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62章 幾時流落在人間

第162章 幾時流落在人間

  一《浪淘沙.今日北池遊》歐陽修.詞


  今日北池遊,漾漾輕舟,


  波光瀲灩柳條柔。


  如此春來春又去,白了人頭。


  好妓好歌喉,不醉難休,


  勸君滿滿酌金甌。


  縱使花時常病酒,也是風流。


  杜十娘平日很少唱歌,今天為了李甲,她再次一展歌喉。她那美妙的歌聲使得鐵公子與王不花又是喝彩,又是叫好。


  王不花站起來鼓掌道:“好歌!好歌!真是好歌!”


  張錦看到杜十娘用她那勾魂的眼神一會兒看看紀緒,一會兒瞟瞟李甲,心裏便很是不悅,問道:“好嗎?怎麽我沒聽出來!”


  王不花也是“死眼皮”,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沒念過幾本書,便在那兒大聲地發表著意見:“怎不好?多好聽呀!怪不得以前歐陽修有句子說,‘好妓好歌喉,不醉無休。勸君滿滿酌金甌,縱使花前常病酒,也是風流。’哈哈哈,我今天也‘不醉無休’!”


  “那麽,王先生是以歐陽公自居了!”張錦打趣道。


  “哈,哈,哈,”王不花高興得更是神氣,“我吧,隻是覺得和歐陽先生有著同樣的想法,‘縱使花前常病酒,也是風流嘛’……哈哈哈……”


  紀緒捂著嘴,直想笑:因為他知道王不花是個太監,但越是無“根”之人,越想表現男人的一麵。


  李甲看到王不花對杜十娘動手動腳的,便白了王不花一眼,把目光又轉回到杜十娘的臉上來了。


  感覺到他的注視,杜十娘也回過頭來。這一次,他倆的目光不再彼此躲避了,而是默默的對望著……


  二《玉樓春.春景》宋祁.詞


  東城漸覺風光好,

  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

  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

  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

  且向花間留晚照。


  天,漸漸亮了。杜十娘的感覺也越來越好。


  皺紗般的水波上船兒慢搖,條條綠柳在早霞晨霧中輕擺舞蹈,粉紅的杏花開滿了枝頭,還春意妖嬈!

  杜十娘微微地一笑,但她笑得可憐,笑得無奈,也笑得委婉……她低聲地說道:“李少爺,您有雅興來遊湖,就該尋得歡樂再回去啊!我一向聽說您酒量好,我給您斟滿杯子,您也該學學人家王先生,不醉無休呀!”說著,她提起酒壺,斟滿李甲麵前的大杯子,一麵又輕聲地念著北宋文學家宋祁的幾句詞,“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其實李甲已有些醉意,他緊緊握住了酒杯說:“昨晚……在外一夜……今天……可不能再留了……”眼睛卻朦朧地盯著麵前美麗的杜十娘,隻有借著酒勁,李甲才敢大膽地、不眨眼地盯著她看。


  隻見杜十娘,身穿一件淺粉色的外衣,深粉紵羅紗的裙子,外麵還罩著一件玫紅色錦緞的背心,襟上繡著無數隻彩蝶;她梳著高高的發髻,簪著翠玉的簪子和白色的珠串;杜十娘是瓜子臉,細挑的眉毛,水盈盈的雙眸和細膩的皮膚。


  “這就是豔名四播的杜十娘啊!”李甲怎麽也沒想到,青樓中會有如此漂亮的女子,更沒想到這樣一個秀外慧中的絕妙少女,竟會淪落入風塵之中,任人……“這世界,何談有什麽天理?又有什麽公平可言啊!”李甲一麵胡思亂想,一麵不知不覺的幹了麵前的杯子。


  杜十娘再給他注滿酒杯,他又幹了。


  三《避暑錄話》葉夢得.語


  柳永為舉子時,


  多遊狹邪,善為歌辭。


  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


  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


  餘仕丹徒,嚐見一西夏歸朝官雲:


  “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看見大家都沒了精神,紀緒說道:“怎麽,天都大亮了,大家是睡覺呢,還是想做遊戲?”


  鐵公子說:“做遊戲!”


  紀緒看到丫鬟侍女們盹得不行了,便道:“做遊戲,就要全員參加,包括所有的丫鬟和侍女。”


  大家問:“什麽遊戲,需要這麽多人?”


  紀緒說:“就是你們常玩的‘飛花令’[3]呀!”


  鐵公子從來沒有玩過,便問:“好玩嗎?”


  紀緒道:“這是一種口頭文字類酒令,這種酒令沒有其他行令工具,隻是以口頭吟詩、作對、唱曲、猜謎等行令,所以才叫‘飛花令’。”


  鐵公子說:“原來是吟詩作對呀,我還以為拿著一枝花,當飛鏢飛呢~”


  徐素素親昵地掐了鐵公子一下,“你就知道玩飛鏢。”


  紀緒接著給鐵公子解釋:“為什麽叫‘飛花令’呢?”這個名字來源於唐代詩人韓翃的名詩《寒食》中的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


  鐵公子雖然文化不高,但也想試試,心想:丫鬟侍女都能來,我為何不能?好歹我也跟著秋江長老學過一年的漢文,便道,“紀公子,你詳細說來。”


  紀緒說:“飛花令要求,對令人所對出的詩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詩句格律一致,而且規定好的字出現的位置同樣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些詩可背誦前人詩句,也可臨場現作。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和詞,也可用曲,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七個字。比如說,酒宴上甲說一句第一字帶有“花”的詩詞,如‘花開堪折直須折’;乙則接‘落花時節又逢君’,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接“月照花林皆似霰”,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接“人麵桃花相映紅”,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著可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出門俱是看花人”、“深巷明朝賣杏花”。到花在第七個字位置上則一輪完成,可繼續循環下去。行令人一個接一個,當作不出詩、背不出詩或作錯、背錯時,由酒令官命令其喝酒。”


  鐵公子一聽,犯難道:“這麽複雜啊!”


  看到鐵公子有些打怵,紀緒說:“要不,我們唱曲?”


  鐵公子問:“唱曲又如何?”


  紀緒道:“就是學柳永填詞。不過,大家都得唱出來。”


  一聽要唱曲,大家都來了精神,尤其是女孩們,因為他們聽李甲說紀緒唱歌特好聽。


  杜十娘問:“我們唱什麽曲子?”


  “昆曲,‘昆山腔’如何?”


  “唱昆曲?唱我們當地的曲目,你一個四川人,行嗎?”


  “你把‘嗎’去掉,叫‘行’!你不見,有一丹徒人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嘛?”


  “哪個丹徒人說的?”


  紀緒合起了折扇,指了指自己說:“我呀,紀緒呀!你不知我來自丹徒嗎?”


  大家哄笑,“我們唱那一折?”


  “‘漁樵問答’怎麽樣?”


  鐵公子問:“如何問答,我可不懂。”


  紀緒說:“很簡單,就是一個人問,一個人答。”


  “怎麽問?如何答?”


  “隨便問,也隨便答。”


  鐵公子說:“你給打個樣。”


  紀緒轉身對李甲說:“時弦兄,你用銅蕭起個調門。”


  李甲取出自己的銅蕭便吹奏了起來。


  調子一出,侍女們的琴呀,古箏啊,也跟著合奏。


  昆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它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所以,江浙人都會哼唱。


  四《愛江山更愛美人》小蟲.詞曲 李麗芬.歌


  首先是紀緒先問:“道不盡紅塵奢戀,訴不完人間恩怨。”


  謝月朗答:“世世代代都是緣。”


  李甲問:“流著相同的血,喝著相同的水。”


  杜十娘唱:“這條路漫漫又長遠。”


  張錦唱:“紅花當然配綠葉,這一輩子誰來陪。”


  如意唱:“渺渺茫茫來又回。”


  徐素素杵了鐵公子一下,示意跟他唱了。


  鐵公子說:“你先問,我來答。”


  素素隻好先唱:“往日情景再浮現,藕雖斷了絲還連。”


  鐵公子唱道:“輕歎世間事多變遷。”


  大家都為鐵公子鼓掌。


  然後,大家一起合唱:“愛江山,更愛美人,哪個英雄好漢寧願孤單。好兒郎,渾身是膽,壯誌豪情四海遠名揚。人生短短幾個秋啊,不醉不罷休。東邊兒我的美人哪,西邊兒黃河流。來呀來個酒啊,不醉不罷休,愁情煩事別放心頭。啊……”


  就這樣,他們又玩到了黃昏。


  紀緒醉了,醉在這湖光山色裏;鐵公子醉了,醉在這揚州的“瓊花露”酒裏;李甲醉了,醉在杜十娘的眼波裏……


  ————————————


  注釋

  [1]飛花令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而酒令作為酒桌伴侶,一直跟隨酒文化發展和演變。在《中國酒令大觀》中把酒令分為覆射猜拳類68種;口頭文字類348種;骰子類128種;骨(牙)牌類38種;籌子類78種;雜類56種等六大類,總共達到了726種之多。我們不得不感慨一句:古人真會玩!今天就來說說,古代的各色酒令。


  (1)藏鉤、覆射、猜拳


  “藏鉤”是中國傳統猜物遊戲,相傳在漢代宮廷中十分流行。“藏鉤令”即是由此而來,即甲方將“鉤”或藏於手中或匿於手外,握成拳狀讓乙方猜度,猜錯罰酒。


  “覆射令”是由“藏鉤”遊戲發展而來。其基本方法是先分隊,然後讓一方暗暗覆物於器皿下讓另一方猜。射在這裏,是猜或度量之意;或一人說出一字,以該字隱某物,令對方也以一字射此物。如《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探春以覆了一個“人”字和“窗”字,令寶釵射一物。寶釵知道探春用了“雞窗”、“雞人”的典故,故射“雞”,寶釵算射中了。唐代詩人李商隱就精於此道,他在詩中寫道:“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又如猜子令,即一人手握一枚瓜子,左右手一實一空,令對方猜瓜子在哪隻手中。也可用三枚瓜子、兩粒花生,叫“三紅兩白”,隨意出一拳讓對方猜。先猜單雙,後猜幾枚,再猜紅白,叫作“五子三猜,兩手不空”。


  猜拳,它是唐代“手勢令”的後裔。劃拳又作“豁拳”、“豁指頭”,它又有“拇戰”、“拇陣”的雅稱

  明代李日華的《六研齋筆記》、清代郎廷極麗《勝飲篇》均有記述。它也是在現代酒桌上常用的一種酒令。


  (2)飛花令

  還有一種是口頭文字類酒令,這種酒令沒有其他行令工具,而隻以口頭吟詩、作對、唱曲、猜謎等行令,故名。它發端甚早,春秋時代的“當筵歌詩”、“投壺賦詩”、“即席作歌”,己開後代此令的先河。


  《中國詩詞大會》上的“飛花令”就是其中代表。飛花令屬雅令,沒有詩詞基礎的人根本玩不轉它,所以這種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們的最愛,就連名字也來源於詩詞之中。“飛花”一詞則出自唐代詩人韓翃的名詩《寒食》中“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句。


  古代的飛花令要求,對令人所對出的詩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詩句格律一致,而且規定好的字出現的位置同樣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些詩可背誦前人詩句,也可臨場現作。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和詞,也可用曲,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七個字。


  女兒令,也是這類酒令的代表。《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寶玉、薛蟠、蔣玉函在馮紫英家中吃酒時行的“女兒樂、喜、悲、愁”的令便是。


  明清以後,這類酒令發展較快,各種名目層出不窮。清代張潮《下酒物》,即是此類酒令的專著。


  (3)玲瓏骰子安紅豆

  骰子便是色子,中國博戲中六博之一,被視為中國博具之祖。相傳發明於春秋時期,成熟於晉、唐之間,用以占卜、行酒令或作遊戲,是一種“娛酒”器物。晚唐詩人溫庭筠曾作詩“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大意是寄托愛情與相思。


  骰子類的酒令以骰子為行令工具,故名。此令為唐代酒令中比較普遍的一種。張祜、杜牧《骰子賭酒》聯句:“骰子逡巡裏手拈,無因得見玉纖纖。”元稹《贈崔元儒》詩:“今日頭盤三兩擲,翠娥潛笑白髭須。”即是描寫擲骰賭酒的情景。


  《紅樓夢》中就有不少關於骰子的酒令。如書中第108回寶釵過生日,席間行骰子令,鴛鴦當令官。鴛鴦道:“如今用四個骰子擲去,擲不出名兒來的罰一杯,擲出名兒來,每人喝酒的杯數兒擲出來再定。”眾人聽了道:“這是容易的,我們都隨著。”鴛鴦便打點兒。眾人叫鴛鴦喝了一杯,就在她身上數起,恰是薛姨媽先擲。薛姨媽便擲了一下,卻是四個幺。鴛鴦道:“這是有名的,叫做‘商山四皓’。有年紀的喝一杯。”於是,賈母、李嬸娘、邢王二夫人都該喝。賈母舉杯要喝,鴛鴦道:“這是姨太太擲的,還該姨太太說個曲牌名兒,大家兒接一句《千家詩》。說不出的罰一杯。”


  搶紅令,也是屬於骰子類的酒令,工具是六枚骰子。這一種酒令不拘人數,行令方法是:不論人數,用六枚骰子擲,每人擲一次,每次若得“紅四”,則取出,直至六枚“紅四”取完為止。每擲一次無“紅四”者,罰酒一杯。


  (4)葉子酒牌


  牌類的酒令,起初是紙牌,稱作“葉子”,又叫“葉子酒牌”。這類葉子牌,唐時作酒令牌,亦稱作“彩箋”(劉禹錫詩:“杯停新令舉,詩動彩箋忙”)。明清時叫“馬吊”,牌類酒令的牌具用上了骨牌。


  酒令牌在牌、簽上有稱為酒約的文字,抽到的酒客須依所寫,讓符合者以規定方式行酒。曆史可追溯到唐朝,被認為是最早的牌類遊戲。宋章淵《槁簡贅筆》載有唐人的釣鱉令玩法:在一石盤中盛魚牌四十枚,牌上刻寫不同的魚名及詩句,與筵者用係有紅絲線的長竹竿釣起魚牌,錄事據牌上字句施行勸罰。凡一釣而得兩牌者,可任擇其一。如魚牌中有“巨鱉”一名,詩文為:“海底仙鱉難比儔,黃金頂上有瀛洲,當時龍伯如何釣,虹作長竿月作鉤。”釣到此牌者便可勸新進士一滿杯。


  《紅樓夢》第四十回“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便是用骨牌(我們稱為“牌九”)行的酒令。此令名為“骨牌離合令”,令官取三張牌,先分別報牌名,受令者須念一句與牌名有聯係的詩,然後三張合起來宣牌的名目,受令者亦須念一句相關聯的詩,否則罰酒。


  部分酒令牌上有花色數,可兼作遊戲牌來打牌,例如水滸葉子、博古葉子。一些酒令牌上會有配合插圖的題銘,寓有深意,在文學、繪畫上頗具價值。酒令牌在元朝有安雅堂觥律。至明清而大盛,不少版畫家參與創作,大都取材於市民耳熟能詳的小說戲曲,如取自《水滸傳》的水滸葉子、西廂酒牌的《西廂記》。明清時還有博古葉子、列仙酒牌、酣酣齋酒牌等酒令牌。至今四川當地還留傳叫八仙酒令牌的酒令牌。


  (5)籌子酒令


  隨著時代的推進,酒令的門檻也明顯降低。而最具創意的發明,是唐代發明的“籌令”,就是和著文字的籌子,放在筒子裏,搖出什麽籌就按照上麵寫的規定飲酒。唐代的酒令籌子的器形是:長方形,切角邊,下端收攏為細柄狀。古時的籌子一般用竹、木或象牙製成,高檔的也有用金銀製成的。正麵刻令詞(四書詩詞一句,或花名)反麵刻酒約。


  籌子類酒令,大都是行的與花有關聯的酒令。如:“二十四花風令”、“散花令”、“尋花令”、“司花令”、“花名貫人名令”及其他“訪鶯鶯令”、“名士美人令”等等。籌子類酒令都比較繁雜,這裏介紹較為簡單的“散花令”:選一年四季之花十二種,分刻十二根籌子上,人數以十三人以下為宜,先拈鬮定出“尋花客”。行令方法:席間每人掣一根籌,不可示人,“尋花客”猜某人是什麽花,猜中則持該花者飲一杯;猜不中,“尋花者”與持該花籌者猜拳,負者飲酒。


  (6)投壺令、曲水流觴


  除上述各令因令具不同分類以外的酒令,均歸入雜類。如“曲水流觴令”、“擊鼓傳花令”、“投壺令”、“棋子令”等等。


  “投壺令”可謂是酒令中沿襲時間最長的一種。在遠古時代,就有一種比賽射箭的酒令形式,叫做“燕射”。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形式演化成了在場中放一個壺,賓客隻用把箭投向壺中即可,沒投進的罰酒一杯。後來漸漸發展到對壺的大小形狀、投箭人與壺的距離、投箭的長短樣式等都有了明確的規定。三國名士邯鄲淳的《投壺賦》描繪最為出色:“絡繹聯翩,爰爰兔發,翻翻隼隼,不盈不縮,應壺順入”,可窺見當時盛況。


  “曲水流觴令”出自魏晉時期,當時的文人雅士喜縱情山水,飲酒作樂,他們經常選擇一個風景好沒人打擾的地方,在水邊坐下,派一個人把盛滿酒的杯子放到上遊,讓酒杯慢慢隨波流下,當酒漂到你的位置,你可以端酒喝,趁著酒勁作詩!王羲之在這個遊戲中,寫下了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南北朝時,演變成酒令:在規定時間內,若作不出詩,會受罰。


  明清兩朝流行的酒令當推一種叫“擰酒令兒”的,即不倒翁。先擰著它旋轉,一待停下後,不倒翁的臉朝著誰就罰誰飲酒,粵人稱“酒令公仔”。為此,俞平伯先生引《桐橋倚棹錄》稱其為“牙籌”。它是一種泥胎,蘇州特產,一般為彩繪滑稽逗樂形象。


  酒令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酒文化,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酒席上有時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認識是很常見的,行令就象催化劑,頓使酒席上的氣氛就活躍起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