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塵風微辭> 煙雨迷蹤

煙雨迷蹤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每當想起《雨巷》中這一段的時候我的腦海中便開始構想此番境遇,完全沉浸。我的腳步漸漸的放慢,耳機中播放的音樂也恰到柔情,伴隨著空中飄落下的雨滴我感到了一種淒涼,一份希望,還有悔悟。我隻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有名的現代派現實主義詩人戴望舒,在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是在197年的那個夏,我隻知道那個時候的中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我不知道是什麽樣的壓力擠出了這無與倫比的詩句,或詩人還有許多的力量被埋藏,但他在那一刻決定寫下了這篇將感情藏入骨隙的佳作,他使用一貫的輕柔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不過當細品之時你又會發現,這篇詩的深處還壓抑著一種強大的力量,這骨力量並非詩人所藏而是其本身的一種無法抗拒的浩瀚。我看過一則評價詩人戴望舒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一種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可我在這篇詩歌中捕捉到透出的微光,不知是我不懂得如何欣賞,也或許是因為我學曆低下,但我確實看到了一絲希望的“覬覦”之心,他無奈的放下了逝去的愛情卻在其中暴露出希望,對自己才華的希望對國之走向的希望。他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正好遇上了雨場,致使有了這感人的碰撞,這次的碰撞就連火花都是溫柔的,產生的聲音都是悅耳的。


  不知不覺,我已經走了好遠好遠,甚至差點兒忘了自己最終的目的地。我取下了耳機,站在門前,遲遲沒有回到現實,我還在一個人“享受”著本無節律的雨滴濺起水花和雨滴與其他物品撞擊混雜在一起的聲音,其實我並不喜歡這種聲音,不過是聽過太多的文章描述覺得悅耳動聽,也就感染了自己!我不能作出像《雨巷》一般的高雅詩篇,一則便是因為其作者文筆卓越,各種文筆格式的應用與創新至今也無幾人可與之比擬,還有其對愛和情的體味更是獨到。一部分人是因作者寫作情景是在雨場從而有所感觸;一部分人則是因為作者用詞的含義而有了感悟;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寫作背景及其想表達的想法而感動。卻可能很少有人想過或許詩人隻是借物抒情,並且很可能其本質隻是抒情而不是借物,作者可能隻是因情借物而不是因物觸情,畢竟有時候真摯的情感才是引起共鳴的寶物。。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能帶給身邊的至親更多的東西,我們希望他們能因為自己享受到更多,但往往物極必反,很多人走到最後變了樣,過於在乎物質沒有絲毫情感,就連自己的目的都忘得一幹二淨。由於我從和爺爺奶奶一起長大,從我就不知足也很知足。不知足是因為每個人為了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為了可以回饋至親努力和向往是必須擁有的技能;知足在於每個人擁有的一切都來之不易,有些東西你越是在乎越容易失去。所有的東西不是不知足和抱怨得來的,而是一次次的偏頭視而不見咬緊牙關才知足,人外有人,外有,物質固然重要,但世間唯有愛和情純度最高,一定得相信不是先有物才抒情,而是先藏情後追物。


  我們其實本應該明白,行走於這蒙蒙雨巷中,難能不濕鞋難得不聞雨聲,當世間被雨霧所籠罩時,我們不僅僅要撐好雨傘更應該心翼翼的行走。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被一次次提及,最終還是有人犯下禁忌,終究世俗這場細雨擊倒了他們,他們並非為情所困,他們隻是過於依賴這個世界,從而走向消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