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關係(三)
平威將軍府三代人都駐守天津、保定等地,拱衛京畿,在先帝還在世的時候,也算是先帝的心腹,不然不可能將這種重要的位置交給他們。
而吏部尚書一直都有“天官”之稱,徐雲深徐大人更是一直都是堅定不移的“帝黨”、“純臣”,和平威將軍府一樣,甚至比平威將軍府在先帝麵前還要得聖意。
到了現在還年少的陛下,朝政大權都被先帝立下的四位托孤輔政大臣給分了,他現在也還小,不能涉及朝政,就像是一個空架子皇帝一般,自然對先帝當初的那些臣子分外看重,倍加收攏了,以免自己手下真的一個人也沒有了。
所以太後奶娘和陛下對這些老臣自然是要多加關照和撫慰的。
所以吏部尚書徐雲深的外孫徐叢直的位置,反而排在了內閣次輔的孫子的前麵,內閣次輔的孫子的位置都已經排到了三排之後了。
反正被先帝看重,並任命為托孤輔政大臣的是內閣首輔,而內閣次輔隻是現在位高權重罷了,又是和首輔是同一個黨派的,並不需要太給內閣次輔的麵子。
從另一個方麵來說,也可以當做是太後娘娘和陛下在故意敲山震虎,故意這樣對待內閣次輔的孫子,敲打一番內閣首輔一派,讓他們別真的太囂張了。
畢竟當初的四位托孤輔政大臣當中,也就屬於內閣首輔的權利最大,最好在朝廷中建立他的樹立,擴大他這一派的人數。
顧秉之和安郡王的存在的主要作用是牽製的作用,牽製邊疆和內閣首輔兩邊。
安郡王的作用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而顧秉之,除了和邊疆的關係千絲萬縷,但也不全是因為這個原因。
內閣首輔拉攏的、投靠了內閣首輔這一派的,都是文官一流。但凡文人都是愛名聲的,便是不愛,也定是會非常的重視,平生有兩怕:一怕史官的那支筆;二怕言官的那張嘴。
顧秉之便是禦史台的人,其本人也是正統的科舉學子出身,背後有顧家這個背景,書香門第清流大家,和內閣首輔的圈子和人脈,很多地方上麵都是有些重疊的。
有重疊之處,自然就免不了相互製肘。
當然,除了這兩個原因,顧秉之會躍於眾人,成為四位托孤輔政大臣之一,自然也有他本身的能耐了,當初先帝會那般看重於他,讓他在短短幾年之內,便從一個剛入朝堂的七品小官成為了四品的中流砥柱。
和內閣首輔、邊疆、徐雲深他們比起來,顧秉之實在是太年輕了。
而正是這個年輕,讓先帝覺得顧秉之真正發揮他的才幹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在他執政的時候,這個時候的顧秉之還年輕著呢,沒多大的歲數,還不能真正的鬥過那些在朝堂裏已經沉浸了幾十年的老狐狸。
顧秉之真正能夠派出用場,隻要用的好,就能夠讓他成為下一個徐雲深的時候,是當今陛下的這個時候。
等陛下長大之後,需要廢舊革新,免不了和那些年邁又德高望重的老臣們做鬥爭,那個時候的陛下便迫切的需要許多能夠的臣子。
那一天距離現在,也就是十來年的時間,那個時候的顧秉之也才三十多歲,四十歲不到呢!
不過這個又想得太遠了。
那個時候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誰又能說得準呢?
……
言歸正傳,在先帝的期望裏,未來能夠成為一位有雄圖大略的明君的當今陛下,如今還隻是一個九歲的小孩子呢!
和他接觸的都是和他年紀相差不多,對他虎視眈眈的伴讀。都一門心思想的是怎麽才能跟他說上話,套上交情。
其他伴讀眼巴巴的望著文幼林和顧淮安兩個人的動靜,想著他們和陛下的關係已經比其他人近了許多了,隻要他們兩個主動一些,隻要陛下當著大家的麵子不會駁他們的麵子,其他人也就會有機會的。
可是,他們所有人都失望了。
顧淮安和文幼林完全不為所動,對去主動和陛下說話這件事毫無興趣。
文幼林是和陛下一樣的性子,甚至他對讀書這件事比陛下還要沉迷,完全心無旁騖,陛下和其他的伴讀,從第一天開始,他就都沒有和任何一個人怎麽來往過,讓大家忍不住在暗地裏罵一句“書呆子”。
文家可是外戚啊!
有太後娘娘在,隻要等日後陛下長大了,將朝政大權收攬在了自己的手上,文家還會少了蔭封嗎?進宮給太後娘娘訴幾句苦,求求情,什麽官兒啊、賞賜的,不都是唾手可得的嗎?
但是看文幼林現在這模樣,他莫不是還打算像那些寒窗學子和出身書香門第的子弟那般,靠自個兒去參加科舉,博一條路出來不成?
看著文幼林這副樣子,其他的伴讀們心裏百種猜測,各種感慨。
真當科舉這條路子是好走的啊?
就算是出身書香門第的子弟都不敢打包票,他們家族的同輩,所有人都能夠順利的考中進士,須知他們這種家族關於讀書的資源豐富,在起步線上就已經領先於眾人許多了。
不過對文幼林也不是一味的不認同,不認同的都是出身勳貴世家的子弟。
像內閣次輔的孫子這種官宦家族,專門通過科舉考中進士博出頭的人對文幼林又還是有一些欣賞和佩服的——隻是佩服文幼林有這個勇氣。
他們才不相信文幼林能真的靠著讀書出頭。
如果說文幼林是沉迷讀書無法自拔,那顧淮安就又不一樣了。
他年紀最小,其他伴讀因為平威將軍府的小公子的事情對他略微有些防備,但有時看著他就那麽小的一個人,也不是時時刻刻都那麽警惕防備他的,偶爾興趣來了,也想逗一逗他。孰料顧淮安看著滿臉稚氣,說話卻總是老氣橫秋的,能把大家給噎死,又稱為“話題終結者”。
唯一能和顧淮安持續對話而不覺得尷尬的,隻有徐叢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