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整軍備戰
此時,晁蓋在濟州軍軍部,和幾位軍師商議後,決定春季大練兵開展。濟州軍一項管理嚴格,但是去年冬季在抵抗遼兵的戰鬥中損失了部分老兵,又新補充了後備兵,新加入的盧俊義、趙隴、聞達及其燕青都有帶來的兵。這些兵原本不是濟州軍訓練的,雖然戰鬥力很強大很不錯,但是沒有經曆過共同的訓練相互之間容易產生隔閡,比如趙隴部的士兵,軍部安排他們巡邏,他們會認為不重視他們,讓他們做些雜事,安排他們做主力,他們又會認為這是故意消耗他們。至於盧俊義、燕青等人帶來的則是盧家莊的家丁,人數有二百來人,屬於盧俊的私兵,私兵可以作為主將的衛隊保留,但是必須進行統一的訓練。
因此這麽一來,打亂原來編製進行整編訓練就成了必須的事情。整編訓練足足進行了一個來月,濟州軍三軍士氣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整編訓練後新來將領也進行了妥善安置。盧俊義新成立一營槍騎兵一千五百人,盧俊義任營長,燕青則不再擔任盧俊義副手,和馬靈一起成立情報三處,主要負責河北片區的情報調查工作,偶爾會執行一些小任務。
趙隴編入孫安部,和馬麟一起任孫安副將,孫安部實力大大加強,擁有了強悍的衝擊力,作為輕騎兵完全承擔一般性的作戰任務。聞達則編入秦明部任秦明副將,這也是經過綜合考慮的,聞達此人勇猛,而且懂些兵法,任秦明副將可以補充秦明的一些不足,再則雖然在秦明部為副將,但是秦明部的一千五百人可是重騎兵,騎的都是高頭大馬,衝鋒的時候人馬都是鎧甲,拿強弓和長槍,正是北方遼人所說的鐵浮圖。鐵浮圖不僅僅有很強的單兵作戰能力,而且還有很強悍的集體作戰能力,用鐵鎖鏈把五匹鐵浮圖,集群作戰就成了聞名天下的鐵甲連環馬。
如此一來濟州軍的騎兵實力更加強大了,有人說濟州軍重視騎兵,不重視步兵,其實那是不了解濟州軍。濟州軍最強悍的是海軍、其次是步兵、騎兵、單獨炮兵數量雖然少但是戰鬥力也很強悍。
在整理軍隊的同時,濟州軍下轄八個州府農、牧及其手工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尤其是農業上天王米、花生、棉花的大力推廣,種植麵積有所擴大。在林業上則側重經濟林的發展,花椒、大棗、柿子、板栗、水梨等等都種了許多,手工業上商行和手工業則相互配合,發展了諸如草編、藤編、木器製品、傳統陶瓷製品等等,尤其是山東一帶草編、藤編的席子、籮筐、藤椅在炎熱的南洋小國非常暢銷,一些南洋貴族、王室都以用上這些物品為榮。
就連呼延灼管轄下的青州府也開始恢複,呼延灼和濟州軍接洽,然後宣布並入濟州軍。濟州軍給予呼延灼一個營的編製,呼延灼為營長、韓滔、彭玘為副營長。索超調歸濟州軍總部,任命索超為龐萬春副將。
別看呼延灼武將出身,但是管理起地方來還挺有經驗,先是宣布免除所有土地稅一年,青州這地方讓原來的慕容知府搜刮的不僅僅百姓貧困,就連中產階級也是貧困不堪。免除土地稅一年讓百姓有個緩衝的時間,緊跟著從外地購進了大量的救濟糧,其中有天王米、高粱和豆餅。三種糧食粉碎了,作為口糧,分給青州五萬餘極度貧困的百姓,把他們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然後就是種子了,商行賒銷種子,免費培訓技術,等秋收後再歸還種子款。一些商行、商會、海商還經常來青州招募一些臨時工。青州本地的富餘勞動力也有事可做,漸漸的恢複了活力。
三月末的天氣,草長鶯飛正是農忙時節,晁蓋練兵之餘還得估計農耕,而且此時大老婆扈三娘已經有身孕在身,晁蓋剛從家回到軍營情報二處的時遷就派人來了,晁蓋打開一看,問題還比較嚴重。
原來是太原田虎趁著朝廷無暇估計他的時候,在太原稱帝了。手下將領也擴展到上百元之多,士兵訓練了有十幾萬,以太原為中心,占領了數十個縣兵強馬壯,正野心勃勃的準備東進或者南下。
晁蓋看了看,把情報遞給了吳用。
吳用道:“田虎這點人馬就敢稱帝,真是不知所謂。童貫隻需把西軍調過去田虎就算完了。不過田虎也算準了,童貫大軍要麵對虎視眈眈的西夏,根本沒有閑暇去顧及太原,所以他敢這個時候稱帝。”
晁蓋說:“我估摸著我那叔叔又該到了,田虎造反朝廷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田虎稱帝朝廷是坐不住的,咱們要考慮是不是要出兵,如何出兵。”
朱武沒言語,公孫勝說:“咱們又新收了呼延灼,占了青州也是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朝廷希望我們二虎相爭,不論誰勝負都會讓朝廷得意,所以我斷定來傳達旨意的欽差大臣很快就到了。出兵太原路途有些遙遠,如果不能速勝對咱們的後勤又是一次考驗。”
晁蓋點點頭:“上次出兵抗遼是吳軍師和公孫軍師,這次進兵太原那就讓朱軍師和公孫勝軍師辛苦一趟。軍部即刻起立刻開始製定出征方案,隻等聖旨一到立刻出兵。”
晁蓋的情報比朝廷的還快,製定出征的方案也早。朝廷得知田虎稱帝的消息要晚上一天多,得到這個消息金鑾殿上變成了菜市場,頃刻間就亂了,朝廷大臣分成了兩派,一派係主張立刻剿滅,絕對不能讓他們猖狂。另外一派係則主張不用理會田虎個跳梁小醜,畢竟太原乃是邊關一帶,最要緊的還是趕緊先清理江南腹地的方臘,隻有清理了方臘才能籌集更多的錢糧來剿滅田虎。
正當兩派人爭論不休的時候,位高權重的高俅咳嗽了一聲,道:“剿滅田虎又何須用朝廷一兵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