒夜裏瑟瑟發抖的弱女子,柳下惠善心大發,唯恐她凍傷身子,就讓他坐在自己懷裏,解下自己的衣物,覆蓋在女子身上,為其禦寒。
兩人一夜循規蹈矩,沒有任何逾越禮製的行為。
其二,元末陶宗儀的《輟耕錄》中是這樣記述的:“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曉不亂。”
其三,在某個大雨滂沱的夏天,柳下惠訪友歸來,為避雨,慌忙中闖入一古廟。突然間發現,有一妙齡女子正在廟中赤身晾衣。柳下惠急忙退出,來到廟外的槐樹下,任憑廟中女子如何邀請,柳下惠始終拒絕回到廟中,一直坐在槐樹下,直至雨歇才離去。後來便傳為“柳下惠坐懷(槐)不亂”的故事。
所以想著想著我笑了,我笑的時候並沒有去看杜小丙,杜小丙卻還是覺得哪裏不妥在暗中觀察我,因此我們兩個之間有了一點誤差。
結果她再次認為我還是心懷不軌,所以再次開燈,我覺得挺好笑忍不住對她說,“曆史上的柳下惠可能跟你想象的不一樣。”
我沒有生氣因為這個夜晚注定不會平靜,我為此早就做好了準備。
那麽,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
首先,“坐懷不亂”就是一個曆史故事和傳說,所有的正史中都沒有明確的記載。對於它的出處,最早可以追述到戰國末年毛亨之手,他在對《巷伯》進行注釋時,就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中就提到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
通過一段時期的演繹和完善,到了元朝時,這個故事就有了清晰的記載。但不管是《純正蒙求》,還是《輟耕錄》,都隻是引用了曆史傳說,並未注明出處。
而《純正蒙求》根本就是一本教材,是胡炳文為接受啟蒙教學的兒童,專門編寫的教材,主要講述曆史知名人物的求學、處事、為人的故事。
其次,如果柳下惠確有“坐懷不亂”的事,那麽,是誰將此事公之於眾的呢?
應該不會是柳下惠,盡管他們兩人一夜無事,毫無越軌行為,但孤男寡女獨處一室,且為了取暖而擁抱在一起,柳下惠還解下了自己的衣服給女子,這說出去,恐怕是有汙女子清白的。何況,在儒家思想盛行的春秋時期。柳下惠一個有節操的人,斷不會把這種事宣揚出去。
應該也不是那位女子,難道她會自毀清白,將這種醜事抖露出去?除非她是傻子。
再說了,“坐懷不亂”這事是沒法證明的,要是說出去,隻能越描越黑。
既然兩名當事者都不可能說出去,那麽,這件事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了。
其三,在當時的情況下,柳下惠有很多種途經幫助女子禦寒,不必非要“坐懷”。
要想幫助瑟瑟發抖的女子抵禦寒冷,方法其實是很多的。比如,外出借禦寒的服裝和其他物品。再比如,生一堆火,兩人可以邊烤火邊嘮嗑,既能在漫漫長夜裏排解寂寞,又能抵禦寒冷,何樂而不為呢?
為何非得要用“坐懷”這種既尷尬又極易生變的方式呢?
當然,我們並不懷疑柳下惠具有高尚情操和品德,如果他確實身處“坐懷”之境,我相信以他的人品和定力,也一定會做到“不亂”的。
這樣的事,在曆史上也屢見不鮮。三國時期,曹操欲陷關羽於不義,曾將劉備的夫人和關羽同囚一室,但關公卻一心護嫂,持刀立於門前,“秉燭待旦”。關羽坦坦蕩蕩的君子行為,令曹操都深深佩服。
那麽,在柳下惠的身上,為什麽會出現“坐懷不亂”的傳說呢?
我們得看看柳下惠是個什麽樣的人。
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原名展獲,諡號惠,因其封邑在柳下,所以後人都稱其為柳下惠。
一直以來,柳下惠都被樹為做人的道德標杆,這位占領道德製高點的賢人,曾得到過孔子和孟子的大力讚揚。在《論語》裏,孔子稱他為“被遺落的賢人”。而孟子則直接稱柳下惠為“聖之和者也”。他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誌;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柳下惠會什麽會成為世人的道德榜樣呢?
這是因為他直道事人,品行高潔,為官剛正不阿。《論語》載:“柳下惠為士師,三黜。”有人勸他離開,“子為可以去乎”,柳下惠反問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柳下惠在魯國做掌管刑獄的士師時,因為人正直,秉公執法,難免招人嫉恨,曾3次遭到罷黜。但柳下惠卻不以為然,認為隻要是堅持直道做人做事,無論在哪兒為官,都難免遭遇罷免,何必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和家鄉呢?
柳下惠的這種“直道”品質,不但彰顯了他為官處事的高尚美德,更是體現了他的固有操守。而且,這種品質和操守,是與生俱來的,是流淌在血液裏的,不會隨著外部環境和自身地位的變化而改變。
正如孟子所評價的:“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也難怪,孟子會將柳下惠和孔子、伯夷、尹伊並稱“四聖”。
既然柳下惠已被貼上了聖人的標簽,儒家思想需要這樣一位道德榜樣和模範,供後世之人景仰和學習。
因此,便有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
杜小丙居然求教我真實的柳下惠到底如何那我就簡單扼要的給她講了以上這些,當然帶著不少主觀臆斷,不過也算是有理有據,我們考古係的學生已經本能的會搜查證據證明,而且孤證還不行,還要多方印證才行。
“為什麽同樣的專業女生跟男生掌握的專業拓展知識完全不一樣,我一直在研究古代服裝。”杜小丙很快提出她自己的疑問。
“因為男女天生不同,天生就是不一樣的動物。”我的回答有點無趣但是卻是事實。
杜小丙點頭又搖頭繼續她自己的話題,此時的我們似乎並不在一個頻道上。
“中國服裝發展史一共有五次變革,首先是春秋時期的“胡服騎射”。根據政治和軍事的需要,將北方民族的褲褶、帶鉤、靴等引入中原,主要是改去下裳而著褲。”
“接著魏晉南北朝,蠻夷入主中原,各民族服飾進行交流融合是必然的。然後唐朝,是中國曆史上繁榮開放的朝代,穿胡服成了一時的風尚。胡服和受西域影響的服飾極大的豐富了唐人的衣裙。”
“第四階段清朝剃發、滿服、留辮子,旗袍、馬褂、涼帽成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服飾。第五是民國以後,西方的服飾形態和服飾文化深刻的衝擊了中國的傳統服飾,這是中國服裝史上最深刻的一次變革,影響直至今天。”
杜小丙的闡述簡單扼要,但是我並不以為然,“雖然我知道的也不太嚴謹但是要說古代服裝至少要從三皇五帝開始比較好。”
杜小丙當然也知道春秋以前的服裝史不過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隻能說春秋之前的她也許研究的相對少一些,所以她歪著頭,“那你說說。”
我頓了頓,“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餘創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麵考察,服飾演化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製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
我用的並不簡潔,杜小丙聽的很認真,她是個天才但是她似乎並不是個驕傲的人,她很喜歡傾聽,傾聽是最好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時,等級製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製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
“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製。”
“當然這隻是曆史發展階段而已,可是時代朝代特點依然很明顯,具體當然可以仔細研究,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其實也是逐漸穿上製作和美化衣服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