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偷睛兩下頻來往
元統二年[1334年]四月十九日的殿試,是由珠簾後的文宗皇太後和小皇帝妥懽帖睦爾共同主持的。
殿試結束已是申時,小皇帝便給新科進士排了名次。
本來紀緒應入一甲,但小皇帝嫌棄紀緒那一頭白發,說什麽“有損觀瞻”,便落入二甲第一名。
年幼的小皇帝知道什麽?
這一切,都是皇太後的主意。她不想讓伯顏獨攬朝政——最起碼,在新科進士的座次上,得由小皇帝說了算。
一《看榜日二首.其一》劉滄.詩
禁漏初停蘭省開,
列仙名目上清來;
飛鳴曉日鶯聲遠,
變化春風鶴影回。
廣陌萬人生喜色,
曲江千樹發寒梅;
青雲已是酬恩處,
莫惜芳時醉酒杯。
四月二十日,太陽剛剛升起。
朝廷頒布了大元朝第七次科舉殿試的新科進士的名單及名次,共有一百人及第。
此榜稱為“金榜”,又稱“甲榜”。
甲榜共分為三甲:一甲隻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從六品;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皆授給正七品的官階;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皆授正八品官階。二、三甲的第一名稱為“傳臚”。
李齊、同同[1]分別為左右榜的狀元;餘闕[2] 因為是唐兀人[3],所以考取的是右榜,他得了個一甲第二名;紀緒為左榜二甲第一名,劉基為左榜二甲第九名,施彥端、謝英輔[4]賜“進士及第”,韓沃賜“同進士出身”。
秘書省門前的廣場上人山人海,成千上萬的人們喜氣洋洋地聚集到廣場上看金榜。隨後,又紛紛湧向杏林,等待觀看新科進士的探花宴遊戲。
二《及第後作》袁皓.詩
金榜高懸姓字真,
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侶,
江海回思耕釣人。
九萬摶扶排羽翼,
十年辛苦涉風塵;
升平時節逢公道,
不覺龍門是險津。
紀緒早就料想到,這次殿試自己一定能金榜題名的。但當他看到金榜上自己名字的時候,還是興奮得不能自抑——這是多麽地幸運啊,我終於分得了一枝美好的春色!
看完了金榜,紀緒和同榜進士們一起湧向了杏園。
在這像蓬萊仙境一樣的京都裏,和神仙般的同榜進士們一起,談論著這次考試的喜怒哀樂,感到無比地歡喜。
他們也聊起了那些回到江上田間耕釣的落第舉子……不由得,感慨萬分。而現在的自己,就像大鵬展翅一樣,飛上了九萬裏的高空,這可是他們辛苦了十幾年才換來的結果啊!
在這太平的時節又遇著公平的人,感到自己沒有什麽困難是難以逾越的溝壑了。
三《登科後》孟郊.詩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探花宴”是同榜進士的首次聚會。
何為“探花宴”?它的過程是從杏園出發,由兩位少俊的“探花使”先行,其他及第進士緊隨其後。他們遍遊京城的名園,所到之處,折得名貴花卉。最後返回杏園,檢點所折花卉,若有比“探花使”早折回者,“探花使”即受罰,同時開宴狂歡,不醉無歸。
也就是說,“探花使”便是本次“探花宴”的主角。
往屆的“探花使”,一般由第三名的“探花郎”來擔當。但是,本屆左榜探花郎的模樣著實讓人不敢恭維。所以,大家隻好另選年輕英俊的進士來充當了探花使者。
紀緒雖然是一頭白發,但人長得高大英俊,風流倜儻。所以被選為左榜的“探花使者”。
在那個年代,如果被選為“探花使”,其實比考中狀元還要高興,為什麽呢?
因為如果誰被選中探花郎,那麽就證明這個人的相貌被大家所公認。
其實,古代也和現在一樣的,對於相貌也是非常看重的。就像古代的美男子潘安、宋玉,他們可是那個年代被無數人所追尋的男神啊!
而且,在所有的進士中,探花郎是最容易被王公大臣給看重的。一旦被他們看中,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這樣的話,探花郎的前途豈不比狀元會更好?
紀緒騎著大白馬和右榜的“探花使”一起,由杏園出發,其他的進士緊緊地跟在他倆的後邊。他們驅馬競奔,沿著長安大道向遊園進發了。
長安大道的兩旁,站滿了看熱鬧的人群,他們歡呼著,雀躍著……
紀緒身著一身紫袍,一頭飄逸的白發,顯得是那麽地瀟灑。他神采奕奕,自信有度,感覺過去的窮困潦倒已一去不複返了;壓抑在自己心中的鬱悶,也隨著這春風,伴著那歡笑,而煙消雲散了。
他感覺,今天的馬蹄格外地輕盈。在不知不覺之間,就把長安街的繁花異草采了個遍。
中午時分,紀緒帶領大家來到了探花過程中必須要去的最後一個園子——“百花苑”。
————————————
注釋
[1]李齊 是元朝元統年左榜狀元,祁州蒲陰[今河北安國]人。字公平。生於元大德 五年(1301),卒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
至正十年(135O),盜突然闖入府驛站,掠十二馬而去。李齊奮起,追而殺之。
至正十一年,州民秦觀保造兵仗武器,企圖進行搶劫掠奪。被李齊抓獲誅殺。
至正十三年,張士誠作亂破泰州城。河南行省派遣李齊前往招安,被張士誠扣壓。久而久之,賊內訌,李齊得以返回。不久,張士誠又起事,殺參知政事趙璉,劫財掠民,攻破興化。使李齊出守甓社湖。張士誠攻破高郵城,李齊回救,遭賊閉門相拒。皇詔凡叛逆者赦之。張士誠聲稱:“李知府來,乃受命。”李齊受命於行省,前往,一到便被下獄。張士誠本無降意,故意拖延,官軍攻城。 賊以李齊為質,讓他下跪。李齊叱道:“吾膝如鐵,豈肯為賊屈!”張士誠怒而強扼使其跪,李齊挺立而被拉倒,繼而被捶碎 膝而後剮死。人們論道元科舉三魁:泰不華沒於海上,李黼隕於九江,李齊死於城上,皆不負所學。
同同 蒙古人,字同初,生於元大德六年[13O2年],卒年不詳。同同之祖為玉速歹兒,其父為玉速帖木兒。籍貫在真定路[今河北正定],出身在錄事司之侍衛軍,屬蒙古部族那歹氏。
同同在大都應鄉試,得中第四名。後參加會試得第二十三名。廷試終於奪得蒙古、色目人榜第一名,時年三十二歲。 官封承務郎。與漢、南人榜狀元李齊同登科。
[2]餘闕 (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生於廬州。先世為唐兀人,世居河西武威(今甘肅武威)。其父沙喇藏卜為官廬州,餘闕遂稱合肥人。生於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正月十一日,行四,少年喪父,家甚貧,十三歲方開始讀書。元惠宗元統元年(1333年),餘闕以河南行省鄉試第二名之身份,中該科右榜會試第二名,殿試亦中第二名,賜進士及第,也是科舉史上合肥可考的第三名文榜眼。曾為遼、金、宋三史修撰,累官至監察禦史。善治軍,與兵士同甘共苦,有古良吏風。
[3]唐兀(wù)人
你可能並不是很熟悉唐兀人,其實他們就是蒙古人對黨項人的音譯。而黨項人的最高光時刻便是建立了西夏王朝,雖然建國時間不到200年。我們也知道西夏王朝最終就是滅亡在蒙古成吉思汗手中的。
唐兀人是古吐蕃族的一支。公元1000年左右(也就是包拯出生的年代,那時候北宋正跟遼國打仗),唐兀人在今天的甘肅張掖、銀川與內蒙古的鄂爾多斯一代活動,並且逐漸壯大起來。後來他們不斷向西擴張,將整個敦煌地區納入了他們的版圖,這已經是接近新疆的吐魯番了。
然後,唐兀人覺得建國的時候到了,公元1038年西夏王朝建立。唐兀人自稱大夏,宋人因其地理位置在西方,所以才稱為西夏,我們現在也一直延續這個叫法。
唐兀人文明程度本來是不高的,不過他們挺擅於向高文明學習。他們積極吸取中原先進文明,甚至還仿照漢字,創造出了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可惜的是現在已經失傳了,消失在曆史長河中。
隨西夏文字一起消失在曆史中還有唐兀人這個民族,咱們56個民族中可沒有唐兀族或者黨項族的說法。
唐兀人這個民族之所以消失,是因為他們後來被不斷的混血以及長時間被其他民族統治而漸漸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認同性。
還有一些唐兀人在被蒙古軍攻打的時候,逃到現在四川甘孜州一帶,甚至在此建立了一個小政權西吳王國。而這個小政權存在了很長時間,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被徹底消滅。它太小了又地處偏遠,以至於很容易被中原王朝所忽略。
如果非要問唐兀人在哪裏的話,那麽現在川西地區的羌族人就是唐兀人的後裔,不過他們也並不純正了,因為那是當年逃到這裏的唐兀人和當地原住民混血後的後代。
[4]謝英輔 又稱瑛輔,下覺裏沂州(今夏坊鄉李沂村)人。生於元皇慶元年(1312年),幼時廣讀詩書,尤其喜讀兵書。元統元年(1333年)中癸酉科進士。元順帝(惠宗)時,被詔升為諫垣。他心直口快,對當時政事議論很多,同事對他產生忌憚。同門友好餘闕怕他惹禍,舉薦他轉入兵曹。後升至樞密副使,因遭讒言陷害,棄官回原籍沂州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