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人才

  16年6月6日夜裏,在江西吉州廬陵富田,文家大院內傳來了一聲嬰兒的啼哭,產婆高興的跑著喊著,“生了生了,是個男孩”!在堂屋裏麵踱來踱去的文儀,聽到生了,終於放下了一口氣,他捋了捋並不長的胡須,“蒼待我們文家不薄,文家有後了”。他微笑的道。文儀激動的急走到內室,來到夫人床邊,拉住娘子的手,“你受苦了”。“老爺,我沒事,母子平安,你看是個胖子”。“真是的,你看長的眉目清秀,五官端正,將來定有一番作為”。“給他取個名字吧”。“我們住在這邱山峻嶺之間,白雲繚繞,我們是白雲的兒女,上又賜給我們兒子,就給他取名雲孫吧”。“一切聽從官人”。


  日月如梭,光陰荏苒,雲孫健康茁壯的成長,自先祖從四川遷徙富田,文家一直是富田的大戶,父親文儀沿襲了世代愛讀書的良好傳統,現在是一個鄉間博覽群書、學養深厚的儒士,受鄉人敬重。他本身嗜書如命,讀起書來常常是通宵達旦,廢寢忘食。雲孫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頗受熏陶。


  梅蘭竹菊四君子,讀書人都喜歡,文儀獨愛竹子最深,他立誌做一個如翠竹那樣正直的君子。他在自家院內栽滿竹子,有時讀書的興致來了,也會像大詩人王維一樣獨坐竹林之中,彈琴複長嘯,明月來向照。真是何等的愜意?這個清幽的竹林,如詩如畫,真是人間仙境,世外桃源。在竹林中讀書而又無人打擾,豈不妙哉?為了讀書更方便,他又自己動手,砍柴削木,費了很大周折,在竹林旁蓋了個書屋,名曰“竹居”,希望在寧靜的環境中求知探索。大抵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也借鑒了文儀的“竹居”,每恪竹,恪的吐血了,也不忘立誌成為聖人。這樣才有了守仁恪竹,龍場悟道,創立心學,才會成為孔孟朱後第四位聖人。如此意境深遠的讀書境界對文祥養成濃厚的讀書興趣,塑造文祥獨立修為的品格,更是起到了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這一吃過晚飯,雲孫又跑到父親的“竹居”,看到父親在看書,津津有味。就調皮的問父親,“父親怎麽整日看書啊,每都在看”?文儀放下書,抱著雲孫坐在自己懷裏。“家夥,看你也不了,父親教你認字讀書吧,將來做個有用的人”。雲孫聽著很有趣,就掙紮著跑下去,拿起父親放在書桌上的書,“父親這是什麽書,這裏麵的字能教我認嗎?”文儀麵帶微笑,“這是論語,是聖人孔子的著作,這一段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雲孫也跟著念。父親解釋這段話講的是思考要敏捷,要愛好學習,不以比自己地位的人發問學習而感到羞恥。雲孫遺傳了文家的優秀血脈,聽一遍就記住了。父親接著,“當年我們北宋宰相趙普,就以半部論語治理下。要學字首選把這本書學懂了,將來也可以出將入相,治理下。雲孫聽的如癡如醉。每早上背誦昨晚上學習的文段,不可偷懶耍滑,為父要親自檢查,若背不得,要家法伺候”。雲孫乖乖的點頭默許。


  就這樣沒有請私塾老師,文儀就擔負起了雲孫的啟蒙導師,自己親自教導文。父親對雲孫要求非常嚴格,白讀書,晚上複習鞏固,對重點內容要求必須背誦,做到滾瓜爛熟,倒背如流。有時父親把重點內容工工整整地抄在紙上,貼到牆壁、門窗、書架和門柱上,讓孩子隨時隨地對照熟讀記憶,久而久之,使孩子鍛煉養成了刻苦磨煉、持之以恒的意誌和耐力。


  竹居中的父子麵對良辰美景,有時也吟詩作對,情趣高雅。春去秋來,寒來暑往,花開花落。就這樣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由於雲孫超強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四書五經早已經熟爛於胸。再看這時,他已經長成了翩翩少年,眉清目秀,個頭也有一米八多,真是一個美少年。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文儀的身體也出現了問題,經常咳嗽的厲害,雖然每父子二人,一起讀書,又有妻子相伴,過這種隱居世外的日子很愜意,也是多少讀書人的一生追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一想到祖上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不能到我這代沒有作為,大丈夫生於地間,當做一番事業,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將來留名青史。自己生逢亂世,眼看已經虛度半生,也沒能考取功名,隻有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的身上,希望他能實現自己的願望,考取功名,光耀門楣。也不枉費自己的一片心血。希望這一早點到來,不知道自己的身體能不能撐道那一。‘咳咳’,

  “父親,你今日咳嗽的厲害,您先進屋休息吧,我去給您抓點藥吧”。


  “沒事,就是咳嗽幾聲,昨講過的詩詞會背了嗎?”


  “會背了,父親,我背給您聽。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背的不錯,還要理解它們的深意,並會運用,才算是真正的會了”。


  “好的,記得了,父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