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71章 誰人得向青樓宿

第71章 誰人得向青樓宿

  一《贈歌者-上節》薛能.詩


  一字新聲一顆珠,


  轉喉疑是擊珊瑚;

  聽時坐部音中有,

  唱後櫻花葉裏無。


  申時,太陽漸漸開始斜照。


  “暢春院”各處卻都點上了燈,將整個大堂照得富麗堂皇。大堂四角的紫檀香爐上正燃著濃濃的白玉蘭香,香味散開後又變成了清淡的幽蘭香,彌漫在整個“醉紅樓”的大廳裏。


  此時的大廳,早已人頭攢動,大家都想掙得新魁們的處子之身。處子總給人不一樣的感覺,究竟哪裏不一樣了?又說不出來。總之,嬌豔欲滴的鮮花總是引得大家都想來采擷。


  今天的拍賣師是“暢春院”的老板諸愛芳。


  當諸愛芳踏上了大堂中央的大圓舞台的時候,台下男人的情緒開始高漲。她揮揮手示意大家靜下來,然後才開口說道:“花魁宴拍賣會,現在開始。首先拍賣的是‘探花’,今年的‘探花女’是來自東南選區廣州路的梅黛兒,也就是柳枝姑娘。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大美人,她的長相自是不用多說,公子們早就瞧見了的,連我諸愛芳都自認不如。”


  台下一片笑聲。


  “我們梅黛兒姑娘還彈得一手好箜篌[1],吟詩作對兒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最可貴之處是,她是唯一一位能用粵語唱歌說話的姑娘。那粵語,哎吆,忒好聽了,那調調,那聲音……不可言之妙處啊!你們說這樣一位才貌雙全的處子美人,公子們願出多少銀子來憐惜她呢?”


  台下皆喊:“媽媽出價吧!”


  諸愛芳正顏說道:“梅黛兒姑娘的起價是——五百兩白銀。”


  她的話一出口,下麵便哄得熱鬧起來。


  花狀元和探花拍賣的“花魁宴”款項都歸各自妓院的老鴇所有,諸愛芳隻能賺取酒宴費和床位費。但歐陽碧玉拍賣的所有款項都歸諸愛芳所有。因此,諸愛芳親自來當這拍賣師,是想盡量拉高“探花女”的價位,以便水漲船高,從而提高第二名碧玉的價碼。


  “四大公子”之一的李響第一個站起來說:“我出六百兩。”手指卻伸出了五個。


  李響的價位已讓大部分躍躍欲試的公子望而卻步了,隻咬牙切齒地恨自己沒有生在大富大貴之家。


  “我出六百五,願領教姑娘的一身本領。”台下的一個老男人又加了一下碼。


  一位滿臉胡渣、形象猥瑣的男子大聲嚷道:“七百,我出七百!”


  “七百五!”台下爭得是轟轟烈烈,個個都臉紅脖子粗的。


  這邊柳枝的老鴇媽媽早已“樂”得“不思蜀”了,恨不得能天天進行這樣的拍賣會。她手裏攥著的柳枝的“探花花牌”都沁出了汗,眼角的皺紋也都露了出來。


  “一千!”此聲一出,老鴇媽媽手裏的牌子都掉在了地上,她急忙彎身撿了起來,尷尬地笑了笑。


  大家回頭尋找這出一千兩銀子的人,卻發現是柳遇春。


  “有比一千多的嗎?”


  靜默……


  “既然沒有,那麽我宣布,今晚的探花梅黛兒——柳枝姑娘,將屬於……柳公子。柳枝陪柳樹,也是天作之合嘛……”諸愛芳嘴上這麽說,心裏卻犯著嘀咕:怎麽,柳公子不要我們家的小碧玉啦?哎!男人,都是喜新厭舊的壞家夥!

  柳枝的媽媽卻高興得簡直都要叩首了,頭一晚就賣了一千兩銀子,如此少見的情況她能不開心嗎?她高興地把手牌交到柳遇春的手裏。


  當小葉子看到柳遇春拿走了梅黛兒的“花牌”時,便急忙跑到後院的“桂花樓”,告知碧玉去了。


  二《贈歌者-下節》薛能.詩


  漢浦蔑聞虛解佩,

  臨邛焉用枉當壚;

  誰人得向青樓宿,

  便是仙郎不是夫。


  接著是拍賣“榜眼”歐陽碧玉的“花魁宴”,柳遇春又以一千五百兩的價格取走了。


  又是他,柳遇春!這人想幹什麽?難道他今晚想來一個“雙飛燕”?

  台下啞然無聲,兩千五百兩銀子來買兩個新人的處子之身實在不是普通的大富之家所能負擔的,此價格都可以為一個花魁贖身的了。


  台下傳來一片怨恨之聲:“柳公子,你這就不對了,今晚的姑娘不能都歸你吧!”


  “你已取得兩位了,今晚也該知足了,你快走吧!你不能白引得我們心癢癢的……”


  柳遇春笑看著這些議論的人,一言不發,一個箭步走上台,取走了碧玉的“花牌”便迅速離開了。


  隻留下,已炒得老高價位的花魁狀元徐素素,讓大夥兒望而興歎了……


  ————————————


  注釋

  [1]箜篌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撥樂器,又稱撥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


  箜篌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


  古代箜篌可粗分為臥箜篌和豎箜篌。


  其中,早期臥箜篌出自春秋時的楚國,與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長形共鳴箱麵板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製上的主要差異;使用竹片撥奏或擊奏。


  豎箜篌卻是由遠古狩獵者的弓演變而來,是伴隨著人類最早文明的誕生而誕生的最古老的弦鳴樂器,有著五千年以上的曆史。比這更古老的樂器有石哨、骨哨、骨笛、塤、陶笛。至遲西元前1200年,豎箜篌已基本定型(此後兩千幾百年時間都沒有大變化),後來經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國新疆一帶流行。漢武帝開西域以後,豎箜篌慢慢傳入中原——實際上是東傳至中國叫做箜篌,西傳至歐洲叫做 Harp,隻是近代我們中國人又設定出一個“豎琴”的翻譯名稱罷了。


  豎箜篌是最早對胡箜篌的別稱。


  東漢之時,由波斯(今伊朗)傳入我國一種角形豎琴,也稱箜篌。東晉時有天竺(今印度)送給前涼政權的一部伎樂中有這種豎箜篌。


  豎箜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亞述、巴比倫、波斯以及埃及、希臘等十分流行的一種叫做豎琴的樂器。如今,古代的箜篌實物雖已不存,但漢魏壁畫上多見到彈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彈奏的就是豎箜篌,它們完全與亞述浮雕上所見的豎琴相同。


  豎箜篌狀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鳴槽,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音箱多是皮革製成,張著20多條弦,豎抱於懷,從兩麵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時彈奏,因此唐代人稱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