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太子風波(一)
“閣下此話當真?這立儲關乎江山社稷,百姓能否安居樂業,怎能輕易廢立!我看閣下恐怕是道聽途說,不足為信吧。”文質彬彬的男子頗為不信的說道。
“就知道你不信。說實話,剛聽到這個消息時,我也不信。可是事實卻是皇上昨日頒布聖旨,讓八位柱國大人三日後在文宣殿公議此事。”大漢煞有其事的說道。
此話一出,滿座皆然變色。不少食客紛紛議論開來。
“聽說漢王前日進京了。這次事情恐怕跟漢王有關聯吧。”
“可不是嗎?眾所周知,聖上最寵漢王,如今太子下落不明。要真重新立太子,漢王肯定當仁不讓了。”
“就是就是。要說這太子也是走背路。剛剛當了幾年太子,眼看就要繼承大統,節骨眼上卻遭遇不測,真是命運叵測啊!”
“噓。這事大家心裏有數就行,千萬別大聲說出來,以免禍從口出。”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的熱聊了開來。趙小川靜坐角落,眾人所說的話,一字不漏的全部聽了進去。漢王楊諒!這個名字趙小川也不陌生。楊諒是楊廣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排在最小,深的楊堅的寵愛。曆史上,楊堅死後不久,楊諒便公開造反,可惜被楊廣派楊素一舉鎮壓了下來。此人性格優柔寡斷,喜愛阿諛奉承,縱欲享樂是拿手本事。至於統帥兵馬、治理國家根本就是個外行。要不是有楊堅給他撐腰,楊廣早就想除去此人了。
這一次自己遭遇刺殺,肯定和此人脫不了關係。僅憑直覺,趙小川就可以斷定這點。原因很簡單,趙小川回京途中,經過的勢力範圍剛好是楊諒的地盤,這一點本身就是疑點。其次,曆史上楊諒一直對楊廣當上太子耿耿於懷,要不然最後也不會被逼的起兵自保。可以想象,一旦有機會刺殺楊廣,楊諒絕不會手軟。
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次楊廣非但沒死反而因禍得福。楊諒的如意算盤要落空了。如今趙小川還沒有露麵,朝廷官員人心不穩,楊諒此時進京,意圖非常明顯,渾水摸魚趁著楊堅還剩一口氣,讓他立自己為太子。
趙小川想明白楊諒的算計後,覺得時間所剩不多了,必須要趕緊行動了。決不能讓楊堅廢了自己。一旦自己被廢,楊諒上位,名正言順的太子,到時候就算自己回歸也於事無補。
“小二,結賬!”
“好嘞!客官一共是二兩銀子。”
“拿去吧,賞你的。”
“謝謝客官,客官慢走!”
出了東來客棧,趙小川一路眉頭緊鎖,這讓一直跟在身後的辰東內心一片焦慮。想說話,又不敢說。
“你是在怕我一時衝動,急忙趕回東宮嗎?”趙小川停住腳步,背向問道。
“本來是有點怕,但你既然說出來,心裏恐怕早有了對策,我的擔心是多餘的。”辰東聽到趙小川如此問到,心頭一鬆,輕鬆的說道。
“當然。楊諒既然來到了京城,此時我若匆匆回到東宮,行蹤必然會被知曉。此舉,雖然能夠保住我太子之位,但是卻不能解決長久之患。”趙小川胸有成竹的說道。
“小川兄所說的長久之患指的莫非是漢王?”辰東問道。
“他,還不算。楊諒此人心胸狹窄,無德無才成不了氣候。即便坐上了太子登基為帝也會被朝廷其他人架空。終究是為他人做了嫁衣。”對於這個“親弟弟”趙小川不可謂不知底。
“那小川兄的意思是?”
“如今皇上病重,而我又下落不明,朝堂之上肯定有一部分人借機見風使舵投靠漢王。這些人心中沒有半點忠君報國理念,隻會為了一己之私喪失尊嚴道德,尋求富貴庇佑。他們就是我大隋的蛀蟲,一步步侵蝕大隋的根基,這樣的人留著何用?我登基為帝必回徹底清除這些帝國的蛀蟲。現在楊諒來了,正好給我一個一網打盡的機會。也正好借著這次看看這朝廷當中,那些人是真心擁戴我。楊諒終究是個跳梁小醜,翻不起多大浪花。不過既然他能收買刺客半路截殺我,想必背後有人替他謀劃,這點不得不防。”
“小川兄高見。那麽你下一步準備怎麽辦?”
“未雨綢繆、拉攏人心。有替楊諒呐喊的,肯定也有替我穩固地位的。這些人當中也許也會有偷雞摸狗之輩,不過眼前是用人之際。有人替我賣命,那麽無論如何也要讓這些人心中有個著落。我這個主心骨該是出來安慰下他們了。走吧,跟我去見一個人。”趙小川老神自在的說道。
楚國公府,府外一片寂靜。府邸門前寬廣的道路不見人群。
自從楊素被冊封為楚國公後,二十多年來從未有過如此狀況。一朝天子一朝臣,世間的功名利祿、人情冷暖讓昔日無比喧鬧熱騰的府邸一下子悄然肅靜。
漢王進京,太子至今下落不明。太子乃國之儲君,地位意義重大。太子現已失蹤一月有餘,朝廷大臣內心惶惶。皇上病重期間決定召文物大臣討論東宮之主。
整個朝堂重臣隨著漢王的進京,如今已分裂兩派。一些善於投機、察言觀色之輩暗中已經投靠了漢王。他們紛紛表示效忠,短短數日這些人圍繞在楊諒身邊在朝堂、京城形成一股重要的力量,並且為楊諒造勢。
楊堅深知太子之位關係重大,不容有失。內心雖然喜愛楊諒這個小兒子,但涉及江山穩固,楊家能否傳承萬代的重大原則上,態度仍然飄忽不定。要不是朝中數位大臣聯名上奏,懇請陛下早日決斷,楊堅萬萬不會同意重新冊立東宮。
最後楊堅決定召集八位柱國大人共同商討太子之事。八位柱國分別是大元帥高熲、許國公宇文述、上柱國賀若弼、大都督魚俱羅、昌平王邱瑞、下柱國韓擒虎、靠山王楊林、楚國公楊素。
八位柱國都是大隋的軍神,為大隋建立統一天下立下了不朽的勳章。楊堅讓這八人進京商討太子之事,可見這八人在大隋的分量。聖旨一發、除去楚國公楊素、許國公宇文述、元帥高穎在京城,其餘五人均在外地。隨著楊堅的這道聖旨的頒發,整個大隋開始籠罩在緊張、焦慮的氣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