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鐫刻好每道眉間心上,畫間透過思量。
沾染了,墨色淌,千家文都泛黃,夜靜謐,窗紗微微亮。
拂袖起舞於夢中徘徊,相思蔓上心扉。
她眷戀,梨花淚,靜畫紅妝等誰歸?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啊!胭脂香味,卷珠簾,是為誰?
啊!不見高軒,夜月明,此時難為情。
細雨落入初春的清晨,悄悄喚醒枝芽。
聽微風,耳畔響,歎流水兮落花傷,誰在煙雲處琴聲長……
走過街道,對麵房子裏飄來了《卷珠簾》的歌聲。聽著這憂鬱的旋律,我的心不由地顫抖了一下。
珠簾是幹什麽用的?她卷起來想看到什麽?她放下來又想擋住什麽?“簾”在房間中起“擋”的作用,且是擋中有透,實中有虛,靜中有動。
“簾”有“戀”之意,這麽說“珠簾”裏麵有“愛情”。
古代人有“愛情”嗎?
古代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根本見不到麵,等進了洞房才在朦朧的燭光下看個大概,我想那時候的“愛”絕對不是“愛情”。
古代給人做媳婦信奉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必須要端莊,做事要合體統,夫妻關係要融洽,彼此間做到相敬如賓。既然都相處“如賓”了,就更不會有那種親密感和那浪漫的情懷了。
雖然夫妻相處時間長了,總會有些感情的,但是隨著孩子的降生,這份“感情”早已變成了“親情”。
枯燥無味的家庭生活,使古代男子總感覺生活中缺少點的什麽,缺少什麽呢?缺少一種情懷。
於是他們便想到了風月場所。
風月場所的女子,在愛情方麵,享有比別人更多的自由,她們有選擇的權利。換句話說,一般的男人都可以愛她們,她們也可以愛上任何一個男人。
風月場所的女子叫“妓女”。妓女分為官妓、營妓、家妓、私妓等種類。
“官妓”最早是春秋時齊國的宰相管仲發明的。
他的主要目的:一是通過稅收增加**的財政收入,二是有利於社會安定,三是吸引大量人才,四是送妓與敵,兵不血刃。管仲的發明很快被其他各國所效仿,一時官妓大興。
官妓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是罪人家屬——古代的人權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家族。一個人犯罪,常常連累到一家。通常的公式是男人給宰了,女人則淪為官妓。二是奴隸買賣——中國買賣奴隸,有過與牛馬同欄的大場麵,人變成牛馬,還有什麽人權可言?三是墮入風塵——是變相的一種人口買賣,隻不過被買賣的,原屬良家婦女。
因為公營,所以官方設有專門的機構。這種機構,在唐朝先屬“太常”,後屬“教坊”,由“樂營”管轄。教坊本是官方設置的藝術排演機構,是主掌俳優雜技、教習宮廷俗樂的官署,其中技藝高超的藝人能夠經常給皇帝表演。
從唐高祖開始創建,其後宋、金、元、明各代均有設立,明武宗時將教坊優秀的藝人都招進了宮,常年在宮廷表演,而宮外的教坊因優秀的藝人流失而難以維持便開始衰落,以致於後來與鄰近周邊的妓院合並。因此,教坊到明朝才變成妓院,在明以前都是官方的歌舞排演機構,即便唐朝風氣開放,教坊裏風流淵蔽,但也不是妓院,裏麵的是藝人,不是娼妓。
王安石變法時,一切都公賣,酒是其中之一。為了賣酒,居然派妓女當售貨員,這就是酒家的前身。現在人很難想象:酒家原來是官辦的,最早的目的是推銷**造的酒,以充國用。這是一位立身謹嚴的政治家王安石出的怪主意。
“營妓”是官妓中專門為軍隊服務的一種藝伎,最早的發明者是越王勾踐,而正式成為製度則在漢代。漢代以後,家妓興盛起來,到南北朝達到頂峰。
“家妓”的地位處於妾與婢之間,是專為主人提供藝術服務的。家妓普遍受到嚴格的藝術訓練,實際上代表了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中國的音樂舞蹈不但是她們發揚光大的,也是她們傳續下來的。但不論官妓家妓,都沒有人身自由,主人對她們可以任意買賣和殺戮。
宋、元以後,“青樓”反而成了煙花之地的專指,作為上等妓院,青樓中的妓女,一般是藝妓,但吟詩誦詞、彈琴唱曲,仍是最主要的節目。她們中間不乏才華洋溢的詩人、說唱文藝家和戲曲表演藝術家。
隨著商業的發展,都市的繁榮,在官妓、家妓之外,出現了個體營業的私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青樓妓女。
“私妓”在先秦已經出現,到六朝時開始活躍,至唐代走向興盛,一直持續到宋元明清,成為中國古代社會一大奇觀。
私妓可分兩類:一類是向**正式注冊登記,隸屬教坊的,叫做市妓。另一類無照營業戶,是名副其實的私妓。
私妓的藝術修養不如官妓和家妓,但她們接觸的社會麵比較寬,文化構成也比較複雜。所有這些,都使得青樓文化充滿了變幻多姿的色彩。
自古有一句俗話:不怕嫖客沒銀子,就怕嫖客有文化。
風流文人與青樓名妓,關係最為密切,他們惺惺相惜,彼此相依。士人最懂得憐香惜玉,柔情蜜意,而妓女最能賞識玉郎才子,吟詩誦詞。唐代妓女聲名地位的黜陟升沉,幾乎全要取決於名士舉子的品題臧否。
由此可見,著名士人的作品可以使妓女身價倍增,一夜走紅;另一方麵,士人舉子們也還存在著一個借助青樓名妓為自己傳唱揚名的需求。這就是當今文藝界的“炒”與“捧”。
“唐詩”的繁榮與青樓名妓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這不僅在於她們詩作的創作和傳播的能力,還在於她們為詩人提供了激發靈感的環境和藝術氛圍,這些靈感無疑對詩人的創作起著重要的作用。
“宋詞”是由詩發展而來的一種音樂文學,它上承於詩,下衍為曲,既有文學特征,又具音樂特質,跟古代配樂的“樂府詩”可以歌唱是相似的。所以詞在宋代也稱為“樂府”。
關於詞的起源,曆來有種種說法,但詞由民間轉入士人手中,即被正式引入文壇,是經曆了一個從所謂“打油詩”的“俚俗”到“宋詞”的“文雅”,從不多的曲調到曲調繁多的過程的,其間青樓名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宋詞”本來是歌筵酒席之間,交給那些美麗的歌妓酒女去傳唱的歌詞,所寫的是男女愛情相思離別的內容。士人之作詞,或應歌者之請,或為贈妓而作,且多以歌者作為詞中抒情的主人公,並由歌妓演唱,由士人賞聽,從而完成了整個創作演唱和接受鑒賞的全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歌妓具有充當中介的條件,因此在詞和樂結合、詞和曲的傳承以及宋詞的創作等方麵,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宋詞”是伴隨隋唐燕樂的發展而興起的,是一種詩樂結合的新型詩體。詞在最初的階段,本與音樂發生密切的聯係,它是一種合樂的給人歌唱的辭句。後來經許多人的創作開拓,內容日廣,體製日繁,雖也有許多完全離開音樂而成為一種隻是文學的作品,而詞的音樂性並沒有損傷,大部分的詞都是可歌唱的。因而,詞的傳播往往離不開好歌妓、好歌喉的傳頌。
歌妓也的確具有充當中介的條件,一是她們姿色出眾,能夠賞心悅目;二是她們歌舞嫻熟,特別是對當時流行的燕樂新聲的習練和掌握;三是她們與詞人有著密切的關係,能夠滿足包括詞人在內的士大夫所崇尚的生活情趣的需要。
詞的傳播方式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範式,即以書麵文字為媒介的靜態傳播和以歌妓“唱詞”為中介的動態傳播,歌妓無疑是動態傳播的主力。
在詞的黃金時代中,詞乃是文人學士最喜用之文體,詞乃是與文人學士相依傍的歌妓舞女的最愛唱的歌曲。
宋代的青樓妓女不僅是文人詞家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而且在宋詞的音律傳播上也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某種情況下,可以說是妓女們催生了一個個詞人的靈感、一個個文人的藝術生命。
詞發展到宋代,出現了百花爭妍、千峰競秀的盛況,從皇帝士人到平民百姓均能寫詞,而宋代女性更因為詞體抒情深細的特點而酷愛寫詞。
元朝統一中原以後,重武輕文,讀書人處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有些文人不得不遠遊謀生,過著漂泊的生活。
仕途失落的知識分子,或為生計,或為抒憤,大批的文人墨客湧向青樓,為青樓女子代言,向紅顏知己訴情,真可謂儒生不幸文壇幸。
由此,元曲便在元代迅速地流行起來。元曲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
“元曲”有很大一部分產生於“傳酒令金杯玉筍”的酒宴上,與“翠袖佳人”的“藝伎”結下了不解之緣。
藝,即才能、技藝。
元代的青樓女子,賣藝者為“妓”,賣身者為“娼”。但無論是“娼”還是“妓”往往卻以其技藝著稱。同樣的,身為“伎”者,也難免青樓賣笑。因此,我們姑且將她們稱作“藝妓”。
由於要“以色藝事人”,這些青樓女子大多色藝雙全、多才多藝,在激烈的競爭中練就了一身本領,是演唱、傳播雜劇的主力。藝妓是元代文人交往頗為密切的人群,他們惺惺相惜,藝妓便成為文人歌詠的對象。
在詠妓作品中,描寫的範圍更為廣泛,描寫的程度更為逼真,它能莊能諧,能嘲笑,能戲謔,能作“性”最大膽的描寫,能作各種人物口調的描摹,可謂曲盡其妙。
那麽,這些“藝妓”的生活場所“青樓”是個什麽樣子呢?
實際上,大多數的青樓是一個大的庭院的總稱,裏麵的建築都是比較講究的:門前一般要有楊柳等樹木,窗前一般也少不了流水之景,而且院子裏的花卉、水池這些怡情的場所也是必不可少的。
姑娘們住的地方稱為“青樓”。她們的雅閣內,陳設是很考究的,絕不寒酸,琴棋書畫、筆墨紙硯是必備之物,古董瓷器等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床前的屏風、珠簾等也都是很精致的。
青樓中的頭牌或是紅牌姑娘,並不是人人都能見到的,而且也不是你有錢就能夠辦到的事情。因為這些得了花魁名譽的青樓女子,一旦成名之後,背後就會有許多有權勢有財富的人物作為靠山。
一般說來,她們是不會隨意見客的。即使有客人有幸見到了她們,也都是客客氣氣的,不敢對其動手動腳的。
那麽,古時候的男人們到了青樓到底都會做些什麽呢?
因為在古代,青樓是比較高級的娛樂場所,普通人一般是進不去的,所以客人的素養是很高的,而且來者也都是一些社會地位都很高的人,主要以文人、士大夫、富商、江湖豪客等為主,其中尤其以文人居多。他們中間有的人是遊戲人生、笑傲江湖,有的是寄情於紅粉知己,享受溫香軟玉。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上青樓的男子都會與姑娘們發生關係,裏麵有很多文人雅士隻不過是在那裏坐一坐、喝幾杯茶、吃幾塊點心、聊聊天或是聽姑娘唱幾段小曲;還有一些喜歡與姑娘吟詩作畫,喝酒下棋的。之後他們便會離開了,並不會怎樣粘著不走的。
文學作品一般都喜歡寫愛情、道德和性,而這幾個最基本的主題如果能通過妓女這一特定的角色而聚合在一起,不知會出現什麽色彩?
下麵,我講的故事大都是珠簾裏的愛情往事,她是《踏鄉記》係列故事中的第一部《踏鄉記之卷珠簾》[別名《珠簾記》]。
她描述的是《詩經》中鄉野間的古樸醇美,李白和杜甫詩人們的真實情感,蒲鬆齡和曹雪芹時代的淒涼故事。
我把遠古的愛情傳說,跟詩詞歌賦融為一體,作進一步的解讀,放在元末明初這個特定的時代相進行搭配和演義,將一段段淒美的愛情故事展現給您,希望您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