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溪上殘春黃鳥稀
再過兩天,紀緒和張錦就要開學了。
一聽紀緒要回丹徒,皇太子妥歡貼睦爾[鐵鍋,鐵公子]非要送他倆一程。
一《送顧非熊秀才歸丹陽》王建.詩
江城柳色海門煙,
欲到茅山始下船;
知道君家當瀑布,
菖蒲潭在草堂前。
他們棄船上馬,沿山路而行。
紀緒問:“鐵兄遊完了茅山,還準備去哪兒看看?”
鐵公子道:“我,我就不走了吧!在這茅山之中,和你一起跟隨歐陽先生學習如何?”
“這,這,這,不大行吧!”
“為何不行?”
“跟隨歐陽老師學習,必須有名士的推薦。”
“你給推薦麽!”
“我算什麽名士,頂多算是歐陽先生的一個學生,我是不行的!”
“行不行的,你說說看嘛~”
“再說,你帶著這麽多人,還有女眷……不知道,還以為你是來度假的呢!”
“人多,不行嗎?他們不進學堂學習的,隻我一個。”
“關鍵是沒地方住宿。還有,像奇姑娘,一個女孩子,怎麽安排?”
“噢~這道是,帶個女人出來就是麻煩……”鐵公子喊停了隨行的馬匹,對“怯薛長”[侍衛長]蔑裏乞.也先帖木兒說,“木兒,你給我留下一名‘怯薛歹[侍衛]’,你帶著他們去杭州玩去吧!我不招呼你們回來,就別回來煩我……知道了麽?”
眾侍衛道:“遵命!”
王不花是真想跟著奇承娘一起去杭州,便征求主人道:“我呢?也一起去吧!”
“你就別去了!你走了,誰服侍我?”
木兒朝王總管做了個鬼臉,帶著奇承娘和護衛們驅馬回船,向杭州進發了。
二《暮春歸故山草堂》錢起.詩
溪上殘春黃鳥稀,
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陰待我歸。
茅山[1]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
他們一行五人,順著“蛟溪” 崎嶇而上。但見茅山聳峙,山穀口已是暮春凋殘,黃鶯兒的叫聲幾乎聽不到了;迎春花早已開過,隻有片片杏花飛落芳塵。
離書屋越來越近了,張錦欣喜萬分,禁不住大聲喊了一句:“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鐵公子問:“張兄弟說什麽?”
紀緒笑道:“他說,蛟溪歡迎你!”
“就這小河?”
“鐵公子,你別看這河水小,它可是一條蛟龍啊,見了鐵兄你的大駕,豈能不歡呼迎接?”
鐵公子笑了笑,說:“但不知,這裏的臥龍先生歐陽蘇是否歡迎我呀!”
留下鐵公子,紀緒的心裏已很是有數了——因為,剛才鐵公子稱呼自己的隨從為‘怯薛歹’,這是皇宮禁衛軍的稱呼……也不知,這鐵公子是有意還是無意透露給他的這個信息。便也跟著鐵公子笑了笑,說道,“總歸是好兆頭,鐵兄不必擔心,小弟一定會說服先生留下你的……”
談笑之間,他們便到了“蛟溪書屋”[書屋是私立的;書院是公立的]。
看門人說什麽也不讓鐵公子三個生人進入學院。
紀緒隻好對鐵公子說:“鐵兄啊,你先在這兒稍等片刻,等小弟先進去稟報先生……你,靜候佳音……”
紀緒找到了山長[校長]後,把鐵公子的皇帝身份告訴了歐陽蘇。
歐陽蘇滿口答應了下來:活了大半輩子,到最後,能逮著個皇帝教教,豈不是快事!
出於保密的考慮,歐陽蘇不便出大門迎接,隻寫了個條子給紀緒,讓他把鐵公子領到他這兒來。
而且,歐陽蘇還為鐵公子單獨設立了課堂,又把紀緒從甲班裏調了出來,說是陪讀,其實也是想讓紀緒為鐵公子補補課。
當然,主講還是歐陽先生親自授課,教的是:如何治理國家和如何輔佐君主。
三《三茅山》兒歌
茅山連金陵,江湖據下流。
三神乘百鶴,各治一山頭。
召雨灌稻禾,陸田苗亦柔。
妻子鹹保寶,使我百無憂。
白鵠翔青天,何時複來遊。
張錦一回來,就帶著程欣,拿著從揚州買回來的土特產,來看望師母。
書屋和先生的家相距很長一段路程,先生住在茅山之巔。他倆順著山勢攀上了山頂,俯望著鎮江的市景,也覺得千萬幢人家,與繞城的兩麵是江水,兩麵是田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景色宜人。尤其是山外麵,每叢樹木,映著一座山峰,一座莊屋,由近到遠,綠色大一片小一片的,好像圖畫一般。
張錦兩人來到正堂,卻不見一人,便把禮品放在桌子上。出了正屋,來到了院子裏,他倆四處張望。見後院裏有一片菜地,中間一口井;井旁一個穿紫褂的女人,正在汲水;腳旁有一隻洗衣盆,盆裏正裝了莧菜呢……那正是師母吳氏。
張錦和程欣走耳門進了後院。見了師母拱手一揖,叫了一聲師母。
吳氏見著,連忙將手裏的水桶放下,笑道:“張相公,好久不見了,想必是功課很忙吧!”
張錦道:“哪裏有……我和紀開端去了趟揚州。回來時,有一學子仰慕先生的大名,非要跟著我們來……這不,開端兄正在安排他的住宿呢,讓我先來看望師母……”
吳氏把他倆帶回了客廳,一見滿桌子的禮品,便道:“學子清苦,幹嘛又要破費?”
“沒花多少錢。師母,你可知,剛來的這個鐵公子,家裏很是有錢,這次去揚州的花銷,都是他出的銀子。這就省下了我倆的銀子,買了這些東西,望師母能夠喜歡……”張錦一邊說,一邊歸置著桌子上的禮品,“這平山綠茶和瓊花露酒是紀開端買的……男人嘛,就知道買些酒啊、茶呀之類的東西……”
吳氏心裏好笑:難道你不是男人?
“這千層油糕和雙麻酥餅是我買的。”張錦指著兩盒“老城隍廟牛皮糖”說,“這揚州的牛皮糖最有名,師母您嚐一嚐……”他打開了牛皮糖盒,從中取出了一顆,遞給了師母。
吳氏甜甜地品嚐著。
張錦又拿過了兩塊上好的揚州絲綢緞子,說道,“這兩塊緞子是我給師母選的。”他莞爾一笑,說了句,“我們男人不會選,不知這顏色是否合師母的心意……”
吳氏欣喜地撫摸著這上好的絲緞,心道:你還不會選?件件都合我的心思。便道:“張相公啊,你的心可真細,眼光也好……如果哪個姑娘嫁給了你,那可是十輩子修來的福分……張相公,你今年貴庚是?”
張錦說:“我今年十六了。”
吳氏點了點頭,一雙眼睛對張錦、程欣都看了一看,說道:“年紀輕輕的,就離開了家。怎麽樣,有些不方便吧!”
程欣站在張錦後麵,就插嘴道:“可不是……”
張錦說:“先生顧惜周到,沒有什麽不方便。”
吳氏又對張錦二人笑了笑,說道:“你兩人…如果還有什麽東西…你們需要的……盡管來我這兒借……”
程欣說:“眼下就有針線要用,你老人家可以借嗎?”
吳氏笑道:“可以,回頭你到我屋子裏去拿……不過,針線都是女孩子用的東西……你也會用嗎?”
程欣還沒來得及回答,張錦急忙說:“我們白子[白族人],男子也勉強能動幾針。所以,我倆在外比其他男人,倒便當得多了。”
吳氏道:“噢。這麽說,張相公也能拿針線咯。”
張錦笑著說:“和小孩子拿筆也差不多吧!?”
吳氏又是一笑,便對程欣說:“你來我的屋裏拿針線吧……”
————————————
注釋
[1]茅山
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江蘇省西南部。地處句容、金壇兩地交界。南北約長10千米,東西約寬5千米,麵積50多平方千米。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是茅山的最高峰。
茅山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
其實,在江蘇省境內,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稱南茅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
南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
漢代,陝西鹹陽,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隱居,因建三茅道觀,當地人便稱他們為三茅真人。後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茅山遊記
從通濟河榮炳段沿幸福河向西走,就到了榮炳曲陽古村。村民**告訴我,傳說幸福河就是蛟溪河的一段,但現在已無法尋找到古蛟溪河的影子了。他把我帶到村北最高處,指著村西北的灣碼頭村、曹巷村說,蛟溪河的源頭可能就在那一段。
按照他所指的方向遠望,蛟溪河被時間的光陰已湮沒,早已廢置淤塞,隻留下“萬人碼頭”“萬家客商”一類的猜測和傳說。
我環顧曲陽四周,尋覓蛟溪河的蹤影。西南是聳峙的茅山,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依稀可見;大南山、小南山坐落在曲陽村的正西南;華山簇擁著眾多的小山丘靜靜地護衛著曲陽村的西大門;“軍民水庫”安閑地躺在茅山山脈的小山中。
茅山,千百年來被周圍的百姓認為是“神山”,“三茅峰”在眾多百姓心中已成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的化身,並視為“三神”。有歌曰:“茅山連金陵,江湖據下流。三神乘百鶴,各治一山頭。召雨灌稻禾,陸田苗亦柔。妻子鹹保寶,使我百無憂。白鵠翔青天,何時複來遊。”**還告訴我,聽上輩人說,過去進出茅山,主要靠蛟溪河和通濟河連接,然後走遍四方。
曲陽村村名的由來,頗具傳奇色彩。
相傳晉代邑人葛洪在茅山采藥煉丹。一天來到茅山東麓,天空萬裏無雲,一片晴朗。突然,一片黑雲飛過,一道閃電迎麵而來,頓時天昏地暗。葛洪急忙離開峭壁快速下山。就在此時,一名仙骨老道出現在他眼前,一把按住他,讓他站穩。過了片刻,雨過天晴。老者對葛洪說:“再繼續東下,便是華陽村了,可惜這村的名字叫對了一半。剛才這個峭壁下麵是華陽洞,再往西走還有一洞,名叫句曲洞,那個洞比這個洞還要深,還要大,而且是先有句曲洞,後有華陽洞。說完,老者就飄然而去。葛洪知道自己遇到了仙人,就下山來到華陽村,找到村上的長老,說了仙人之事,大家都覺得是村上遇上天賜恩德,須用賜名,於是便取名“曲陽”村。這個傳說一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然後再由我們以同樣的方式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傳說總是有著無窮的生命力。
如果現在能見到蛟溪河,那應該是一段皺紋密布的時光,更應該是茅山這座山的驕傲。古蛟溪河向東遠去的河道,承載著茅山的理想,文人、道士,隱士,古蛟溪河都把他們留下的傳說、故事釀成了多年的酒釀,越聞越香。
原丹徒縣巨村人歐陽蘇(巨村村解放後劃歸金壇縣,現屬金壇區直溪鎮)在《蛟溪書屋懷劉青田先生並序》說,劉伯溫曾在蛟溪河附近教書近三年,並留下一美好的詩篇《題於丹徒蛟溪書屋》:“來時三月三,去時九月九,半個雞頭一杯酒,鄉親情誼最長久。”這就是“半個雞頭一杯酒”的來曆,意思是表達對客人的親近知心、隨便和不受拘束。
茅山、蛟溪、通濟河、香草河都成了劉伯溫生命中美好生活的記憶,他的詩句“茅峰峙西南,當軒屏障起。嶺樹翠欲挹,山光滿案幾”,不時地在這片土地上被人誦讀;他寫丹徒大河的“大河從北來,依村環邐迤。春至桃花浪,洋洋浮百裏”,同樣廣為流傳。
也許,這位名耀古今的“神算子”曾在蛟溪河畔觀景讀書、寫詩隱居,他抬頭見茅山,靜心觀華陽,月瀉蛟溪水,獨步曲陽道,捧讀通過《劉基文集》,我們還可以觸碰到他在茅山一帶隱居的二年半的溫暖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