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進兵之策
傍晚,中軍大帳內,大小將領皆已到齊。張飛端坐在案幾前,高聲說道:“我軍既已奪下高林亭,全殲朱然大軍,至於下一步該如何進兵,諸位有何見解?”
參軍王甫早已思慮此事,當即出列道:“將軍,甫以為,眼下將軍有三條進兵路線!”
“噢?三條?”張飛眉毛一挑,“你且說說看!”
“這第一條,就是往西進軍夷陵,與漢軍主力合圍陸遜!”王甫徐徐說道,“但我軍人數遠少於夷陵吳軍,難以截斷陸運糧道。更兼吳軍可從水路運糧,故而如此進兵,裨益甚微。”
張飛沉思片刻後,接著問道:“那第二條呢?”
“這第二條,就是往南攻取枝江!”王甫繼續說道,“枝江乃吳軍屯糧之所,且呂範麾下士卒不多。我軍若能攻克枝江,陸遜必然心寒!”
王甫說到這裏,卻也是皺眉道:“但呂範並非無能之輩,且陸遜一定會支援枝江。我軍雖能圍點打援,但亦難撼動吳軍根本。”
張飛同樣也有王甫的擔憂,不過他更好奇王甫的第三條進兵路線。
“還有一條呢?”
王甫微微一頓,方才開口道:“詳攻枝江,實取江陵!”
“江陵?”王甫此話一出,眾將皆是臉色一變。
唯有關索,雙眼卻是迸射出了淩厲的光芒。
“江陵城高池深,堪稱荊州第一堅城,遠非枝江、夷陵等地可比!”張飛連連搖頭道,“我軍兵不滿兩萬,如何能攻得下此城!”
當年孫劉聯軍耗時一年才從曹仁手裏奪下江陵,這場戰役,張飛也曾親自參與。攻占江陵的艱難,他自然不會不知道。
即便江陵城內沒有東吳大將,士卒多為新兵,但畢竟有孫權親自坐鎮,又有超過四千的士卒,隻要糧草充足,弓弩齊全,想來不至於不堪一擊。
一旦漢軍進攻江陵,吳軍必會火速前來支援,公安到江陵隻需一日,夷陵的水軍也可以順江而下。到那時張飛這路軍馬便會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雖然張飛也恨不得親手斬殺孫權,為關羽報仇,但身為這支軍馬的主帥,他還是需要謹慎從事。
可就在這時,關索卻突然出列道:“將軍,可還記得趙累之子趙和?”
聽到關索提起這個名字,張飛眼睛一亮,忍不住拍案道:“我怎麽把他給忘了!”
原來,劉備出征之前,曾暗中讓趙和前往江陵,潛伏在城內,見機行事。雖然此時凶險異常,但趙和欲為大漢建功立業,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劉備隨即讓一名可靠士卒與趙和一同前往江陵。三個月前,趙和在江陵成功站穩腳跟後,便讓那名士卒去向劉備匯報。隻是後來因為戰爭爆發的緣故,吳兵對進出江陵的人員審核極為嚴格,因此趙和便與劉備大軍失去了聯係。
“可他三個月音信全無,也不知現在吉凶如何!”想到這裏,張飛還是為難地歎息道,“何況,他勢單力薄,隻恐難以成事!”
但關索還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徐徐說道:“將軍,無論我軍是攻枝江還是攻夷陵,即便得手,陸遜也能利用船隻,將所有吳軍屯駐於江陵!到那時,我軍再想攻克江陵,便是難如登天!”
關索清楚,如果不能攻下江陵,就無法徹底將吳軍從南郡等地趕出。而且漢吳兩軍一旦在江陵僵持不下,江夏、揚州等地的吳軍援兵便會趕來,甚至北方的曹丕也會趁機發難。到那時,漢軍的所有努力,都會化為烏有。
“二郎君之言,甚和我心!”潘濬也對關索的話深表讚同,“眼下乃攻克江陵最佳時機!”
帳中諸將現在也都有些明白了,雖然現在攻占江陵的希望並不大,但日後卻有可能連希望都看不見了。
“將軍,且不說趙和,光是先父在江陵多年,威望猶在!”關平激動地說道,“若是大軍兵臨城下,未必不會有更多內應!”
關平此話,也是關索的期望,他當然知道江陵城內有個腦後有反骨的家夥,如果他能背叛孫權,攻克江陵的希望又會多了幾分。
王宇也振奮地握緊雙拳:“今日那些吳軍屍首順江而下,想來明日便能路過江陵!到那時,城內必然人心惶惶!我軍正好趁勢攻城!”
眾將的請戰之聲越來越高漲,張飛的一雙眼睛也閃爍著灼熱的光芒。
“好!!!”張飛重重地一拍案幾,“兵行險著!我便再賭一次!”
“隻是,如若攻占江陵,要盡快行動!遲了,隻恐孫權調撥軍馬回防!”王甫卻依舊提醒張飛,“此地距離江陵兩百餘裏,大軍最快也要兩日方能到達!”
“所以你說要詳攻枝江,實取江陵!”張飛嗬嗬一笑,“本將已有主意了!”
言畢,張飛豁然站起身子,嚴肅地高喝道:“眾將聽令!”
“在!”諸將皆是鬥誌高昂地回應道。
張飛當即傳令,讓裨將軍丁立率領傷重士卒先返回荊山營寨安歇,又命張苞率兵一千,先去高亭林西南方的麥城駐紮,以防吳軍把守附近渡口。
麥城,當年關羽窮途末路時困守的最後一座孤城,這裏有著許多人最悲痛的記憶。聽到張飛說出“麥城”二字時,王甫、關平、周倉、王宇等隨同關羽共患難的舊部,臉色都是一黯。
“你等不必如此傷感!”張飛的臉上殺氣驟現,“我現在就給你們報仇的機會!”
於是,張飛便命吳班率領王甫、關平、關索、周倉、王宇、張瑞、程玄、謝洪並一萬人馬,趁著吳軍沒有察覺前,連夜渡河先回當陽,休整一日後,再去進攻江陵。
而張飛本人則親自率領潘濬、陳式、張苞並其餘將佐,統領六千士卒,明日前往枝江。
同時張飛又選了一名熟悉荊山路徑的士卒,令其連夜將自己的計劃告知給劉備,請求他安排策應。
軍令一出,近兩萬大軍立刻動身,高亭林的大捷並沒有讓他們就此滿足,而是激起了他們誓要擊敗東吳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