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大牢的收獲
“這位陳青天,怎麽也進來了。”一位錦衣衛瞅了瞅陳言卿嘀咕道。
“這個可是清官,好官,好生伺候著,不要薄待了人家,滿天下誰不知道,他要是死在我們手裏,傳出去我全家估計都沒法活了。”令一位錦衣衛有些慌張地說道。
北鎮撫司的錦衣衛沒有人敢薄待陳言卿,要是陳言卿死在北鎮撫司,最慘的肯定是他們。
這裏虱子螞蟻蟲子老鼠,那也是多的不得了,要想在這裏睡好,那就得清理一番,通天丹可就派上大用場了。
編織稻草的技能,曾雲風可是一點都沒有丟,曾雲風有時候都懷疑自己祖上姓劉,把這裏麵清理的幹幹淨淨,將稻草編織成席子,底下的墊好稻草,睡在席子上,人也舒服點兒。
順便用這些稻草又編個笤帚,把這個牢房好好的打掃一下,困窘有困窘的做法,把自己好好的收拾了一番,牢裏麵的東西歸置歸置。
永樂皇帝對自己還可以,最起碼牢房裏還有一個桌子,一盞油燈,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有多少東西,幹多少活兒。
趁著這段時間,曾雲風把明朝的事情給理一理。
現在大明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蒙古草原征服。
現在和漢唐時期最大的區別是西域和草原地區不服,這兩個地方可以說是最巨大的隱患。
朝廷現在有錢了,永樂皇帝朱棣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蒙古那邊擺平,不能讓他們放任下去,但是這些人騎著快馬在草原上奔馳,如果追不上,那就會變成戰略僵持,到時候征蒙古就會變成兒戲。
到時候年年征伐蒙古,蒙古邊境年年不得安寧,對待這些異族,還是要一手刀槍一手貿易,不僅僅要在他們頭上懸一把劍,還要在他們碗裏放吃的,到時候想給他們吃,就給他們吃,要給他們形成習慣,狼養成狗,才不會亂咬人。
這樣才能把這些蒙古的遊牧民族拴在這裏,也叫唐朝的羈縻政策一樣,釘一個樁將繩子拴在這個樁子上,不管他在這個地區怎麽跑都跑不離這裏,放風箏一樣,不管他飛得再遠,隻要拉一拉手裏的繩子,他就要飛回來。
曾雲風花費了大代價,想了一份關於征伐蒙古的奏章,與征伐蒙古之後取得蒙古土地,怎樣約束當地的遊牧民族和穩定當地的遊牧民族統治,統治遊牧民族的策略。
曾雲風將之列為征蒙四冊,第一冊,使用佛教手段宗教政治,約束各地的遊牧民族的牧民。
第二冊,羊毛與貿易戰爭,為每個區域遊牧民族的製定妥當的貿易政策,為他們每一個部落都係上一根繩子,同時為邊疆遊牧民族疆界地區創造經濟示範效應,拉動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兩者之間的貿易範圍和貿易經濟,加強王化和文化融合。
第三冊,減丁戰爭,臣服於大明朝的遊牧民族,因所劃分的牧場和水草有一定的數量,所以不可能養活多於某個定量的牧民和牛羊,所以規定在必須的年份內對外進行減丁戰爭,保證人口基數,保持整個歸化區域的內部穩定。
為了歸化區域邊疆的安寧,順便達到開拓疆土的目的,減丁戰爭可以分為。對歸化區內不臣服於大明王朝的類型戰爭和對於邊境之外的減丁戰爭,減丁戰爭由所屬宣威司統管。
第四冊,征伐戰爭,戰爭不僅僅應該局限於土地的征伐,應該分為血脈以及文化的征伐,對與大明王朝有向心力的和默契的部族,認同中原文化的建立仆從軍征伐製度,戰後劃分草場與遊牧耕種場所建立衛所。
曾雲風將征伐蒙古的幾個策略,洋洋灑灑的想了幾萬字,這都是他自己征服蒙古及草原地區以及遊牧民族所得來的經驗,從文化融合和文化征服兩點考量和試驗結果總結得來的。
遊牧民族就像是草原上的野草,隻要草原上的野草一天不滅絕。
遊牧民族就會像草原上的野草,一次又一次的長起來,所以要控製草原上的這些野草,就要控製草原上生長野草的環境和生長野草的條件。
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就是控製他們的牛羊,控製他們的鹽巴茶葉和蔬菜。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一樣,每天早上一睜眼也是要吃飯的,他們要吃飯,飯從哪裏來,無非靠著他們的牛羊。
沒聽錯,就是靠他們的牛羊,草原上隻能得到很少的珍貴的糧食青稞之類的,他們要靠這些牛羊換來無數的物資,草原內很多地方是沒有鹽巴的,長期不吃鹽,人就會沒有力氣。
鹽這個東西,對於草原人,才屬於真正的鴉片,隻要吃過鹽,就再也不想離開他,茶葉也是,真正看到的那些經常吃肉的都是蒙古的那些貴族。
而真正的牧民,他們是不舍得經常吃肉的,因為他們的牛羊馬匹就隻有那麽多,一年有365天,以為肉能保持這麽久嗎?
他們要拿這些牛羊馬匹去換更多的物資,所以這些遊牧民族的牧民,才是大明王朝要真正拉攏的人,隻要控製這些牧民,那些遊牧民族的貴族想要打這個打那個,殺那個殺那個殺這個的人,他們通通都沒有用。
隻要掐住了遊牧民族牧民的喉嚨,讓他們吃得飽飯,吃得起鹽喝得起茶,這些牧民就不會造反。
同樣還要給這些牧民中的精英分子一個上升的渠道,並不是所有的牧民都想一輩子,或者子子孫孫都當牧民的,所以一個穩定的上升渠道,也是解決一個地區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同時,大明朝還要控製他們能夠增加收益的手段和方式,把這些東西和方法集中起來,放到大明朝的官學讓這些牧民來學習。
這些東西說破了,都不是什麽什麽秘密和秘籍,其實都是非常簡單的現代知識。
無非就是在什麽時期可以出去放牧,可以讓牛羊吃的更肥,什麽時期哪裏的牧草長得更加茁壯,怎麽避免牛羊感染瘟疫,大麵積死去。
怎麽讓牛羊在寒冬時刻能夠活下去,冬天要儲備什麽樣的牧草,什麽樣的牧草吃了之後,牛羊長得更快,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當然熟悉。
農耕民族,總結了種植農作物的方法時令,還把他們編成24個節氣來唱,但是遊牧民族隻能夠代代口口相傳,所以隻有那些世世代代有傳承的才能夠在這個草原上活的越來越好。
而那些沒有傳承的,隻能靠自己摸索,在死了無數次牛羊之後,才又重新總結了這些經驗,原因究竟在哪裏,因為他們的文化傳承比農耕民族要差很多,但是在這方麵,農耕民族才是最有說服力。
所以想要控製這些牧民很簡單,但是前提是要先將他們打服,這是自然的法則,所有的生物隻臣服於強者。
遊牧民族最忌憚的沒有其他,隻有長生天,因為長生天決定牧民的生和死,而牧民對長生天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他們敬畏長生天。
大明王朝要做的事情就是這樣,帶領這些牧民知道如何和天對抗,或者準確的說是和天時對抗。
等到永樂皇帝朱棣解決完了他幾個兒子之後,將內部呼聲統一準備征伐蒙古的時候,此時他好像才想起來,大牢裏還關著他的兩位重臣楊士奇和陳言卿。
這段時間朝廷裏麵,文官的奏章以及各地的陳情的奏章,都已經把漢王批奏折的房間都裝滿了。
求推薦收藏打賞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