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62章 看花玩月特分明

第62章 看花玩月特分明

  清婉抬起頭,卻見是紀緒的那匹大白馬救了她。


  此時就聽甄友乾在水裏一個勁地喊:“大白啊大白,你可不能隻救女的,不管男的呀!你可知,我也不會遊泳。再說了,當初是我收留了你和主人,在我家吃香的喝辣的。現在,你可千萬不能忘恩負義啊!”


  清婉有氣無力地指了指池塘,示意白馬去救他。


  白馬慢騰騰地又走到了池塘邊,一甩頭把脖子上的繩索遞給了水中的人……


  一《芳閨十勝》佚名.詩


  甄友乾上岸後,也趴在池塘邊喘息。


  過了片刻,對清婉說:“你快脫下衣服,我給你洗洗,晾幹了,我們好回家,否則回到家裏,你姑看你濕漉漉的,我無法解釋……”


  清婉背過身去,脫起了外衣,說道:“你會洗麽?”


  “怎不會!當年我和甄環來到大都,人生地不熟的,又沒有親戚可以投靠,隻能自己過活,妹妹是大家閨秀,什麽也不會,洗衣做飯隻有我這個當哥哥去做。”


  清婉轉身把脫下的外衣遞給了友乾。


  友乾的眼神一亮,說道:“嗬,清婉,你的腰肢為何還這麽細呀,哪像是生過孩子的人?”


  “呀呀呀!啥生過孩子,別哪壺不開提哪壺……”


  友乾順口吟了一首讚美清婉楊柳細腰的詩:

  “嬌柔一撚出塵寰,


  端的豐標勝小蠻。


  學得時妝宮樣細,

  不禁嫋娜帶圍寬。


  低舞月,緊垂環,

  幾回雲雨夢中攀。”


  “什麽時候了,還拽文,快去洗衣吧,沒見俺沒衣服穿麽?”


  “穿我的吧!”


  清婉轉身去大石上,拿過友乾的長衫,披在了自己的身上。隨後,又回到了友乾的身邊。


  友乾說:“你來幹嘛?自己找地方玩去!”


  “我從來沒見過大男人洗衣服。”


  “這有什麽好看的。”


  “我姑都罵過我好多次了,說我連個衣服都不會洗,我來跟你學學吧!”


  友乾坐在溪邊的一塊石頭上,像個小媳婦似的埋頭洗著衣服,“這你不必學,以後,你的衣服都由我來洗。”


  “說什麽笑話,你的衣服還不知由誰洗呢!”清婉爽朗地笑。


  迷人的笑聲吸引了友乾,友乾回頭張望。


  隻見清婉穿著他的衣服,站在那裏,也不係帶,隨意地露出自己的鎖骨和一點兒內衣。男人那寬大的長衫,更凸顯出清婉的嬌弱……友乾那大男人的保護欲便油然而生,恨不得把她含在嘴裏,又生怕其他東西傷害到她。


  友乾的小心髒是一陣地亂跳,感覺清婉是套在他長衫之下的,那個走路迷失的小公主,讓人忍不住地想抱起她,感覺隻有放在自己的懷裏才是最安全的……他不由得站起身,癡呆地走向了她……


  清婉後退了兩步,問道:“你又怎麽啦?”


  聽到清婉的問話,友乾才回過神來,尷尬地笑笑,“我,我去馬背上取塊香皂。”


  “香皂?什麽香皂?”


  “就是‘香胰子’。”友乾去馬褡子上取出了一塊用漂亮畫紙包裹的一塊東西,遞給了清婉,“你聞聞,香不香?”


  清婉放在鼻下嗅了嗅,說道:“真香,這東西叫香皂?好幹什麽用?”


  “洗衣服,洗臉用啊!”


  “哪來的?”


  “艾諾利亞[即意大利]帶過來的。”


  “哪兒?”


  “就是在我們的西邊,日落之地,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幾乎到了天邊盡頭的一個國家。”友乾又坐了下來,繼續洗她的衣服,“哎,你把內衣也脫了吧,我一起給你洗洗,用這香胰子洗它,一定很香。”


  “呀,這那行~”


  “怕啥?你穿我的衣服擋著呢,我又看不到……”


  “不是怕你看,我是說,怎舍得用這麽好的東西洗衣服,留著洗麵多好!”


  “沒關係,等我那個艾諾利亞[1]朋友再來,一定給你帶更多的香胰子。”


  “他們住在天邊,來一次多不易啊!哎,他們是如何找到我們這個地方的?”


  “噢,”友乾一邊洗著衣服一邊給清婉講起了故事:

  “聽我那朋友說,他那裏有一個叫馬可破鑼[馬可.波羅]的人,他父親是一個商賈,經常去國外做買賣,他父親來過我們這裏好多次。回到家鄉後,便把來大中國[2]的所見所聞,告訴了自己的兒子‘破鑼’。


  這‘破鑼’也頗有心,把父親在中國的這些經曆全部整理出來,寫了一部名叫《馬可波羅遊記》的傳記。這部書,讓他狠賺了一筆。


  在這部書裏,‘破鑼’介紹了很多關於中國的東西。由於他的描寫特別生動,很多艾諾利亞人看完書後,都把中國當做一個美麗的童話,特別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來中國一次。於是便紛紛學習漢語,又約好了自己夥伴,搭夥結伴地來到中國。


  來之前,他們想,中國什麽也不缺,帶點兒什麽禮物好呢?

  他們那個窮地方,哪有什麽好東西可帶。心想,隻有這香胰子還能拿的出手,便都大包小包地帶著這香胰子來到了中國。


  我這朋友,一共帶了五十塊這樣的香胰子。可都被我那幫‘狗雜碎’的朋友給搶走了,說是送給他們的相好,隻剩了這兩塊,我拿來給你……


  本來清婉聽得挺高興的,不知哪句又說錯了,當即翻起了臉,說道:“我不要!”


  友乾納悶道:“為何不要?這麽好的東西。”


  “你還是拿去送給你的相好吧!”


  “嗬,我哪有相好……”友乾趕緊閉嘴,低著頭隻顧洗衣服。


  說是不要,可清婉卻緊緊地攥著那塊香皂,也不舍得給友乾洗衣服用,而是重新包裹好,放進了馬背上的馬褡子裏。


  友乾看到清婉確實喜歡這香皂,心裏由衷地高興。


  二《美女篇-上闕》曹植.詩


  柔條紛冉冉,葉落何翩翩。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


  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放好了香皂,清婉又撫摸起白馬的鬃毛,感謝它的救命之恩,一回頭,卻見友乾光著個屁股正在大石頭上晾曬著衣服,便大喊:“呀,你怎麽不穿衣服!”


  “我的衣服不是在你身上穿著嘛!”


  “褲子來?”


  “褲子不是濕了,洗了,曬著麽?”


  “你,你趕快找點東西遮遮。”


  友乾順著小河一直往南跑,到大湖裏采了片大荷葉子,揪去中心部分,套在自己的腰上,提溜著荷葉上口的兩端,又朝清婉走來,問道:“你看這樣一擋,還行吧?”


  看著友乾像個原始人,清婉忍住笑說:“你不是有腰帶麽,幹嘛不用?用手提著,多累!”


  “哦~”友乾來到了大石上,取過了自己的腰帶,係在了腰上,又對清婉說:“回來的時候,看到那邊有棵桑葚樹,桑葚又大又紅,走,我帶你去摘著吃些。”


  清婉跟著友乾來到了河邊的桑葚樹下。


  隻見這棵桑樹並不高,桑葉下是那一顆顆三五成聚的桑葚,在風中微微顫動,很是誘人。桑葚早已熟透,紫紅紫紅的,幾乎成了黑色;沉甸甸的,壓得枝條垂下了頭。


  “來,我抱起你,你上去采。”說著,便抱起了清婉。


  清婉也讓其抱著,伸著雙手,去采摘那些桑葚。


  桑樹的枝條柔柔的垂擺,采下的桑葉翩翩飄落。


  “你采桑葚,摘那些葉子幹嘛?”


  “它擋了我的視線,我不摘掉,哪知桑葚在哪兒?”


  清婉抬起雙手尋找著桑葚,那顧及露出來的腕似白蓮藕的手臂,潔白的手腕上戴著金色的手鐲;不知何時她又盤起了秀發,插著雀形的金釵;從衣服縫間,隱約可見她腰上佩戴的翠綠色玉石。


  清婉隻顧采得桑葚往自己小嘴裏塞,有時采得大的,也送到友乾的嘴邊。友乾趕緊張開大嘴,含住桑葚,還輕輕地咬她的玉指。


  “呀,呀,呀,看準點兒咬~”


  看著清婉回首顧盼的迷人光彩,以及那長長、輕輕地抒氣仿若蘭花的芳香,友乾再一次陶醉了……


  清婉想把被友乾唾沫弄濕的手指往衣服上擦擦。


  友乾立刻製止道:“哎,可不能往衣服上擦,桑葚的顏色弄衣服上,可是洗不掉的,若讓你姑看到,豈不又是一頓好罵!”


  清婉翹著“蘭花指”問:“那咋辦?”


  “擦我臉上吧,我的臉不上色。”


  清婉“噗嗤”一聲笑,“什麽不上色,是你臉皮厚吧!”說著,便伸出那玉雕般的指頭,胡亂地在那張國字臉上擦了個幹淨。


  友乾看著那指尖如筍的纖指在自己眼前晃悠,便吟詩讚道:

  “春蔥玉削美森森,


  袖擁香羅粉護深。


  笑燃花枝能索巧,

  更憐留別解牽襟。


  機中字,弦上音,

  纖纖紅用漫傳心。”[2939字]

  ————————————


  注釋

  [1]艾諾利亞

  艾諾利亞就是今天的意大利,在古時還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和“威大利亞”。


  意大利這個名稱是源自於希臘人傳入的奧斯坎語而來,後因語言變化“威”音變“意”,即稱“意大利、意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又有人說,“意大利”名稱是由該國一個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演變而來的。


  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意大利這片土地上生活。伊特魯裏亞、大希臘是歐洲文明古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曾經統治世界的一部分達數個世紀,為後世留下深遠的影響的貢獻。意大利也是文藝複興運動的搖籃。經過長期的分裂後,意大利終於在19世紀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意大利”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是在希臘作家Erodoto的作品中,根據當時一位叫安條克的曆史學家,Italia從前隻有用來稱呼現在南意大利部分地區的名稱,本指亞平寧半島南部古布魯蒂姆地區(現在的卡拉布裏亞);不久後,Italia已經可以視為意大利部落Oenotria的同義詞,也可以適用於其他地區。希臘人逐漸使用“意大利”這個名稱來稱呼一個更廣大的地區,意為“日落之地”。但是直到羅馬人征服整個半島以後,意大利這個名詞才適用於整個亞平寧半島。原意後來引申為居住此地之人。


  意大利這個國家,在元朝時期就被中國人所熟知。


  那是因為意大利出了個馬可.波羅,他寫了本《馬可?波羅遊記》的書在意大利非常暢銷,據說歐洲人想了解中國就得先通過他的遊記開始。


  在他的書裏麵,中國就是一片樂土,而且還蘊藏了很多財富。由於他的描寫特別生動,很多歐洲人看完書之後。都把中國當做童話裏的世界,他們特別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去一下這個地方。當從這一點上講,元朝的統治,並不是像明朝人說的那樣不堪。


  據說,馬可.波羅來過中國,還在中國做過官。但從這部書的記載當中,有很多地方都是比較可疑的:

  元朝的時候,歐洲正是意大利各個城市的貿易蓬勃發展的時期。


  在1282年,當時的比薩艦隊被全部摧毀了,同時也俘虜了一大批奴隸。在被俘虜的人中,就有一個叫做魯斯蒂謙的人,他被關進監獄中,長達十多年,之後還與另外一名俘虜在獄中結實,做了很好的朋友。他為這名獄中好友,親自執筆寫下了一個他獄中所講的故事,也就是後來的關於馬可波羅的遊記了。


  在他的這部遊記描述中,到底是他自己的真實的記憶,還是有一些市井傳言呢?這個我們至今無法求證。我知道大多數人希望這些事都是真實的,但是我很遺憾的告訴大家,有五個原因可以證明:他很可能沒有來過中國。


  第一個原因,馬可波羅曾經自稱他到達中國,居住了長達17年,並且自己深受當時的忽必烈的重用。但是這些事情,並沒有在我國的曆史記載中找到,沒有任何對他的描述和記載,如果他真的受到重用,擔任要職,怎麽會沒有任何記錄呢?他曾經說自己在揚州做了三年的官,而在當時此地的官方目錄中,也根本找不到任何關於他的記錄。要知道,當時在此地的所有官員,都是記錄在冊的,至今也有詳細的名單,如果他真的當過官,不可能沒有他的名字,可見他這些描述並非事實。


  第二個原因,書中他曾經說自己從東方帶回了數不盡的財寶和奇珍。讓自己一夜暴富,成了威尼斯最富有的人。事實上他並沒有帶回任何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物件,至今在威尼斯當地的博物館中還收藏著的一個以他命名的白色瓷罐,被認為是中國的物件,實際上是德化白瓷,製造於十四世紀,和馬可波羅沒有絲毫的關係。而他所帶回來的大多數是一些波斯的貨物。


  第三個原因,他的書中曾經描述過,說忽必烈親自寫信給教皇,當時的教皇也親自回信了,由他親自傳遞的。若是真實發生過,這麽大的事情,按說應該有專人負責記錄過程,但是事實上,這件事同樣也不能在史書的檔案中找到相關記錄。


  第四個原因,就是他曾經說過,當時的蒙古軍隊久久攻打不下襄陽,所以他就特地獻出了一個龐大的拋石機,幫助他們戰鬥,有了這個機器的助攻,他們最終成功把襄陽給攻打下來。


  這件事甚至在金庸的小說神雕俠侶中也有提及。但是,事實上在1273年,攻打襄陽的時候,馬可波羅並不在中國境內。自然拋石機也不會是他獻出的。並且在史料中有記載過,拋石機器是由一個來自西域的人製造的,並非是馬可波羅。


  第五個原因,從始終中在他的遊記中都沒有提及過關於中國的一些元素,比如茶文化,中國的建築,包括長城、使用的筷子。這些細節都沒有提及,不太像是真正在中國居住過十多年的人。


  所以馬可波羅到達過中國嗎?顯然並沒有。


  而關於書中的一些描述,恐怕隻是他的想象力和一些市井傳言。也許他隻是把自己的想象和很多流傳的精彩故事融合在了一起,才有了這部遊記。


  也就是說,馬可波羅並沒有親身經曆,也沒有到達過中國。


  [2]中國

  “中國”一詞的出現,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


  西周初年,中國兩字指的是皇帝的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因為西周實行分封製,君王居住在周邊分封國的中間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認為秦朝處在天地的中間,故也稱中國。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元朝之前,“中國”還不是專屬的國號,隻有在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在另外一些社會開放的王朝,如漢唐時期,外國人稱中國人是漢人、唐人等。


  但在這個時期,我們的東臨小日本倒是有一個地方叫“中國”,這個地方就是日本的西部地區,是由山陰和山陽兩道地區組成的,這一個地方的人口,現在還沒有中國一個市的人口多,僅僅隻有幾百萬的人口,土地的麵積也很小。


  那個時候日本很崇拜唐朝,不僅學習了唐的文化也引進了唐的很多東西。他們將島國分成了三部分,由遠到近分別取名叫選國,中國和近國。按他們的說法,日本的中國是因為位置在國家中間所以才叫的“中國”。


  日本人不僅偷取了中國之名,而且連飲食習慣和生活起居也幾乎是照搬中國的模式,甚至連街上的商店的招牌也都是一模一樣。


  到了元朝,成吉思汗打遍天下無敵手,以至於國土幅員遼闊,世界都是大元朝的附屬國。並且在西北邊又有自己子孫管理的四個汗國捧著,東南也被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附屬國供著。所以,那時的人們便稱自己的祖國為“大中國”。


  朱元璋稱帝後,就正式將“中國”兩字稱為了國號,並對內對外都自稱中國。


  但俄羅斯人曾經稱我們為“契丹”,其原因是五代十國後遼王朝政權在北方建立了起來,存在了200多年,影響深遠,俄國人誤以為“契丹”就是中原王朝,“契丹”也就成為了古中國的一個稱呼。


  另外,古印度稱呼我國為“震旦”,“震”的意思為“東邊”,“旦”指的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震旦”即東方的國度。


  古希臘稱我國人為“賽裏斯”,起於蠶與絲的本意。除了這些稱呼外,其實還有一個高貴又霸氣的名字,卻鮮有人知。


  這個名字為“桃花石”,是古代中亞人對古中國和漢族人的稱謂,對於“桃花石”名字的來源則有兩個說法,一說“桃花石”為“拓跋”的對音,南北朝時期,拓跋氏在中國北方建立起了強大的北魏,影響甚廣,對中亞地區也有很大的影響。


  還有一種說法是源於唐朝,眾所周知,盛唐時期對整個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現今唐人街在多個國家也都存在,唐朝時期建立的《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等碑文也都出現了“桃花石”的稱謂。


  不過實際上,“桃花石”這個稱謂在隋唐之前就出現了,但由於國力的強盛,社會的開放,國人走向了世界,外國人也來到了中國人,世界各國也都認識到了中國,欣賞於中國,甚至對中國充滿了向往,於是“桃花石”這個稱謂並流傳開來。


  追溯我國對世界的影響,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出現了“萬國來朝”的景象,“華夏”一名也最早出現在西周,華指的是漢服,夏指的是行周禮的大國,所以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美譽,《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至於中國人自稱是華夏子孫,則與炎黃兩帝有關,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後也就成了華夏部落。


  再說一說中日間的名字之爭。


  根據日本方麵的說法,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中國的政權是依朝代名命名(如大清國),直至中華民國的出現才開始固定“中國”在大陸的官方使用;而在此之前的日本已經有“中國”一名來形容本州西端了。因為中華民國的出現,使日語中的“中國”一詞的寫法和讀法也可同時表示鄰國的中華民國。


  在日本二戰前的社會,一般會把非日語地區用當地稱呼方式發音表達,或以歐美人對各國的稱呼之發音作為轉化成日語譯音,故稱呼中國大陸為:“シナ[(音)支那)]”,即中國的英文國名:“a”的譯音。


  戰後的日本才開始接受“中國”一詞,而且在近代隨著有更多日本人到中國大陸旅遊工作,“中國”一詞幾乎完全取代日本的“中國地方”,就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表兩個“中國”的區別,他們常以山陽山陰地區作為日本中國地方的稱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