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43章 最憐無奈窮耽酒

第143章 最憐無奈窮耽酒

  【一】《村居.其二》王冕.詩


  茅屋人看小,我居殊覺寬;

  雲開山滿座,雨過草平闌。


  古意琴三疊,清風竹萬竿;

  養生無別具,壁上破瓢簞。


  小書童燙好了酒放在桌子上,又去找來了兩個茶碗擺在了桌子的兩端。


  王冕一招手說:“夫人請。”


  於湉坐了下來,見小書童又坐在那裏燒起了熱水,根本沒有去拿下酒菜的意思,便問:“咱就這麽幹喝呀?”


  王冕訕訕地說:“要不,我去尋兩塊石仔兒來,含嘴裏?”


  “嗬,我可沒你那麽好的牙口。”於湉歎息道,“你這叫過的什麽日子呀!”


  “我感覺很好!”王冕說,“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


  “關鍵,你也得有東西吃呀!”於湉對小書童說,“書童呀,你去撿一些梅花瓣來;不要摘樹上的,地上的那些就行。”


  “這梅花瓣,能吃麽?”


  “不比你那石仔兒強!”


  “這道是,”王冕見書童找了個大飯碗,便道,“你拿那麽個大碗……還是摘樹上的吧,地上的髒。”


  “髒什麽?”於湉說,“大地,沒有人髒!”又對書童道,“就撿地上,把樹上的留著,好讓你家公子照著畫,你這畫梅的技法還需長進啊!”


  小書童把手裏的碗翻轉了一下,倒盡碗裏的水,就走出了門。


  見書童把水倒在屋裏,於湉便道:“你們這個生活習慣呀,可真不咋地。”


  “怎麽啦?”


  “這跟窩子吃窩子拉,有何區別?”


  “沒在屋裏拉呀!”


  “那碗裏的水,倒在外邊不行麽?反正是要出門,為何非要倒在屋裏呢?”


  “噢,”王冕說,“書童這是告訴你我,早晨的霜氣重,梅花瓣上定然會有霜凍。若是過一會兒,霜化了,花瓣上水汲汲的,可不能怪他沒倒淨碗裏的水……”


  “嗨,這小子,還知道推卸責任呢……你教的?”


  “我教他這些幹嘛!”


  於湉又問:“你不是說沒吃過梅花瓣麽,怎知道上麵有水?”


  王冕道:“沒吃過梅花瓣,還沒吃過苦菜子麽!”


  “哎,你這兒有醬嗎?”


  “有啊!”


  “快拿出來,梅花瓣蘸醬當肴。”


  【二】《卜算子.詠梅》陸遊.詞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王冕找來了黃豆醬,問道:“你說,這梅花瓣能吃麽?”


  於湉不屑地說:“你還一生酷愛梅花呢!你說,你連嚐都沒嚐過梅花,哪來的酷愛?愛,是要沁入肌膚、滲入脾胃的。”


  “看來夫人吃過。”


  “那是自然。”於湉講,“香山有個眼睛湖[今眼鏡湖],你知道麽?”


  王冕搖了搖頭。


  “你成天都幹嘛了,”於湉又道,“是不是光喝酒哩?”


  王冕笑了笑。


  於湉接著說:“眼睛湖南側有一處‘梅溝’,那裏全是梅花,你門旁的那棵,估計也是從那裏移過來的。每年這個時候,梅花盛開,幾十米外便能聞到四溢的芬芳。


  我小的時候,經常去那裏賞梅。


  那上百種的梅花喲!不過,我隻記得在斷橋邊,有一種叫綠萼的,帶著淡淡的綠色,獨自綻放,無人問津,很是孤獨。它沒有紅的喧鬧,也不與白的爭逐;它的姿態也是淡淡的,那綠生生的小模樣,哎喲,那叫個可愛,就像小時候的我。


  可惜,一陣風吹來,花朵紛紛落下,地上鋪滿了它細碎的花瓣,‘零落成泥碾成塵,隻有香如故’,就連那泥土都變成芬香。很快,又下起雨,潮濕了的香愈發清新淡雅。


  遊人四散,可我不走。雨中,全身變得興奮和敏銳,肌膚也能感到空氣滲人肌骨的寒冷;雨水落在樹幹花朵上嗒嗒嘀嘀的,花香混雜著泥土的味道,更加真實厚重;嫩嫩的花瓣內充盈了水,微細的水珠已密密的滲出花瓣的表麵,一閃一閃的。


  我就這樣站在雨中,看了很久很久,那些飽漲欲滴的花瓣啊!最後,忍不住用手輕觸一下,有水珠滾落。不知道梅花,是什麽樣的味道?犯罪感隨這念頭而生,這無異於焚琴煮鶴呀!本來是連手碰一下都怕傷了它,怎麽竟想到吃梅花?但是,真的好想嚐一嚐。為何要嚐?是花瓣的誘人還是香味的撩動?幾番掙紮,還是找不到答案,想吃的欲望更強烈了。選了一朵花瓣邊已經開始枯卷的,再選其中一瓣水份仍是充足的,放進嘴裏——有點苦澀,還有淡淡的青梅香味。”


  【三】《異鄉》王冕.詩


  東山西山生白雲,

  異鄉那忍見殘春;

  野蒿得雨長過樹,

  海燕隔花輕笑人。


  每是閉門疏世事,

  何曾借酒惱比鄰;

  過從時有相嗔怪,

  不解潛夫意思真。


  這時,小書童進屋了,把盛有白梅花的大碗放在了桌子上。


  王冕看著滿滿一碗潔白的梅花,說道:“經你詩一般的描述,我還真有些舍不得吃了。”他拿起了一朵,放進嘴裏,笑道,“真有一種犯罪的感覺。”


  於湉靜靜地看著王冕吃,心裏不由得有些心酸,她不是為梅花,而是為王冕。難道這就是一個四十多歲男人想要的生活?


  於湉情不自禁地從懷裏拿出了一疊交鈔給了小書童。


  小書童連忙接過來,熟練地數了起來。


  王冕問:“你數那些錢幹什麽?”


  小書童說:“不是你跟夫人借的嘛!”


  “我何曾借過錢?”王冕說道。


  “再沒錢…反正…酒…我是賒不出來了……”小書童又把錢放到了飯桌上。


  王冕急忙掩飾,“我何曾賒過酒呀!?”


  小書童惱怒道:“剛才,您讓我出去買酒,給錢了麽?人家明明有酒,卻說賣空了,一個大酒館,沒酒,誰信?明明是人家惱了,不想賒給你……還有那臭和尚……”


  “這些錢,你家公子喝酒,夠了麽?”於湉又把錢放到了小書童的手裏。


  “夠了夠了,兩年的酒錢都夠了。”小書童高興地說。


  “別光給你家公子買酒喝,你也經常買點好吃的東西吃,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好哩!”小書童把那疊嶄新的交鈔,小心翼翼地放在床邊的小匣子裏。


  王冕說:“可,我怎能要你的錢?”


  於湉道:“我不是買你的畫了麽。”


  “可你已經給過酒了呀!”


  “那你再給我畫一幅,我可是要命題的,”於湉說,“你就根據我剛才描述過的《雨中梅花》為題作畫,不知公子能否畫得出呀?”


  “沒問題!”王冕的濃眉迅速展開,“那,夫人的芳名?”


  “還寫‘良佐’就行。”於湉說,“父親也沒給我起個名字,這‘良佐’就算作是我的字吧!人活一輩子,總是要有點事兒可做的——找一才子,輔佐一把,使之成為國之棟梁,豈不也是功德一件?”


  “我算什麽才子,夫人可不要看走了眼。”


  “不會的!”


  “可這‘良佐’真的是一個日本和尚的法號。”


  “日本人?”


  “是啊!他俗姓藤原,字汝霖。”


  “這小日本,來我們中國幹什麽?”


  “說是學習我們的佛學。”


  “不對,他可是沒安什麽好心!”


  “何以見得?”


  “你想,他們日本人那個小矮個子,還沒有三頁豆腐高,可滿肚子都是壞心眼。”於湉說,“你有時間可要跟方丈去說一聲,他絕不是來我們這裏學佛學的。”


  “那他來幹什麽?”


  於湉小聲說:“他一定是惦記上‘覺山寺’的那顆‘佛牙’【1】。”


  “是啊,那小個頭,多小的洞鑽不進去?!”王冕仿佛也反應了過來,“怪不得,他一直賴著不走,看來他是還沒有找到下手的機會。”王冕感覺事情重大,急忙站起身來,嘴上說著,“這可怎麽辦呀,這可怎麽辦呀!”


  “怎麽辦!”於湉說,“你明天去我家之前,先去方丈那裏說一聲,把寺裏那顆‘佛牙’藏起來,別讓他發現……”


  “那良佐和尚呢?”


  “攆出去呀!”


  “對呀!”王冕又坐了下來,“這辦法真好,一舉兩得!”


  “怎麽兩得?”


  “一是,國寶保住了呀!”


  “第二呢?”


  “‘良佐’之名歸你了呀!”


  兩個人哈哈大笑……


  ————————————


  注釋

  【1】佛牙


  佛牙舍利,一般指釋迦牟尼佛的牙齒舍利,屬於佛舍利(牙和指等)之一。


  據記載,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80歲涅槃時共留下八萬餘顆舍利,其中的佛牙舍利、佛指舍利最受重視。今日之佛教界,對釋迦牟尼荼毗後究竟留下多少顆佛牙舍利,看法不一,一說佛滅度後留下四顆佛牙舍利,另一說佛滅度後留下七顆佛牙舍利。


  佛牙舍利不但在今日至尊至重,在佛陀圓寂後的時代也極為寶貝。當時各國為了爭奪佛舍利,曾陳兵城下,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嚴陣以待,揚言不惜身命,當以力取。在此緊急時刻,一位名叫香姓的婆羅門從中調解,建議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爭戰。此議被前來爭奪舍利的八國國王接受,於是舍利被分為八份,每國一份各自請回建塔供奉,即佛牙舍利塔。這次事件佛教史稱“八王分舍利”,在以後漫長的曆史中,佛舍利因各種因緣,逐漸流散至世界各地。


  (1)靈光寺佛牙舍利的來曆


  北京靈光寺位於北京西郊翠微山東麓山間,創建於唐代大曆年間,初名龍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重修,改稱覺山寺。遼道宗鹹雍七年,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鄭氏為供奉佛牙舍利建造了招仙塔。塔為八角形,以雕磚砌成,規模宏大。據《日下舊聞考》載:“寺後有塔十層八樓,俗稱畫像千佛塔,繞塔基有鐵釘龕十六座。塔西有井泉,深廣約五尺餘。”明英宗正統年間,征調全國各地木材擴建該寺後,始改今名。


  公元1900年,靈光古刹毀於八國聯軍炮火。後經長達二十三年鼎力重建才得以再生。重興後的靈光寺坐北朝南,縱向布局。南部為大悲院和金魚池院。北部分別為方丈院、塔院、居士院和大雄寶殿。


  寺內以佛牙舍利塔為中心,塔前山門殿為佛牙舍利塔的拜殿,簷下懸巨匾,上題“佛牙舍利塔”鎏金大字,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書。


  有關靈光寺佛牙舍利的來曆,趙樸初先生曾做過一番考證。根據佛教史籍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圓寂火化後有兩顆牙齒留存世間,其中一顆傳到錫蘭(今斯裏蘭卡);另一顆傳到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後由該國傳到於闐(今新疆和闐縣)。5世紀中,南朝高僧法顯西遊於闐,將此佛牙舍利帶回建康(今南京)。隋朝時,佛牙舍利被送到長安。五代時期,中原戰亂,佛牙舍利有輾轉傳到北方遼國的燕京(今北京)。遼鹹雍七年(1071)靈光寺(今北京八大處第二處)建招仙塔,佛牙舍利便被供奉於塔內。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在此處縱火掠奪,招仙塔連同其他殿宇均化為廢墟,佛牙舍利亦下落不明。多年後,僧人聖安率眾修複寺院,在清理招仙塔基瓦礫時,發現一石函,內裝一隻沉香木匣,上刻“釋迦牟尼佛靈牙舍利,天會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記,普慧書”的墨字題記和梵文經咒。天會是五代時期北漢政權的年號,善慧為北漢僧人,趙匡胤曾賜其“宣秘大師”稱號。在聖安的主持下沉香木匣被開啟,果見佛牙一顆,遂將其供奉於嬋堂內。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佛教協會為妥善保管此佛寶,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於1955年將佛牙舍利迎取供奉於廣濟寺,供奉在舍利閣七寶塔中,供國內外信眾瞻禮。1955年,中國政府和中國佛教協會應緬甸和錫蘭(斯裏蘭卡)兩國佛教界的要求,護送佛牙舍利出國接受兩國佛教徒的瞻禮膜拜。在1964年6月,在靈光寺建成佛牙舍利塔以及附屬殿堂,遂將佛牙舍利移送塔內供奉。


  (2)靈光寺-佛牙舍利塔


  佛牙舍利為十三層密簷式佛塔,高達51米,八角形,塔下為22x22米的漢白玉拜台,四周環以漢白玉雕欄。佛塔外形為遼金時期的密簷疊澀樣式,附以碧瓦金刹,顯得格外挺拔秀麗。塔內部為七層殿堂,底層為一暗室,內壁嵌刻《重建佛牙舍利塔記》和《金剛般若經》。室外有石梯可達佛牙舍利堂。堂內金塔中供奉著佛牙舍利。在佛牙舍利堂以上的五層殿堂中,分別供奉著漢、藏、蒙、傣各族的佛教經像和法物。


  從佛牙舍利塔落成之日起,靈光寺就成為中外佛教團體和信眾站立朝拜的聖地,人們一致讚歎並熱情祝願:寶塔常住、舍利永安、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