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天熊
此時此刻牛河梁的情況並不好,一點都不好,因為經過困難重重回到老家的顧青突然間誰也找不到了,她要找的三個人都像人間蒸發了一樣不見了蹤影.
而她自己也被一群奇怪的人軟禁了起來跟外界徹底失去了聯係.
在遼寧省西部有一條著名的河流名為大淩河,她也是遼寧省西部最大的河流。大淩河在漢、唐時稱白狼水,遼代稱為靈河,金代改稱淩河。大淩河不僅是遼寧省朝陽市的母親河,而且與內蒙東部的西拉木倫河、老哈河等一起,共同發育出古中華文明最重要的根係之一——紅山文化。
根據目前的發現至少十六個遺址集中分布在海撥六百多米的山梁和穀地,並且這並不是全部因為新發現遺址的數量還在增加。數條現代公路以及鐵路穿越牛河梁而過,其中京四高速公路為了這個遺址的保護,特地改道而偏移向牛河梁南部的高山,並為此而專門開鑿了三條隧道。
五千至六千年前,牛河梁的繁榮極有可能與這條古人類遷徙的通道有關,在中國東北部,它既是從蒙古高原進入東北平原的中間站,也是東北亞人群南下進入華北平原和中國中東部沿海地區的重要通道。此外,在五千五百年前牛河梁地區的生態比現在要好,而且當時的氣侯也比現在要濕暖一些。與其它紅山文化遺址相比,牛河梁遺址所遭到的破壞相對而言要小很多,這體現於相當豐富的考古成果。
具體從地理學上定位牛河梁位於朝陽市建平縣西南與淩源市的交界處。淩源,意即大淩河之源。牛河梁得名於牛兒河,又名牤牛河、牛耳河、牛錄河,蒙語則稱土裏根河,圖爾根河。故牛河梁亦稱牛兒河梁、牛耳河梁、牛錄河梁。據地方誌記載,牛河梁曾名為摩天嶺,蒙語則稱錫默特山。牛兒河本是大淩河較大的一條支流,牛河梁則是這條支流的發源地。
其實牛兒河、牛耳河、牛錄河皆為同名異傳,而靈河、淩河亦是同名異傳,說不定牛兒河本來與“牛“無甚關係,倒是“靈河”一說更加符合牛河梁的神秘特征,因為牛河梁既是“摩天嶺”,則此嶺下之河豈不為“靈河”?
所謂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即以此地為中心分布。當然,目前所知的所有十六個地點的分布,並不一定都在牛河梁上,隻不過是以這個中心地點名命而已。牛河梁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從小裏說,位於遼寧建平縣、淩源市與內蒙古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三縣交界處,往大裏說,位於遼寧省、河北省與內蒙古自治區這二省一區的交界處。
不過,這些現代的行政區界並不能說明什麽問題,因為這些區界在6000年前並不存在。牛河梁地區真正耐人尋味的地方,在南北方向它是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的地帶,在東西方向它是東北地區通往蒙古草原的前沿地帶。
所以牛河梁具有這樣的特質:東北地區的漁獵文化、蒙古草原的遊牧文化與華北平原的農耕文化在這裏匯合,在遠古時期,它也是這三種文化的人群往來遷徙與交流的咽喉地帶。
牛河梁地區隻到現在亦不能稱之為適合於農耕之地,考古學家們沒有在這裏找到古人開展農耕與生活的遺跡,卻發現有廟宇、祭壇和大量的積石塚。有學者稱這裏在五千多年前出現了最早的國家形態,但本博不以為然:這隻是一個奇特的原始宗教中心,一個神國。
也許它還是一個位於遠古交通樞紐之上的貿易中心與文化交流中心。中國自古有“祝融作市”的傳說,祝融是地位極高的神職人員,是古代巫師的首領,相當於一個大“主教”。宗教是如何與原始的貿易活動發生聯係的呢?因為宗教活動是遠古先民們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動,宗教活動可以聚集大量分散的人群。所以隻到今天,凡有廟會的地方就有集市,有貿易。
反之,凡大型的地區交流、貿易中心,必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廟宇。可以想象:牛河梁眾多的古代僧侶們並不親身參與農耕以及狩獵活動,但是他們卻能從貿易、祭祀以及朝聖活動中受益。他們為周邊人群提供了重要的娛樂活動以及信仰。
更重要的事實是到目前為止這裏隻是經過初步的試掘,正式的考古發掘還沒有全麵展開。作為神廟,這個長度隻有18米,最大寬度隻有9米的地方可能略顯狹窄了,這與現代廟宇根本不能相比。也許這處廟宇隻是牛河梁上當年眾多廟宇之中規模並不算大的一個,而其它的廟宇也許尚未被發現,或者早已被漫長的歲月衝蝕掉了。
女神像頭上有箍,耳垂上有穿孔。據說在出土時,神像的口內還殘留有用貝殼製作的牙齒的痕跡。同時額部以上有箍,但具體是什麽樣子,不得而知了。現在她被人們稱為“女媧”,但是不是真的“女媧”卻很難考證了。人們或許不必眾口一詞,除了女媧便再無別的想象力,她或許隻是當年牛河梁上眾多女巫中的一個,亦或許她隻是一群巫師所共同尊崇的女姓始祖。在牛河梁,男、女巫師不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出現地位上的差異,不過自古以來女性似乎更善於與神靈溝通。
而女神像眼內玉睛的正麵和反麵,玉睛為淡灰色滑石質,背麵為釘狀,直徑2.3厘米。神廟內的神像不止一個,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大約有五、六個個體的殘留,這些泥塑人像有的如真人大小,有的則是正常人體比例的兩倍或者三倍。此外還有一些動物泥塑的殘留。
最最重要的是女神廟出土了泥塑熊爪殘件,其中包括泥塑熊的鼻吻部位和泥塑的熊下頜殘件,這才是顧青一定要急匆匆趕回去的直接原因。
這雖然不是遠古天熊唯一出現的證明但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證明,教授一直為此癡迷,一直在進行天熊殘片複原模擬。
他其實已經修複模擬出至少十幾個紅山熊,隻是很快他自己又全都毀掉了,因為他認為相聚真實的紅山熊相差甚遠,他要還原最真實的紅山天熊。
一個人教授的研究方向通常隻會截取一段曆史或者一段曆史的某個片段某個種類,通常不會去研究整個浩瀚如煙海的全局曆史。
其實女神廟出土的絕不僅僅是泥塑熊爪殘片而已,女神廟同時還出土了泥塑猛禽殘件——鷹翅。對比第16地點4號墓出土的玉鷹,可以發現這件泥塑的鷹翅與玉鷹翅膀所用的表現手法是相同的。
由於女神廟直到現在並未經過完整的發掘,我們不知道這座廟宇還有沒有其他表現動物崇拜的泥塑,以及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到底是作為守護神,還是作為祖先神?
畢竟,以動物作為祖先神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很普遍的,特別是在人類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年代。
還有女神廟第二建築址西山台邊緣處的圓坑狀遺跡。在第一地點,除了女神廟之外,還有另外3個建築址,那是3個用石頭砌牆築成的山台。
第二建築址北部山台的邊緣發現有大片紅燒土堆積,在此地采集到一些泥塑人像的構件,這裏是否是另一座廟址尚不能確定。
但是根據我個人的猜測神廟周邊的山台和灰坑很有可能是一些製作陶器的現場。
女神廟及其周邊位於山梁的斜坡之上,由於這裏的地形不適合擺放大量陶器,所以要在土坡上砌築石牆,這樣就便於在石牆內填土形成較大的水平台地。台地邊緣的土坑以及大片的紅燒土,正是燒製陶器的火塘。
女神廟第三建築址表層的陶器碎片堆積。這些都是無底圓筒形陶器的碎片,大約有上百個圓筒形器的個體。在這個製陶坑的坑底以及坑壁上,都發現有火燒的痕跡。
女神廟3號建築址出土的陶筒。這是牛河梁特有的宗教用陶器,一種沒有底的圓筒。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令人信服地指出它們的用途。這些圓筒常見整齊地排列在積石塚的周圍,看似守護著塚內的神靈。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陶筒有數千個之多,這些圓筒的高度約20~60厘米,高矮不一,直徑約20多厘米。
女神廟第四建築址內的柱洞和火塘。在這裏發現了一些古人類的生活用品,包括一些石器和陶製的炊具碎片,因此我推測此處遺址可能是一個廚房,因為即便是巫師們也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
女神廟第四建築址出土的石餅石錘和帶圓窩的石件石臼似乎是用來加工堅果的工具。
牛河梁遺址第十地點出土的陶罐,這種陶罐在牛河梁遺址墓群中比較典型。一般來說在牛河梁遺址積石塚下層的墓室中會有一兩件這樣的陶罐陪葬,而在年代較晚的上層墓葬中基本上已不見陶器陪葬了,要麽沒有陪葬品,要麽隻有玉器陪葬。
罐身的彩繪,似乎能說明紅山文化地區曾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存在著密切的交流。
在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被發現之前,人們根據傳說認定民族女祖先女媧出生於仰韶文化地區,但是牛河梁遺址女神廟的發現,使這一地區很快成為研究女媧文化的新熱點。
女媧的傳說極為古老,這個傳說隨著民族的遷移從而實現跨地區傳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而很難確定一個地方存在女媧崇拜,這個地方就一定是女媧的故鄉。
古人往塚上堆石頭的風俗不知起於何時,內蒙古草原的敖包、青藏高原的瑪尼堆,都是這種積石風俗的流傳與體現。《山海經》記有“禹所積石之山”,恐非為治水而積石也,可能也是為墳墓而積石。積石的用意,最初可能是為了使這些墳墓免受風雨的侵蝕,從而起到保護的作用。
時間長了,積石演變為一種宗教儀式,以表達人們對於祖先和神的尊敬。
其實我也有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部分,牛河梁遺址太過龐大了,太過複雜廣闊,這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座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之地。
我一直在私下裏研究第二地點1號塚出土的不少扁缽式筒形器。如果是比較高的長筒,人們很容易得出結論說那些長筒的作用是為了“通天”。但是這種推論卻並不適用於這些扁平而且帶有收口的陶筒。它很像現代用於盛裝圍棋子的缽子,隻不過依舊是沒有底的。
曾經有人猜測這些筒形器其實是一種陶器座,上麵可以放一些陶鍋或陶缽。
但是這種猜測很快就被推翻了,原因是它們僅僅隻是出現在積石塚塚界石牆的內側,是一排排一圈圈整齊地排列著的,數量多達數百隻。因此這些陶筒隻能是用於宗教祭祀的專用陶器,而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