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人前深意難輕訴
杏榜公布的第三天便是殿試。
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和主持的考試,相當於現在的麵試。殿試隻考一題“對策”,為期一天。
殿試隻用來定出前十名的次序。能參加殿試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有落第的情況。
一《鶴衝天.黃金榜上》柳永.詞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紀緒和柳遇春來京城應試,都是第五次了,這次終於中士了。
柳遇春興奮地對大家說:“中午我請客,去杏林最豪華的‘杏林大酒樓’如何?”
“好啊!”紀緒更是高興。
這次會試,紀緒是“會元”,也就是第一名;去年的鄉試,他是解元”;如果在十九日的殿試,他再拿個“狀元”的話,他就是曆史上第十個“連中三元”的人。
紀緒、劉基、柳遇春和韓沃四人出了禮部的大門。
趕巧遇上了劉基和柳遇春的老鄉——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的李善長[1]和泰州興化施彥端[後改名施耐庵][2]。
他們四人怎是老鄉呢?
當時的濠州和泰州都屬於江浙省。去年秋闈,他倆都到省府杭州參加過鄉試。鄉試是進京會試的預選賽。隻有考中了舉人,才有資格參加來年春季的會試。
去年的鄉試,李善長是考取舉人的末名,大家對他的印象比較深。這次的會試,李善長又落榜了。施彥端正在安慰他,便碰上了劉基四人。
柳遇春拉著李善長說:“百室兄,我們先去喝酒。今年沒考中,還有來年嘛。我這也考了五次才考中……”
李善長苦笑了一下,“哪有來年,不是要取締科考了嗎?”
柳遇春尷尬地笑了笑:怎麽把這茬給忘了。
李善長反倒安慰起柳遇春來:“正時兄,我沒關係的。”他隨口吟了一首詞,“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二《長安落第》錢起.詩
花繁柳暗九門深,
對飲悲歌淚滿襟;
數日鶯花皆落羽,
一回春至一傷心。
施彥端今年37歲,也是進京應試多次的主兒,所以和紀緒也很熟。這次他喜中貢士,便和劉基師弟長師兄短地祝賀起來。
聽到劉基叫施彥端師兄,紀緒問:“你為何喊肇瑞兄為師兄呢?難道你倆是同門弟子?”
施彥端說:“對啊,雖然我倆相差十多歲,但都是鄭複初[3]的弟子。”
紀緒道:“是嘛,鄭先生可是理學大家!”
他們說笑著向杏林走去。
一輛馬車戛然停在了他們的身邊。車簾被掀開了,隻見袁震招手把紀緒叫到了車上。
袁震先是祝賀紀緒杏榜提名,中得“會元”,隨後又道:“紀公子,我有一妻妹,年方二八,待在閨中。怎麽樣?紀公子,你考慮一下?”
紀緒急忙說:“小生在家已有婚配,謝袁大人的美意,恕學生不能從命。”
“你們不是還沒結婚嗎?我這妻妹,可是丞相最寵愛的小郡主,如果成就了這段姻緣,老弟的前途豈不無可限量?”
紀緒一個勁地搖頭,袁震還是不死心,繼續說:“你也不必急著回複我,你回去再好好思量思量,想好了,再來告訴我。”
紀緒下了車,趕上了等待他的柳遇春等人。
韓沃看著紀緒,心裏納悶:舅舅找紀緒幹什麽?他帶著心中的疑問跟隨著紀緒走進了“杏林”。
在杏花樹下喝酒的,不光是考中的貢生,也有落第的舉子,他們對酒當歌,淚水落滿衣襟。
這些落第的舉子喲,大都考了多次!
他們像春光過後的花瓣一樣,一年又一年地落地;又像是鶯兒的羽毛,換了一茬又一茬。每一回春天的到來,都是落第舉子們傷心的時候。
三《路邊的野花你不要采》林煌坤.詞 李俊雄.曲 鄧麗君.歌
走近“杏林大酒樓”的門口,就聽一首詼諧逗情的歌曲飄了出來:
[歌曲]“送你送到小村外,有句話兒要交代:雖然已經是百花開,路邊的野花,你不要采!記著我的情,記著我的愛,記著有我天天在等待。我在等待著你回來,千萬不要把我來忘懷。千萬不要把我來忘懷,千萬不要把……”
可真巧,唱歌的正是歐陽碧玉,她正在為京城四大公子的孫毅唱堂會。
當柳遇春那大高個子一晃進酒樓的大門,碧玉那雙大眼睛一下子就瞟到了他。
她微微一愣,突然衝下了舞台,奔向了走進來的柳遇春,“柳哥哥~!”
她再也顧不得什麽禮儀廉恥了,猛的抓住柳遇春的手,“柳哥哥,真的是你,我老遠一看就是你。”
她像一個嬉戲的孩子,抓著柳遇春的雙臂歡跳個不停。後來幹脆靠在柳遇春的懷裏,用她那纂得緊緊的小手,狠狠地捶打著柳遇春的胸膛,看得滿堂的賓客都不知發生了什麽事。
柳遇春趕緊提醒她,讓她趕快回舞台表演,傍晚去會館找他,他會詳細地跟她解釋最近發生的事情。柳遇春特地囑咐,找他時,不要讓別人看到。說完,柳遇春便匆匆逃離了“杏林大酒店”。
這一切,都讓山東東平路的高文清看到了,他和三弟高文秀[4]也在酒樓喝酒,他倆是孫毅的堂外甥,這次會試他兄弟倆都落榜了。
當高文清看到當紅歌妓歐陽碧玉和新科貢士柳遇春,在大庭廣眾之下,摟摟抱抱,一顆山東人的耿直之心和儒家思想的禮義廉恥油然而生,當場寫了一封檢舉信,遞到了禮部。
這次科考的總裁揭傒斯二話沒說,當即取消了柳遇春的殿試資格,又從落選的舉子當中提取一名補了柳遇春的缺。
————————————
注釋
[1]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並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追諡襄湣。
[2]施耐庵
施耐庵(約1296年—約1370年),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白駒鎮(今鹽城市大豐區),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6歲中進士。36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複歸蘇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征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族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征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
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3]鄭複初
元朝末年江西玉山人,年輕時就小有名氣,依靠過人的才華,輕而易舉地考中進士,本想為朝廷效力,卻因遭受誣陷而棄官,從此一心研究學問。
據《玉山縣誌》記載:“鄭元善,字複初。性穎悟不群。弱冠慕伊洛之學,慨然以古人自期待。一時學者多宗師之。登延佑戊午進士,授德興縣丞。”
回到老家後,鄭複初收了不少學生,劉伯溫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位。關於鄭複初的生卒年月,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他辭官的時候為公元1328年,之後還寫了一些著作,據此可推斷出,他應該是1333年左右去世的。而劉伯溫出生於1311年,十幾歲的時候拜鄭複初為師,跟他學習四書五經等知識。
《誠意伯劉公行狀》中寫道:“劉基講理性於複初鄭先生,聞濂洛心法,即得其旨歸。先生大器之,乃謂公父曰:吾將以天道無報於善人,此子必高公之門矣。”在這幾年中,鄭複初不僅為劉伯溫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如何做人,這一點對劉伯溫的影響很大。
[4]高文秀
生卒年不詳,東平(今屬山東省)人。府學生員,早卒。元代著名戲曲家,有“小漢卿”之稱。
作品有《雙獻功》是以水滸英雄李逵為主角的雜劇。寫李逵下山保護鄆城縣孫孔目與妻子郭念兒到東嶽廟進香還願。孫妻郭念兒與權豪勢要白衙內私通,約定在進香路上一起潛逃。白衙內竟然隨意借個大衙門坐堂,待孫孔目來告狀時,借機把他打入死囚牢裏。李逵知道此事後,並沒有魯莽地掄起板斧去劫獄救人,而是扮做一個呆頭呆腦的莊稼後生,去囚牢裏給孫孔目送飯,以笨拙的言行麻庳牢子,並騙其吃下放了蒙汗藥的香飯,然後救出孫孔目,放走押在牢裏的其他人。第二天,李逵又喬裝打扮成一個“伺候人”,混進白衙內家中,趁白衙內醉眼朦朧,讓人添酒之際,殺死白衙內與郭念兒,提著兩個人頭上梁山獻功。這出戲突出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通過李逵隻身深入敵人營壘,智劫牢獄、府衙殺奸等矛盾衝突,以及粗人用細這一喜劇性的安排,刻畫了李逵在這一特定戲劇衝突的環境中,所表現出的勇敢而機智的性格特點,歌頌了李逵不畏艱險救人危難的高貴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