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優秀的KPI
上學的日子總是那麼平淡,枯燥且無味。
尤其是這裡的學生都是一幫脫了稚氣的社會老油條。什麼校園戀情,狗血鬥毆啥的,在這個鬼地方完全不存在。
每天走在校園裡,無論見到誰,認識或者不認識,對方都會微笑著對你點點頭算是打過招呼。
初來乍到的時候,葉青還覺得這樣挺好。這種人人都彬彬有禮的地方,甚至都讓葉青有些感慨這素質教育的成功。
可時間一久,葉青也明白了。哪有什麼禮貌,全是客套。
每個人臉上的笑容,看上去親和,可沒有一個人看到你會發自內心的微笑。人與人之間也帶著看似縹緲實則無比堅固的距離感。
宿捨生活更是扯淡中的扯淡……IMD確實有學生公寓,可幾乎沒人去住。或許對他們而言,每晚放學后,或者聚會完,回到自己的小窩裡那短暫的時光才是屬於他們個人的空間。
沒有人願意將這僅存的一點私人空間再次貢獻出來。
除此以外,和一般學校一樣。最初的學生圈子,都以人種或者國別會劃分,聚成一個個小團體。最後再慢慢交融。
說完了學生,再說說課堂。
IMD的課程設置十分全面。
一家企業需要用到的工商管理、內部的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甚至包括財會都有教授。學員們會將每個專業的基礎科目都學一遍,接著再由學員自己劃分時間,自己去選擇課程。
學習能力強的,可以多鑽研幾門。學習能力差些的,也可以逮著一門課學到畢業。也就是說,整體的學習氛圍算是輕鬆和壓力並存。
輕鬆是在於,你學不學壓根沒有人管你。想學多少,也全看你自己自覺。
這種完全沒有既定目標的開放式學習,讓習慣了華國教育的葉青起初稍稍有些不適。不過慢慢地,葉青也習慣了這種日子。
更何況自己還有系統訓練場這個作弊器,最不怕的就是搞學習。
而說到課程,就不得不提到讓葉青印象最深的一門課。那就是此前面試自己的那個叫做威爾瑟的老頭教授的工商管理。
在講到關鍵績效指標KPI時,他曾問過葉青他們,在他們心目中,一個優秀的KPI制度應該是什麼樣子。
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然而威爾瑟教授卻搖了搖頭,並說道。
「在我心裡,一個真正優秀的KPI絕不僅僅是這樣。我認為,一個良好的KPI制度首先要創造出幾個該制度下的得利者,他們利用這套制度吃到了豐富的紅利。這些人可以帶動榜樣效應,給後來者以激勵。」
「其次,這套制度也必須具備KPI本身固有的末位淘汰機制,定期清理員工團隊中的吊車尾。不用你親自開除員工,那樣要付違約金!而是利用制度,讓他們的收益難以維繫基本的正常生活,讓他們不得不選擇離職。這是鞭策!」
「最後是重頭戲,處於中層的大批員工。對於他們,後有鞭策,前有激勵,他們沖不上去,證明他們能力有所欠缺,但我們還是得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否讓這套制度,讓他們感覺到成功觸手可得,僅僅只差一點點就能吃到制度的紅利。」
「不要小看這一點,同學們。我心中優秀的KPI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設計這一點的標準。要看似觸手可得,卻又遠如天塹。這樣我們就可以用最少的付出,來得到大批積極工作的員工,而我們不必為此支付額外且多餘的開支。」
這段彷彿總述一般的話,頓時讓葉青對這個精神老頭的課來了興趣。
儘管這些話聽上去很惹人反感,但不得不說,對於資本而言。這個做法,簡直是深得其心。
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益,這是每個資本家都在追逐的事情。而你能說他真的沒良心嗎?
是否留在這家企業工作,並不是強制的。尤其是在當下這個招聘方和應聘者雙向選擇的年代。
資本並沒有明文要求你必須留在這,否則就要怎麼怎麼樣。但人往往都是既得利益者,看著近在咫尺的大餅,沒有幾個人能抵禦這種誘惑。
或許會有個把聰明人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到底能不能吃下。覺得吃不下,果斷離職另謀他路。
這也沒關係,畢竟大部分人還是留下了。他們積極的工作,只為那個在他們不遠處搔首弄姿的「大餅」。
葉青捫心自問,如果自己畢業時碰到這麼一家公司。自己恐怕也會熱血上頭,在公司里拚命地干,以期望有一天自己能夠獲得成功。
或許三年,或許五年,或許十年之後,自己才能意識到。自己其實根本做不到那一步.……
可那對企業而言,又有什麼關係呢?
他們已經用低於你勞動付出的酬勞,吸了你這麼多年的血。哪怕這時候你要走,老闆也會開心地笑著送你離開。
因為他知道,你走了,還有下一個你會馬上出現在你的工位上。
可就像威爾瑟教授說的那樣,這裡面的難點就在於如何掌握那精妙的平衡。每一個能摸到這個平衡點的管理者,都是管理工作領域裡的大師。
他們管理一家企業,看上去沒有什麼大的動作,一切都彷彿一場春雨。悄然之間,讓一家企業的面貌,員工積極性煥然一新。
這,就是管理的藝術。
拋開學校的生活,周末休息時,葉青也會驅車前往西格紹爾公司。
神交已久的盧卡總監對於葉青的到來十分歡迎。想要玩槍?西格紹爾公司的靶場隨便打,一分錢都不要。
除此以外,盧卡總監還抽出時間帶葉青參觀了西格紹爾的武器生產車間。
看著對方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上,一把把泛著烤藍色幽光的槍支組裝成型,並批量地進行封裝。
葉青眼熱,心更熱。
等吧,要不了多久,自己也要有這麼一間工廠!
在瑞士的前兩個月生活,就這麼平淡而充實地一晃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