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上無飛鳥
樓蘭其國,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
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
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法顯《佛國記》
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
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古代“絲綢之路”,南北兩道,自樓蘭分道,可以說,它是個極重要的樞紐站。
特殊的地理優勢注定了它在曆史上的特殊地位,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而它和漢朝的故事,更是幾度變幻,令人唏噓。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作匈奴的耳目,有時又歸附於漢,秉持著兩麵派牆頭草的態度,在漢和匈奴這兩大勢力之間搖擺。
後張騫西域,歸國後建議漢武帝攻打樓蘭,將其收入囊中。
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於是命從票侯趙破奴率兵數萬出擊樓蘭和姑師兩國。
為了確保戰事順利,武帝啟用了屢次受樓蘭追殺、攔截的王恢,要他一雪前恥,輔佐趙破奴破敵。
王恢作為漢使,在西域駐紮多年,極為了解西域各國的情況,對沙漠的地形,生態環境也了如指掌。
在王恢的幫助下,趙破奴僅率七百先鋒,就攻破樓蘭和姑師,俘虜了樓蘭王!
由此,漢朝的軍威進一步震懾了烏孫、大宛等西域國家。
樓蘭自此對漢朝稱臣。然而這卻隻是權宜之計,他陽奉陰違依舊在漢朝和匈奴之間搖擺。
這種做法徹底惹怒了漢武帝。
太初元年,武帝命漢將任文領兵從小道襲取樓蘭,擒樓蘭王。
任文奉皇命斥責樓蘭王,問他為何首鼠兩端。
樓蘭王見狀回答說:“小國夾在大國間,不兩麵稱臣就無法自安。我願意舉國遷徙入居漢朝以表忠心。”
漢武帝得到了這樣的答複,遂體諒其處境,放他回國,同時也派遣使者告知了匈奴,從那以後,匈奴才漸漸疏遠了樓蘭。
後來,樓蘭王為表忠心,又將自己的王子送入漢朝為質。
匈奴聽聞此事,大發雷霆。遂發兵出擊樓蘭。
樓蘭不敢抵敵,隻好分遣王子入質西漢與匈奴,繼續向兩麵稱臣。
作為質子的人生,顯然是悲慘的。然而漢朝對樓蘭質子,尚算優待。
誰知這質子,卻因為優待而日漸驕縱。竟為非作歹,屢次觸犯刑律,最終武帝忍無可忍,將他處以宮刑。
樓蘭王子被處以宮刑,這對樓蘭來說是奇恥大辱。樓蘭王因此請求將質子接回其國,然而卻被漢朝以路途遙遠,車馬不便為由,拒絕了。
這件事,傷了樓蘭王的心。
然樓蘭國弱,他所能做的隻是打落牙往肚裏咽。
後來樓蘭王死,匈奴就搶先將自己國內的樓蘭質子送回國,並幫助他登上了王位。
漢朝聽聞此事,遂遣使詔令新王入朝覲見,天子將加厚賞。
樓蘭王後聽說後,就勸樓蘭王:“先王遣了兩個質子入漢都不見回來,這根本就是羊入虎口,你怎麽能去呢?
樓蘭王聽了她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就謝絕漢使說:“我新立為王,國家形勢尚未穩定,願待後年入朝拜見天子。”
那時的樓蘭東陲,緊挨漢朝邊境的地方,有一片名為白龍堆的沙漠。由於水草匱乏,漢朝便命樓蘭負責漢使和途經漢朝商隊的糧食和飲水。
後來因新樓蘭王,仰仗匈奴的支持,竟數次出兵攻劫、襲殺漢使。
漢朝不堪其擾,於是出兵攻打,俘獲了樓蘭王弟尉屠耆。
樓蘭王弟尉屠耆投降了漢朝後,就將自己國內的這些情況都報告給了漢庭。
至此,樓蘭一不做二不休,幹脆徹底倒向了匈奴,繼續攔截攻殺漢使,成為了匈奴的耳目,致使西漢與西域諸國之間的往來交通受到了很大阻礙。
十五年後的昭帝元鳳四年,大將軍霍光遣平樂監傅介子前往刺殺樓蘭王。
傅介子到達樓蘭後,看準了樓蘭王的貪婪,於是騙樓蘭王說漢庭對他有賞賜。
樓蘭王聞言果然很高興,於是去往介子處飲酒。
兩人推杯換盞,樓蘭王很快就喝得伶仃大醉。
酒醉後,介子便招出兩位早就隱藏在屏風後的壯士,直接捆了他。
樓蘭王一被擒,顯貴侍從皆四散逃走。
於是傅介子向眾人傳達漢庭的諭令:“樓蘭王負罪於朝廷,天子遣我來誅殺他,現在當更立在漢朝的王弟尉屠耆為新王。漢朝的軍隊馬上就能趕到,你們如果輕舉妄動,不過是自己招來滅國之災罷了!
於是傅介子便斬下了樓蘭王的首級,歸漢複命。
王弟尉屠耆於是被立為新王,漢朝賜宮女為夫人,也聽從了新王的請求,派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在伊循這個地方屯田鎮撫。
此後,樓蘭更其國名為鄯善,遷都扞泥城。自此西漢常遣吏卒在其伊循城屯田,鎮撫其國。
並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以保樓蘭安寧。
一切看似到這裏便塵埃落定,然而被殺的樓蘭王的亡魂卻並沒有就此安息。
他成了終日飄蕩在樓蘭上空的一抹亡魂,他臨終前發下的詛咒,似乎在後來的日子裏漸漸成真——
樓蘭周邊的河流漸漸幹涸,不論是塔裏木河還是孔雀河的水位,都從那個時候開始下降,缺水的陰雲,從那時起,便始終籠罩在樓蘭人的頭頂上……
這是史學家的考究,也是高朗所認知的樓蘭滅亡之因。
然而,這一切卻與子姬口中所說,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