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大唐仙師> 第903章 李白很二

第903章 李白很二

  如果有人問,曆史上最大的內部禍亂是什麽?回答肯定紛紛擾擾。但如果是問,華夏對外輸出的玩著點是哪裏,那麽,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安史之亂。同時,安史之亂還是大唐的轉折點,是自半島戰爭往上數,一千五百年來,華夏對外戰爭的轉折點。


  在安史之亂前,華夏對外的戰爭都是以攻勢為主。夏朝開始,有史記載以來,華夏在對外戰爭中都保持著攻勢,四千多年前就有婦好抵抗雅利安人,周對抗犬戎,曆時兩千年,再到秦始皇修築長城,以攻代守抵抗匈奴,直至漢武帝“寇可往,我亦可往”,衛青霍去病大放異彩,將對外戰爭的勝敗優劣推到最高處。


  雖然中間有晉末大亂,導致長江以北被攻占,民不聊生,但從大勢上來看,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之後,南朝開始北征,北地華夏子孫開始自救,整片華夏再次回歸到準備大一統態勢,這個時候開始,華夏的攻勢照樣在保持著。


  隨後,隋朝一統天下,經過將近五百年的融合吸納,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得到最大化的開啟,到了大唐的時候,大唐已經不單單是攻勢那麽簡單,而是淩駕於周邊各個異族之上的頂尖存在。


  即便沒有沈晨,大唐對外戰爭仍然是勝多敗少,在武媚娘時更是達到了恐怖的百分之八十,即便有敗仗,也敗得情有可原,甚至讓對方得到慘勝的代價,最多就是名頭上好聽,但其核心,都是華夏占優勢。


  比如大唐對西域戰爭的失敗戰例——恒羅斯之戰,安西都護府以三萬軍隊,抵抗西突厥和阿拉伯帝國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十餘萬,再加叛變的葛邏祿兩萬人,最終數千人返回安西都護府。


  可即便如此,大唐對西域照樣是攻擊態勢,在西域的影響力也並未受到動搖,西域唐軍迅速恢複,繼任高仙芝的封常清率領唐軍繼續擴張,哪怕是參加了恒羅斯之戰的大食和西突厥都沒敢繼續東進,而背叛的葛邏祿更是夾著尾巴做人,跑得遠遠的,不久就悄無聲息的滅亡了。


  武媚娘時期更是誇張的以一國之力對抗整個亞洲聯軍,不到兩年時間就徹底平定,外族人還為她鑄造天樞,派來的使節也到達了整個華夏曆史的巔峰,周邊各國要麽稱臣,要麽見到唐軍的旗幟就躲得遠遠的,根本不敢麵對長安而口出狂言。


  有此可見,直到這個時候,唐朝對外的戰爭都是以攻勢為主,因為,所為的攻勢並不是單單按照勝利失敗了多少次來衡量,是所有勝利次數和失敗次數,並且是對外發動戰爭還是抵抗戰爭的態勢來衡量的。因此,哪怕有恒羅斯之戰這樣的大敗,也有漢朝時李陵投降,再有晉末的混亂,但整體而言,華夏對外的態勢仍然是以攻勢為主。


  那麽,整個華夏對外從攻勢變為守勢,在守勢之後再難以崛起,直到數十年前的半島戰爭才正真正變為攻勢,曆經了一千五百年憋屈的轉折點是什麽呢?


  安史之亂!


  由於種種原因,後世對安史之亂的影響過於表麵化,也過於簡單化,若非真正喜歡曆史,並且從宏觀曆史的角度上來看,即便是曆史專業的學生也會對安史之亂帶來的一係列影響並不特別熟悉,甚至有點人僅僅隻是把他當做一次內亂而一筆帶過。


  但是,一旦真正從宏觀曆史的角度上來看,安史之亂就不單單是唐朝的一場內亂,而是整個華夏對外態勢的轉折點,磨滅了華夏尚武精神一千五百年,盡管中間有主家父子倆的主動出擊,但最後的結果,也不過是無功而返,沒能達到安史之亂前的頂峰。


  可以說,這是一場屈辱性的,不應該出現的,任何一個參與者都要被刻畫在曆史恥辱柱上,而發起者更是應該碎屍萬段的戰爭!


  李白這丫的扯淡就扯淡在他居然有膽子去參加這樣一場內部戰爭!

  至德元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五月,郭子儀、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複河北十餘郡。六月,安祿山率部攻破漁關,生擒哥舒翰。


  李白這個時候已經五十六歲了,本應該是含飴弄孫的年了。可他呢?歲初還與妻子宗氏一同南奔避難。這個時候,是個人都想著隕身報國,要麽就是遠走他鄉。結果這小子偏偏兩樣都不選,反而選了個中間派永王!


  永王這丫是幹啥的呢?明著是大唐皇室,要為大唐天下鞠躬盡瘁,可暗地裏卻是個中間派,在保衛李唐天下和幫助安祿山之間搖擺不定,但真正的他卻是一個無時無刻都在想著盜取唐王朝勝利果實的竊國者!

  這種鬼東西誰挨上誰就倒大黴!

  李白明明在秋季的時候入就已經到廬山屏風疊隱居了,可這家夥居然心不定,被永王幾次下詔以後就跟著上了,成為了幕僚,為永王搖旗呐喊!

  沈晨覺得,自己若是能活到李白那個歲數的話,他肯定要湊著李白的臉大耳刮子往上抽!


  你他娘的眼珠子放亮點行不行?人家又沒有三顧茅廬,不過是派了幾個小吏前來送了一下詔書,明擺著隻是把你當做一個招攬民間賢才的旗幟,壓根兒就沒想過真正用你,進了裏麵,頂著天就是個幕僚中的幕僚,就這,居然還覺得臉皮薄,上杆子的跟了上去!

  你丫蠢不蠢?

  這個時候不抱新皇帝的大腿,而抱一個王爺的大腿,這個王爺當時已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啊,就算不投奔新皇帝,哪怕是去投奔沒有了實權的李隆基都比投奔永王好啊!畢竟,大唐從李二開始,就沒殺害自己老爹和老爹親信的傳統,但是,卻有對兄弟斬盡殺絕的無情。


  果然,在永王那裏他根本算不上是永王的幕僚,一件軍機大事都沒挨上,就寫了一堆歌功頌德的詩詞。


  最後的結果呢?

  當然是完蛋了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