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搶救大明朝> 第926章 越打仗,越繁榮(求訂閱)

第926章 越打仗,越繁榮(求訂閱)

  “一億兩當然不算少,”羅大公拈著胡子,心算了一會兒,“不過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數目了。”


  “什麽?”宋時烈的老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這是人話嗎?這是一個大明知府能說的話嗎?


  一億兩都不是什麽大不了的數目了……你這個上海府一年要替朱家皇帝搜刮多少?

  羅大公仿佛知道宋時烈在琢磨什麽,自己掰著手指頭就交待了:“下官所任的上海府,去隨就收了一百多萬兩的農稅和軍糧租,又收了一百多萬兩的商稅,還收了一百多萬兩的商埠地稅和地租,此外還有五百多萬石的關糧米……這些關糧米一共賣出六百多萬兩!這些加在一塊兒,差不多就上千萬兩了!宋先生,你覺得這一億兩算多嗎?”


  這,這怎麽可能!?

  宋時烈真的被驚呆了,都有點分不清現實和夢境了。


  一個府就搜刮到一千萬兩.……雖然有六百餘萬實際上是關稅,但剩下的三四百萬是實打實的!

  大明現在多少個府啊!其中也該有幾個府不比上海差吧?比如應天府、揚州府、蘇州府、廣州府、武漢府、饒州府(景德鎮)、杭州府……一個億,沒準真的能搜刮到啊!


  宋時烈想想又不對。


  “大公兄,大明不是在和東虜打仗嗎?攻占三年,虛耗財富不計其數啊!”


  羅大公搖搖頭:“不止和東虜打,西邊還有一場,是和什麽葉兒羌汗國在打!另外,海上和西班牙人也打了好幾年了,隻是大家都沒挑明,咱們掛著日本人的招牌,他們則打著大蒙古國的招牌。大家都不撕破臉,也不大打,但還是在打。”


  同時三場戰爭在打啊!

  居然沒有打窮?


  宋時烈不敢相信。


  羅大公其實也不明白發生了什麽,他搖頭道:“照理說,這樣窮兵黷武是應該要窮困的。可問題是,東南一帶這三年到處都富得流油,還越打越有錢了……現在真是百業繁榮,萬民富庶,我在上海當了十來年的知縣、知府,就是這兩三年的年景最好了,幹什麽買賣都掙錢。而且還不止上海府一地如此,據我所知,江南省所有的州府都是一派繁榮!

  一億的兵費雖然不少,可是大明東南現在的狀況,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現在發生在大明東南的,其實是“戰爭景氣”,資本主義時代中一個很常見的經濟現象!

  羅大公當然沒聽說過,但是朱慈烺卻是知道的!


  雖然他這兩三年都沒怎麽回南京,但是大明東南出現的戰爭景氣現象,卻早就被他所掌握了。


  這種經濟現象對於現下的大明東南而言,其實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大明東南是一個規模巨大的手工業製造中心,每年可以製造出大量的絲綢、瓷器、棉布、鐵器、船隻、車輛、皮具、木器、軍火、甲胄、車輛、火藥、食鹽、藥品等等一切前方需要的東西。


  幾十萬大軍在前線作戰所需要的一切手工業品,大明東南都能保質保量的生產出來,而且還能組織起龐大而且高效的後勤部門,將所有的東西通過陸路和水路運往前線。


  如果僅僅隻有發達的手工業,大明朝廷還是會受困於財政的,但是大明國內其實並不卻少所謂的“錢”。畢竟大明東南的手工業繁榮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從唐朝中後期開始,東南的手工業就非常發達了。到了明朝的中後期,借著大航海時代的東風,大明東南的手工業在短短百餘年內,就為大明賺來了幾億兩之巨白銀,硬生生的將中國從一個白銀匱乏之國變成了可以用白銀充當貨幣的“白銀帝國”。


  隻是在朱慈烺接手之前,大明東南的經濟還存在兩個巨大的缺陷,使之沒有辦法向資本主義初級階段過渡,也就沒有辦法將巨量的白銀從“死錢”變成“活錢”。


  其中一大缺陷是農業不足以支撐手工工場的進一步發展——以為資本主義可以脫離農業的支持,依靠少量的冶金和金屬加工業一路突飛猛進,跑步進入資本主義,那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因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聚集人口,如果連人都沒幾個,你還怎麽搞工商業?早期的工商業都是“人海戰術”,開個礦,打個鐵,織個布啥的,都得靠人工。沒有幾十萬、上百萬人口的聚集,資本主義工商業是很難得到足夠的發展動力的。


  那麽多人聚集在一起,並且不再從事農業生產,他們吃飯的問題怎麽解決?


  所以在農業不夠發達,或者在無法通過成本低廉的運輸手段獲取充足農產品的地方,是根本發展不了資本主義的!


  比如大明原來的首都北京在17世紀就發展不了資本主義——幾十萬支撐大明首都功能的居民,都需要每年從東南輸入四百萬石漕米養活,這還發展什麽資本主義工商業?再來幾十萬、上百萬的工商業居民,那得輸入多少糧食才夠?

  另外,早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往往離不開紡織工業的支持。無論是毛紡、棉紡、絲織,都離不開農牧業提供原料。


  如果糧食都供應不上了,哪兒還有富裕的土地可以生產手工業原料?

  而大明的農業顯然不足以支撐工商業的大發展——明末農民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業不能提供足夠的產品!當經濟作物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張之後,糧食的供應就出現了不足……

  所以朱慈烺掌管東南之後,並沒有強行啟動什麽“工業化”,而是將主要精力放在農業上。為一億多人口找吃的才是當務之急!

  他的辦法則是四個,一是廢除士大夫的免稅特權,從而鏟除落後的“寄進製”,讓土地的流通更加市場化,以便讓善於經營農業的小地主和富農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


  二是加大進口,通過“關糧稅”和“宗藩擴張”這兩個方法,從溫暖濕潤的東南亞進口大米。


  三是黃淮運大工,通過廢運保淮,將原本連年水災的淮河兩岸地區重新變成了產糧的沃土。


  四是加大推廣土豆、蕃薯等新作物,從而加強農業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


  四管齊下之後,到了洪興六年北伐戰爭大起的時候,大明東南的糧食供應已經非常寬裕,糧價可以長期穩定在石米一兩上下。而經濟作物,比如棉花、桑葉、茶葉、大豆等等的產量,也節節攀升,足以支持手工業和資本主義的大發展了。


  遏製大明資本主義初級階段過渡的另一大缺陷則是金融體係不健全!所謂幾億兩白銀都投在土地上的說法,其實就是扯淡。銀子不會變成土地,銀子隻能用來交換土地。因為17世紀中的金融體係太落後,沒有龐大的銀行係統可以吸收流入的白銀,所以白銀就變成了收藏品而不是資本。


  而朱皇帝在崇禎十七年時就推動鹽商銀行、海商銀行的開辦,就是為了能建立起一個讓白銀周轉起來的銀行體係。


  因為銀行體係可以通過乘數效應製造貨幣,所以當以兩大銀行為中心的大明金融體係逐漸成熟之後。“銀子”對大明朝廷而言,就不再是擺放在官庫裏麵的銀錠,而是兩行賬戶上的一連串數字……一億兩的軍費支出,不過是大明戶部賬戶上的銀子,跑到了別人的賬戶上而已。


  47563/498323782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