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無字江山> 第269章 白瓷

第269章 白瓷

  新石器時代的定位十分重要,但是作為考古學專業的我根據教授的建議並不適合把研究範圍擴展到很大,因為那樣就會大而無為。最好確定一個具體朝代年代具體課題。


  例如研究明朝的花瓶,研究宋代的椅子,研究商代的青銅。當然這還是大類,隻是教授嘴裏教訓的和要我做的並不一致,他現在要我研究的題目是中國非文字文明四千年。


  這是個極大時間範圍極大難度的考察研究題目,他好像是故意在為難我。在我的同學當中有一半在研究玉器一半在研究陶器,我算是另類中的另類。


  中國的仰韶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這時的陶器是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紅陶分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兩種.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摻雜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細泥彩陶具有獨特造型,表麵呈紅色,表裏磨光,還有美麗的圖案,是當時最聞名的.

  細泥陶反映了當時製陶工藝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將仰韶文化稱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發掘的彩陶盤也是屬於仰韶文化的產品.

  當時彩陶的製作,據分析主要經過四個程序.第一,常選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較好的紅土、沉積土、黑土等,經過淘洗和沉濾後成為較純較細的原料.從分析出土的彩陶片來看,泥質比後來的上等陶器並不遜色.

  第二,製壞.彩陶壞最初大多是手製.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較大的陶器,其體部壞子,一般采用泥盤築法分兩段製成.粗壞製成後再裝上頸口,嵌入把手,製壞工序初步完成.其外形圓正規矩,對稱性很強,在器壁外有輪紋存在.這表明仰韶文化時期,已開始出現慢輪製陶.

  第三,彩繪和紋飾.一些較精細的彩陶,在彩繪之前,往往將陶壞放入極其細膩的泥漿中,讓它披上一層均勻的陶衣便於上彩.彩繪就是將有色的天然礦物塗繪在陶壞上.仰韶文化時期陶器的紋飾大多是用帶有花紋的木印板拍印上去的.

  第四,燒窯.從考古發掘的材料來看,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窯主要是豎穴窯和橫穴窯.它們都是由火口、火膛、火道、窯室等所組成,在火膛中燃燒起來的火焰,經火道到達窯室.這兩種窯,由於有了窯室,陶器不是直接在火焰上燒烤,已較原始的篝火式或爐灶式有了很大的進步.分析出土陶片的燒結狀況,彩陶的燒成溫度大約已達950℃.

  到了尤山時期,也就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指的是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手工業製陶有了巨大進步.製壞方法廣泛使用輪製,造形精美,而且開始用高嶺土製白陶.

  在這個時期,人們已懂得利用燒成後期,窯內的氣體特性來賦予陶器以各種顏色.仰韶文化時期,陶器通常在氧化焰中燒成,陶質內的鐵大部分被氧化成高價價鐵而呈土紅色.到龍山時期,由於陶窯的改革,人們在陶器即將燒成時,一方麵猛加燃料,同時封閉窯頂,致使窯內氧氣不足,陶器就在還原焰中焙燒,陶質內的鐵大部分轉化為低價鐵,使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所以龍山文化時期灰陶的產品最多.

  在商代出現的刻紋白陶和薄殼白陶,尤為出色.它們質地優良,刻劃精細,造型端正美觀,堅硬耐用.

  白陶之所以有這些優點,主要由於使用了高嶺土.高嶺土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鋁,含鐵量低,質料較細,可塑性強,在高溫燒成後,外形潔白美觀.人們對高嶺土的使用和認識,與後來瓷器的發明有一定的聯係.在陶器的外表若再著一層釉,不僅器表光滑美觀,而且便於洗滌,尤其是儲藏酒類的飲料,不會因滲透而損失.

  所以釉陶的出現,表明了製陶工藝的又一大進步.到了商代的中後期,釉陶逐漸增多,表明人們已從無意識地發現釉料發展到有意識地配製釉料.對出土的商周釉陶進行的分析,證明當時使用的釉是石灰釉.即由石灰石或方解石等碳酸鹽加上一定量的粘土和其它物質配製成的.

  關於陶器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黑陶和白陶,當然也可以說白瓷。為此我特意聽過幾個知名教授的講座。


  在史前時期與早期曆史階段,禮儀製度的展現通常使用某些類型的貴重物品,如玉器和青銅器等。白陶是陶器的五種基本顏色中比較特殊的一種,早年曾在殷墟等晚商大中型墓中發現,是一種重要的禮器。


  由於陶土原料的不同,白陶出現的時間遠早於殷墟時期。20世紀初葉,1910年濱田耕作於大連老鐵山積石塚的龍山文化時期墓葬中發現四片白陶,其後伴隨著城子崖遺址的發掘,在以山東為主的海岱地區陸續發現一定數量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的白陶。


  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環洞庭湖地區也發現了大量白陶。目前,中國史前文化中的白陶主要集中在環洞庭湖區域與海岱地區。


  洞庭湖周邊地區,白陶的主要發現在高廟文化、湯家崗文化與大溪文化中。高廟文化白陶的主要特點為,原料為白膏泥,氧化鎂含量較高,存在白陶和白衣陶,以圈足盤和圈足盆為主,器表多有複雜壓印、戳印、刻劃紋飾,更有複雜的獸麵紋、鳳鳥紋與八角星紋。高廟文化遺址中發現專門的祭祀場所,白陶可能是作為祭祀用禮器。其獸麵紋與環太湖地區良渚文化的同類紋飾可能存在淵源。


  湯家崗文化白陶可能繼承並發展了高廟文化白陶,仍以圈足盤、罐為主,但圈足盤的形製有所變化,高廟文化圈足盤為敞口盤,湯家崗文化為斂口盤。


  除此之外,湯家崗文化白陶同樣存在白陶與白衣陶兩種,表麵多壓印、戳印等紋飾,八角星紋與高廟文化也有傳承關係。欒老師認為,八角星紋內部成方形,可能與古代太陽無關,而是早期表示方位的圖案。淩家灘的八角星玉版被夾在玉龜中間,可能與天地間的信仰和祭祀有關。


  環洞庭湖的白陶發展到大溪文化時已經呈現明顯衰退趨勢,數量和種類明顯減少。前後延續了1000年左右。


  環洞庭湖地區的白陶在發展過程中,向域外地區傳播和擴散。湖北至陝南的漢水中上遊、長江下遊和環太湖區域、珠三角等地都發現與環洞庭湖地區相同或相似的白陶器物。


  海岱地區的史前白陶始見於距今5000年前後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主要見於泰沂山南北兩側。欒豐實老師認為白陶的產生可能與此前彩陶文化中施加的白彩有關。


  大汶口文化中的白陶原料主要為高嶺土,尚未出現白衣陶,器表以素麵為主無複雜紋飾。白陶器型種類多樣,有鼎、豆、罐、壺、背壺、高足杯、盉、尊、盒、碗等,其中數量較多、造型最複雜的器型為“鬶”。鬶象鳥之形,可應與東方的“鳥”崇拜習俗有關,因此海岱地區的白陶文化可能帶有禮製色彩。


  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白陶顏色不一,根據當地仍存在的手工製陶工藝觀察,可能與在窯內的位置不同有關。發展至龍山文化,白陶的仍以素麵為主,並且無複雜紋飾,出現白衣陶,器型單一化,僅限於鬶這樣一種特殊造型。


  根據我所做的研究白陶的功能具有實用性和非實用兩種情況,並且根據對海岱地區相關墓地隨葬品研究,白陶總數不多,分布很不平衡。大型遺址數量多,中型數量少,小型未發現;與遺址內的分布相同,墓葬也是如此。因此在海岱地區白陶流行時,社會分層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


  與環洞庭湖地區一致,海岱地區白陶文化同樣向四周輻射。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傳播的力量,在沒有文字的年代一樣繁榮興盛。這並不是一個引人意外的課題,其實稍有曆史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隻可惜如今的時代知道曆史懂得曆史尊重曆史的人越來越少,學生們在學校學習的重點是數理化英,曆史也都學可是當作走過場的人越來越多。因為時代在改變,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們通常隻能注重眼前的利益得失,而很少有機會有心情有能力去回望一眼我們了不起的偉大的曆史。


  是的,回望曆史更需要一種專業的刻苦的能力,這也是我內心的驕傲,因為我是學考古的,我內心最尊重的一個人並不是考古界的,而是袁隆平老先生,他對於中國對於人類的貢獻簡直無與倫比,他才是真正的大明星。


  在考古的學業行業內我也許永遠都成不了一個了不起的人,但是我也會竭盡全力去尋找探索記錄傳承傳播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更久遠的中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