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45章 醉別千卮不浣愁

第145章 醉別千卮不浣愁

  古人是男子二十“弱冠”而娶,女子十五“及笄”而嫁。像王冕這樣四十歲不結婚的男人,就算是現在,也算是奇葩。


  當初,弱冠之年的王冕,也想著結婚生子呢。可正當父母忙活著給他娶親時,取締了44年之久的科舉製度又恢複了。


  元朝第四任皇帝愛育黎拔力八達,雖說是蒙古人,但所下的詔書可一點也不蒙古。他的詔書,對哪些人能夠參加高考,具體考什麽內容,甚至連監考人員的組成都一一作了明確的規定。


  別看他的招生簡章簡短,卻點出了一個國家培養人才的關鍵所在。


  詔書上說:年及二十五以上,鄉黨稱其孝悌,朋友服其信義,經明行修之士方可參加考試。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想考取清華北大,必須是德才兼備之人,可不能光看分數。不然,就算你中得“三甲”又能如何?還不是跑去敵國,與敵人一起來對付自己的國家?前朝的秦檜,就是個例證。


  【一】《論語.為政》儒教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恢複科舉那年,王冕正好符合條件。他參加了江浙行省的鄉試,中舉後,就帶著自己的書童奔赴京城而來。


  王冕生於那個文化荒蕪的年代,加上是自學的底子,又沒有名師的指點。因此,第一屆高考,他就落榜了。


  他是紹興人,來一趟京城可是不易,又是貧困之家,哪有那麽多的錢財供他來回折騰?於是他就在京城住了下來。可這一住就是12年之久,把自己從青春年少熬到了不惑之年。


  王冕端起了酒杯,苦笑道:“有道是,三十而立,立家立業,可我住的,還像個家麽?有道是,四十而不惑,可我怎麽感覺,越活越不想活了呢?”


  於湉發現,從王冕的眼睛裏滲出了點點淚花,便安慰說:“你看你這人,以前沒有科舉,你們男人不是照樣活得瀟灑?怎麽這恢複了科舉,你們倒不能活了。”


  王冕看到壇子裏的酒已經喝光,又打發書童去打酒。


  “哎~哎~別喝了。眼看要天亮了,今天不是還要去我家燒炕麽,有你的酒喝……”


  “我不去!”


  “怎麽又不去了?”


  “我去你家,算什麽,朋友?還是…?這不是壞了夫人的名聲了麽!”


  “姐姐我不怕這些。”


  “您不怕,我怕!”


  “你個大男人,怕什麽?”


  “還怕什麽!”王冕抬起頭來說,“本來我就找不上媳婦,若再與你……”


  於湉“噗嗤”一聲,笑了起來:“要不然,我嫁給你?”


  王冕說:“不不不,你嫁我,你家大哥還不打死於我?我現在還不想死,家裏還有老父老母,可不想讓白發人送我這黑發人啊!”


  “我家那位,早過世了。”


  “過世了,過世了……姐姐,今年芳齡?”


  “比你小六歲。”


  “你,你二十一啊?”


  “你怎麽算出個二十一來……”


  “你,你算算吧,我屬狗的,今年不是二十七麽!”


  “你幹嘛不是,十七多好?”


  “十七,它不就,不是屬狗的嘛!”


  “還,還,你看你這張老臉,難道是‘做舊的’?”


  “怎麽還做舊,在姐姐眼裏,難道我是老古董?”


  “不是麽?”於湉都被他氣笑了,“你看你臉上的‘包漿’,不是,臉上的滄桑,你這皺紋……少說也有三十九了……”


  【二】《大醉歌-下闕》王冕.詩


  君不見北邙山,


  石羊石虎排無樓,

  舊時多有帝王墳。


  今日累累蟄狐兔,

  殘碑斷碣為行路。


  又不見秦漢都,


  百二山河能險固。


  舊時宮闕亙雲宵,

  今日原田但禾黍。


  古恨新愁迷草樹,

  不如且買蒲萄醅。


  攜壺挈榼閑往來,

  日日大醉春風台。


  何用感慨生悲哀?


  這時,偷偷出去打酒的小書童回來了。


  他一進門聽了這麽一耳朵,便替自家主人辯解:“不對,夫人。”


  “什麽,不對呀?”於湉看著他打回的酒說,“我看你偷偷出去打酒,就是不對!”


  小書童打開酒壺,先給於湉倒了一碗。


  於湉說:“你就這麽慣著他吧,待會兒去我家吃好吃的,不帶你去。”


  “不是,夫人,您剛才把我家少爺的年齡說錯了。”


  “怎麽錯了?你家少爺真的不到三十?”於湉又轉頭問王冕,“你剛剛不是還念叨‘四十不惑’麽?”


  小書生說:“對,過了這春節,少爺正好四十。”


  於湉掩嘴偷笑,“你確定麽?”


  “確定!”小書生道,“來大都之前,老夫人一個勁地囑咐我,少爺是臘月二十五的生日,每到生日的早晨,千萬記著給少爺下一碗長壽麵。”他又指著桌子上盛梅花瓣的大白瓷碗說,“噢,對了,我就是用這隻大碗下的麵。”


  “嫌我年紀大,不想娶我就明說麽,裝什麽嫩!”於湉白了王冕一眼,“若你真想取我,我還不嫁呢!就你這臭脾氣,做個朋友還行,若真做了夫妻,還不得天天打……”


  王冕趕緊端起了酒杯,賠禮道:“姐姐莫怪,給姐姐賠禮了。”


  於湉接過了酒杯,抿了一口,含在嘴裏細細地品,“你年紀雖然大些,但公子你身高七尺有餘,儀表壯美,尤其那胡須飄逸,宛若天神一般……哎,你不是說父母健在麽?”


  “是啊!”王冕應了一句。


  “那你還留胡須?”於湉道,“俗話說,‘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1】,你過生日,沒有胡吃海喝……當然,你也沒有這個條件。可你父親在,留有胡須可就說不過去了。”


  王冕解釋說:“我不是也沒條件嘛!”


  “剃個胡子要什麽條件?”


  “剃胡子,不花錢呀!”


  “你留這麽長的胡子……啁啁,不會有小姑娘喜歡的……”


  “不是說,現在的小姑娘就喜歡我這種大叔型的嘛!”


  “你這是大叔嗎?你這是大爺!”於湉道,“有時間趕快去剃了。”


  王冕捋著一尺多長的胡須說:“幹嘛要剃了!”


  “我好給你說親呀!”於湉道,“你聽我講呀,我家有五個侄女,哎呀,個個長得美若天仙。你看看我,就知道她們長的如何了。有道是,侄女隨姑姑,哎呀,我那些小侄女隨得,尤其那老大,無論從模樣還是從性格……表麵看起來文雅,內心狂野著呢!隻可惜,她結婚了;老二更好,名字叫蕙蘭,你光聽這名字,質樸文靜、淡雅高潔,你再看她的氣質,哎呀,是很符合我們東方人的審美標準,她的名字,還是我給起的呢,取自李白的詩——幽蘭香風遠,蕙草流芳根。隻可惜……”


  王冕道:“也結婚了。”


  “她,她,她倒沒結婚。”


  “訂婚了?”


  “也沒訂。”


  “那可惜什麽?”


  “她不是和你一樣,是屬狗的麽!”


  “我們屬狗的,怎麽了?”


  “你沒聽別人說,‘狗咬狗,一嘴毛’。”


  “我哪有毛可咬?”


  “怎沒有?你看你,留著這麽漂亮的胡須,儼然美髯公,萬一,你倆哪一天打了起來,我家蕙蘭再給你把胡須揪沒了,你還不得來找我這媒人?”


  “不是說,隨你,溫文爾雅麽?”


  “隨我,隨我也有‘兔子急了還咬人’的時候……”


  “您是不因為我不娶你,就有意拿出這麽多侄女來戲弄我?”


  “看,小心眼了不是!”於湉笑道,“我不是下邊還有仨侄女麽!老三,她,她,先說老四吧!老四是在五個姊妹中最漂亮的一個,但是……”


  “也是屬狗的,又咬了我一嘴毛。”


  於湉笑道:“哪有那麽多狗咬你。這老四是屬牛的,老人說,‘牛配狗,別別扭扭到白頭’。就是說,你和屬牛的結了婚,會經常吵架。”


  “反正就是我這屬狗的不好婚配唄!”


  “還真是的,要不然你為何至今沒遇上姻緣?不過你們屬狗的都是結婚晚,像我家二姑娘,今年都十七,連個提親的都沒有。”於湉安慰道,“不過你就放心吧,碰上這麽多侄女的我,好歹我給你搬弄上一個……”


  “那就老五唄!”


  “誒~,老五太小,不適合你。”


  “那你還有人麽?不就剩下你…最合適了嘛!”


  於湉抿嘴一笑。


  在邊上一直聽他倆說話的小書童這時插話了,“我看吧,人家趙夫人配公子綽綽有餘!”


  王冕端起一碗已經涼透了茶水潑了過去,“一邊去!”


  於湉忍不住地笑,“你,你發什麽火呢,我家不是還有三侄女麽!老三屬鼠,與你正合……”


  ————————————


  注釋

  【1】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

  中國封建社會,以孝治天下。孝道中有一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之不孝”。刮胡子是“不孝”之一,那麽中國男子留胡子,就不僅僅是為了“美觀大方”了,更不是用“須眉”來和“巾幗”的相對區分,主要是為了貫徹“孝道”。於是就有屈子拈數莖須歎“路漫漫其修遠”;太白飄幾綹髯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張飛奮一臉鋼須喝斷當陽橋;關羽托三股美髯夜觀《春秋》。


  樂府詩中有個美女秦羅敷。有一次,她被一個老大不小的地方官員性騷擾,為了脫身,美女便編造了一個“羅敷有夫”的謊言來騙這隻想吃天鵝肉的賴蛤蟆。她說:我早已嫁人,我老公有錢有勢,而且相貌英俊——他臉長得比你白,而且長著好看的胡子。羅敷的一席話使這位登徒子感覺自己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不如他的相公,於是就知難而退了。


  看來,留胡子不但是美男子的標誌;若沒有胡子,就會被別人看不起。


  (1)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

  有道是,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有些地方,卻有“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的說法。


  本來,慶祝生日是喜慶的事情,人們過生日一是為了紀念年歲的增長;二是為了紀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三是為了延續中華民族的敬老美德,讓自己時時刻刻記住父母生育自己的恩情,想起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之所以說“母在不慶生”,是有人認為,孩子的出生日就是母親的苦難日。所以,做晚輩的不應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大肆慶賀自己的生日,這樣做了就是不尊敬老人,隨即便有了“高堂在,不做壽”的說法,即使是上了年歲的老人,隻要父母健在就不會慶祝生日。


  父在不留須的說法,應該是人們根據古人的守孝傳統來的。


  古時候,父母故去,子女要“守孝三年”,如果做不到,就是違背了孝道。所以,在古代即使是做了高官,如果遇到父母故去,也要立即歸鄉守孝,滿三年後才可重回官場任職。在守孝期間,要拒絕一切娛樂活動,要簡居素食,蓄發留須來紀念哀思。正因為有這樣的傳統,所以人們認為父母在的時候留須是對父親的不尊重,會有咒長輩去世的忌諱。


  (2)古人留胡子的講究


  中國古人有蓄須的習慣,講究須眉堂堂。


  男人推崇胡須,不厭其煩地做了細致分類:上唇的胡須叫作“髭”;下唇的胡須叫作“糶”;頰旁的胡須叫作“髯”;而下巴的叫“襞”。這種體貼羅嗦的分法,充分顯出男人對胡子的衷心愛戴。


  古代男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是要留胡子的。不留胡子的,要麽是“天閹”,生理上有問題,要麽幹脆就是太監,沒法“行人道”,頦下容不了一部胡須。所以東漢末年,袁紹派兵入宮,盡殺無須之人,因為宦官無須,無須者便是宦官,然而亦頗有誤殺——許多男人胡須不盛,倉促之間,竟被當作閹人斬殺了。


  第一、男性象征


  古樂府《陌上桑》說:“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可見當時每一個擔著擔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


  1961年的《紅旗》雜誌上發表《邏輯和語言》中談到了漢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並不是因為喜歡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為男子必須留胡子的觀點。


  第二、家庭背景


  古人家中若是雙親故去,就必須要蓄須已盡哀思。父親去世就要將上唇的胡須留長,母親去世則是將下巴的胡須留長。如果雙親全部辭世了,則上下一起留。從此開始隻能進行日常的簡單修剪,不可以全部剃光。


  民國時期魯孫先生的形象便是上唇留胡子,下巴光潔,這邊是父親已故,母親健在的表現。而在外寇侵華的黑暗年代,很多的愛國主義人士,都自發的上下一起蓄須。在形象上以此明誌,代表國之淪陷天父地母君親皆亡。


  第三、顏值當擔


  秦漢時,“多須髯”是美男子的標誌。據《續漢書》記載,東漢靈帝時钜鹿郡太守司馬直“潔白,美須髯,容貌儼然,鄉閭奉之如神”。古代有一把漂亮的胡子,才能成為當時有名的美男子。


  《漢書.霍光傳》記載:霍光“長財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須髯”。三國時期的名人更都是“大胡子”,其中最經典的胡子長在蜀國名將關羽的臉上,有“數尺長”。


  《三國誌.魏書.崔琰列傳》記載,曹操手下的謀士崔琰胡子極為漂亮:“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記載,當年匈奴來使,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安排崔琰替代他接見,他則“捉刀立床頭”,結果匈奴使臣說:“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到底什麽樣的胡子才算漂亮?

  至少長度要過關。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中列出了幾位古代名人胡子的長度——晉太傅王育、十六國前趙政權開國皇帝劉淵“皆三尺”;崔琰“須長四尺”;劉淵之子、前趙昭文帝劉曜“長至五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