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無字江山> 第337章 問天

第337章 問天

  外麵的天氣亮了又黑,黑了又亮,這已經是顧青離開的第四天,仍然杳無音訊。


  我依然堅守在小客棧,依然在保護著兩個孩子。


  這天早晨起來不知道怎麽的我特別想吃火鍋,而且想吃最正宗的蜀地火鍋。


  蜀地自古神秘,火鍋當然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曆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


  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火鍋一般是指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燒開來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亦可指這種烹調方式所用的鍋具。其特色為邊煮邊吃,或是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湯物合一。


  世界各地均有類似的料理,但主要在東亞地方特別盛行。火鍋現吃現燙,辣鹹鮮,油而不膩,暴汗淋漓,酣暢之極,解鬱除濕,適於山川之氣候,今發展為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老少鹹宜,至冬之佳品。


  典型的火鍋食材包括各種肉類、海鮮類、蔬菜類、豆製品類、菌菇類、蛋類製品等,將其放入煮開的清水或特製的高湯鍋底燙熟後食用。有些吃法還會蘸上調味料一起食用。


  隨著季節的變化進入冬季火鍋變火了起來,火鍋雖然不是什麽美味但它卻是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尤其是在東北更受人喜歡。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就寫過一詩讚美吃火鍋的詩。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鍋。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他活靈活現的惜述了吃火鍋的情景。而關於火鍋的起源一直都有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曆史了。


  重慶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曆史在1700年以上。


  古代一些帝王與火鍋有一定情結,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吃火鍋。


  有一年冬天,部隊突然要開拔,而他饑腸轆轆,定要吃羊肉,聰明的廚師情急之中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之,並加調料、蔥花等物,忽必烈食後讚不絕口。


  後來,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並賜名為"涮羊肉".相傳,明代文學家楊慎小時候隨其父楊廷和,赴弘治皇帝在禦花園設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鍋,火裏燒著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聯,上聯雲:"炭黑火紅灰似雪",要眾臣囑對,大臣們頓時個個麵麵相覷。


  此時,年少的楊慎悄悄地對父親吟出下聯:"穀黃米白飯如霜".其父遂把兒子的對句念給皇上聽,皇上龍顏大悅,當即賞禦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遊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


  相傳,他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個,應邀品嚐者達5000餘人,成為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四川火鍋的出現,大約在清代的道光年間。經過多方考證,四川火鍋真正的發源地是長江之濱——酒城瀘州的小米灘。炊具僅一瓦罐,罐中盛,加以各種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濕。


  當時,長江邊上的船工們跑船常宿於小米灘。停船即生火做飯驅寒,船工們吃後,美不可言,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在長江邊各碼頭傳開了。


  當時的重慶卻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瀘州就大多了。這種食俗沿襲而下,傳至重慶後,就又有一番變革了。當時一些苦力見到這種吃法後,就跑到殺牛場撿一些被人丟掉的牛內髒到長江裏洗淨,切成小塊,和船工們一起吃。大家都覺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飽肚子,又能驅寒。


  再後來就有人幹脆用一挑籮筐,一頭放些牛雜、小菜,一頭放一泥爐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鐵盆"放在爐子上,盆內沸騰翻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鹹又香的鹵汁,每天就在河邊、橋頭或走街串巷的叫賣。於是這些船工、苦力們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認定一格,即燙即吃,


  直至吃飽,還花費不了多少錢,既經濟,又方便,又能增加熱量。除了那些苦力外,來圍著挑擔子的吃的人也越來越多。直到民國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進了小飯店,把這些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隻是將分了格的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幹淨而適合眾人的口味,慢慢地這種小飯店越開越多,在重慶對岸江北的一條小街上幾乎全都是這種飯店,並且吃的人相當多,這就是“重慶毛肚火鍋”的起源。後來人們為了記住這種吃法是從小米灘傳過來的,就幹脆把這條街稱作"小米街"。


  乃至後來,到抗戰時期,四川火鍋日益興盛,官場要員、金融巨頭、商人、記者等以吃火鍋為榮,有人還把這種火鍋店高尚化。許多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跑到台灣的國民黨老兵,至今仍念念不忘重慶火鍋的美味,有的還在台灣開起了火鍋店。


  所以許多書上都說四川火鍋發源於重慶江北,但事實卻是源於瀘州,在重慶發展開來的。


  隻是我想吃蜀地火鍋更加因為我腦子裏突然想去蜀地,不知道為什麽,就是早晨起來突然冒出來的很強烈的想法,甚至不可抑製。


  三星堆的發現,改寫了中華文明史特別是古蜀曆史。但對其形成和消失的研究還比較初淺,特別是對這些遺物為什麽多有火燒和損毀的痕跡,更沒有很好的解釋。


  我們應用曆史唯物主義思想和“還原法”對三星堆進行再思考,提出“三星堆起源於大禹,損毀於雷擊”的觀點,希望有關研究者批評和指教。


  雷擊說是我們第一次提出,依據在於古代沒有接閃杆即避雷針。


  古蜀盆地是雷電頻發地區,許多建築、森林、動物、船隻等經常被雷擊燒毀,因此三星堆文物大多數具有燒毀痕跡。


  還原法,就是把思考場景還原到遠古時代至少是3000年前的生產力水平、原始生態和交通條件,實際就是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跨越漫長的數千年甚至上萬年。


  在此期間,出現了石器、玉器、陶器、銅器、青銅器等物件。


  我們不討論“外星人說”“西洋人說”“戰爭說”“權力爭奪說”,因為這些假說脫離了原始場景,把今天的現代化思維特別是互聯網思維和上天入海的科技思想強加了上去。


  我們根據人類學、物理學、地質學和化學得出一個結論:黃種人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是人類的共同祖先,分別通過白令海峽向東遷徙到了美洲,通過兩河文明地區到了歐洲和非洲,白人和黑人是太陽輻射引起基因突變的結果。


  黃帝本意“黃土地”,是“土著人”古羌,誕生在阿壩茂縣一帶,是中國人的祖先。


  古蜀國與夏朝同源,大禹是古蜀第一個國王,也是夏朝第一個統治者。


  大禹在四川被稱為蠶叢,治水走遍西亞、南亞、中亞、北亞,但主要在長江和黃河流域活動,因此許多地方都有大禹治水的傳說。


  三星堆的黃金、青銅器、玉石原料,主要從阿壩和龍門山采集,技術人員來自各地特別是河南二裏頭。


  古蜀盆地動植物極為豐富,盛產水稻、水果、亞洲象、大熊貓、野豬等生物,動物經常被捕殺和雷擊而死,因此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都有大量象牙、野豬獠牙等。


  海貝是當時的貨幣,與周邊地區交換而來。


  古蜀原始宗教體係完善,政教合一。三星堆金屬麵具是各種巫師形象,有的是祖先神像。大鼻子、長耳朵、突眼睛的青銅人麵像應該是大禹的神像,運用了藝術誇張手法,千裏眼、順風耳、大鼻子、額穿孔、後腦勺有洞,表示對天地的敏感、警惕、探尋和敬畏,與天神的溝通。額孔是“天眼”,絕不是外星人和外國人造型,因為不論古代還是今天在國外,都沒有這種五官型的人。


  這些神像要麽是低眉睡狀要麽是驚訝向天,都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可以說,這些麵具是川劇變臉的源頭和始祖。


  青銅站立人是“密碼箱”,是魚鳧的神像,雙手握著船槳,是劃船的姿勢,身上各種紋飾就是部分巴蜀文字,表示大地、水波、魚鳥、太陽、行人、王者等意義。


  而相土是商代第十一代王,開拓疆土到了渤海,與海外發生了聯係。在商代一個王妃婦好的墓裏,就發現了7000枚貝殼。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類起源於喜馬拉雅而不是非洲。古人向東,穿越白令海峽到達南北美洲;古人向西,翻越世界屋脊到達歐洲非洲。


  喜馬拉雅古人走向世界的路徑,大概就是今天提倡的“一帶一路”。


  白人和黑人是皮膚基因突變的結果,外因是太陽輻射,內因是飲食分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