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清卒> 第二百二十章 知府衙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章 知府衙門

  海口城距離瓊州府治瓊山縣城隻有十裏路,行了一個時辰也就到了,就是苦了抱著魚簍的潑皮頭頭。


  來到縣城,顯然他們已經得到了消息,瓊州府同知劉永清帶著通判邱向生、縣令劉源、經曆陳讓等一大堆人在城門口等候了。


  當然,得到消息的還有一波人,那就是以小林子為首的張石川派來的先遣隊。


  看見張石川打頭騎著馬過來,還沒等劉永清他們上前,小林子已經緊跑兩步到了張石川的馬前一甩袖子幹淨利落的紮了個千兒:“奴才小林子給主子爺請安!小林子想死主子了!”


  看得一群當官的都是一凜。早就在邸報上看到要來一個新同知叫張石川,而且還是署理知府,自然這些官場老油子要對自己未來的上級下一番功夫。


  隻是瓊州府地處南疆孤懸海外消息破不靈驗,隻能從一些跑商船的人那裏打聽來一點消息:年紀不大、有三房小妾、巨有錢諸如此類的傳聞。當然,還包括這位領導是四爺黨,而且據說還是頗為受寵的那種。


  至於為什麽受寵的人會被發配到這窮山惡水來當同知,他們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得罪了人,也可能是犯了點錯?


  但是這位大人架子可是不小,兩個月前就拍了幾艘大船運來了不少的糧食物資還有兩千來號人,據說是給他修別院來的……


  流官,尤其是瓊州府這種邊遠地區,誰還能在這在任一輩子?隻要稍有門路的哪個不是幹幾年鍍鍍金就找人疏通調回京師或者回內陸了?

  就為了這幾年住得舒服至於這麽興師動眾?而且還大肆購買土地興建房舍道路,這是幾個意思?

  但是人家有詔書、有官印,而且是署理知府,誰都知道,用不了一年半載人家就是知府了。所以看著這群人占據了府衙就開始劈裏啪啦的裝修翻新誰也沒說什麽。


  再但是看著小林子的這架勢?太監?太監可不是什麽人都敢用的!而且還奴才主子的,這個張石川是旗人?漢軍旗?還是被抬旗到滿八旗了?不管怎麽樣,四個大字:得罪不起!


  “滾蛋滾蛋!先忙正事兒!”張石川跳下馬來踢了小林子一腳示意他起來。


  劉永清等人這才迎了上來:“下官瓊州府同知劉永清、通判邱向生、經曆陳讓、瓊山縣令劉源……恭迎張大人!”


  張石川心裏一個臥槽,這麽多人,誰叫什麽,是幹什麽的根本沒記住啊!張石川隻能挨個拱手:“有勞諸位久候了,不敢當,不敢當!來得匆忙也沒有提前知會諸位,實在是失禮了。”


  “張大人太過客氣了。”一眾人都說道。


  “張大人旅途勞頓,還請大人先回府衙安置休息片刻,下官已經備下酒宴,給張大人接風,還請大人務必賞光。”瓊山縣知縣劉源說道。


  雖然張石川是署知府,可是說起來畢竟縣令才是一縣之主,劉源還是要盡地主之誼的。


  “劉大人客氣了,那本官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張石川知道以後要想管理好這麽大的瓊州府自然少不了這些人的幫扶,也痛痛快快的就答應了。


  但是接下來就讓劉源有點抓狂了:“啊!我想起來了。灤州知州也叫劉源!難怪我聽這個名字這麽耳熟呢,灤州的劉源可是個小貪……哈哈,可巧了劉大人也叫劉源,你說這是不是緣分?”


  “呃……哈哈,緣分,緣分……”劉源隻能陪著尬笑。


  “對了,這幾個潑皮剛才在碼頭上想對我不軌,被我抓了,劉大人你安排一下吧。”張石川指了指抱著魚簍的潑皮說道。


  “呃……是!”劉源徹底懵了,這都是哪兒到哪兒啊?怎麽上來就送了五個犯人過來?還要對他不軌?


  但是劉源也隻能硬著頭皮答應了,不管是什麽情況,上峰發話了,先把人關起來再說吧。


  辭別了眾人,在小林子的引領下張石川準備看看自己的新家,瓊州府衙了。


  “小林子,這才兩個月你怎麽就跑瓊州府來了?琉球和濟州牧的百姓都接種好疫苗了?”


  “回主子,濟州牧我讓高有三和吳群帶人去的,我直接去了琉球島,到了島上呆了月餘,把種痘之法都細細地傳給了琉球的大夫們見他們都掌握了才跟著船來瓊州府了。奴才聽說這瓊州府上多瘴氣,怕主子有個什麽不好,三位奶奶又都不在您身旁,沒個人照顧主子怎麽行?”


  “行,你有心了。把事情辦好就行了。”聽到小林子說的三位奶奶張石川又是想又是掛念:“她們三個在琉球可都好吧?”


  “回主子話,三位奶奶一早都到了,奴才看著精神都大好,奴才還帶來了三位奶奶以及趙叔、尚敬王爺的書信……”


  說話間已經到了瓊州府衙。普普通通的一個衙門,說不上寒酸,但是也絕對不奢華,外頭看著倒也端莊大氣。


  從最早和大沽縣令打交道,到後來在唐山鎮安置流氓、賑濟災民張石川也走過幾個府衙縣衙,其實建築風格都大同小異,裏麵的格局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府衙比縣衙大一點罷了。


  瓊州府衙東西寬一百五十米,南北長二百四十米,占地大概六十畝,整個建築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中軸對稱的原則,一條路直接進去是照壁、大門、儀門、大堂、寅恭門、二堂、內宅門和三堂。一進大門兩邊對稱的分別是膳堂和寅賓館,再往裏是左監獄右皂、壯、快三班衙役。再進了儀門左右是吏、戶、禮、兵、刑、工六房。


  自明代始府州縣衙亦仿中央六部之製,設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與中央六部相對應。清代康熙年間,六房之外又設鋪長房,承發房等。各房的職能是:

  吏房:掌署內考勤,鄉紳、丁憂、起複,在外省做官各事。


  戶房:掌戶口管理,征稅納糧,災荒賑濟等事。


  禮房:掌興學、科舉、教化、旌表、禮儀、祭祀、節慶等事。


  兵房:掌兵差、民壯、考武、治安等事。


  刑房:掌破案偵緝、堂事筆錄、擬寫案牘,管理刑獄諸事。


  工房:掌工程營造,修理倉庫,起蓋衙門等事。


  鋪長房:掌郵傳及迎送官員之事。


  承發房:應辦各種公文信劄,皆由此房掛號,又分發各房轉辦。


  其他還有典吏衙、主薄衙、吏舍、稅庫、糧庫架閣庫這些統統都有。


  讓張石川感到詫異的是旁邊居然還有個校場,後邊還有個不小的花園!看來這就是山高皇帝遠的好處啊,奢侈一點也沒關係。


  而且瓊州府衙還是挺新的,據說也是那一場吹倒了海口城牆的台風同樣摧毀了府衙,之後新建的,才十幾年光景。


  內宅已經被簡單裝修過了,主要就是新刷了大漆和塗料,換了一些新家具,和玻璃門窗,其他到也沒什麽變化。


  不過張石川心中也有些納罕,瓊州府的台風真的那麽猛嗎?城牆能吹倒,房子能吹塌?

  他本以為瓊州府的條件得多差呢,看完了海口城和大半個瓊山縣城,再看看府衙,也說得過去嗎。


  張石川有點後悔沒讓三個媳婦跟來了,他可是兩個月不知肉味了啊。


  不過想想思戶金畢竟生完孩子都沒回過娘家,趙娥也是小一年沒見趙元化了,吳鶯兒……張石川十分懷念那甜糯糯的小聲音。


  見張石川來了,師爺夏道柟也迎了上來,大概談了幾句,張石川最好奇的就是怎麽瓊州府連個知府都沒有,還要他這個同知來署理。夏道柟給出的解釋是上任知府回家丁父憂了,暫時沒有合適的人選接任。這段時間的政務都是同知劉永清在協理。


  小林子又遞上了府衙的花名冊張石川大概看了一眼:門子4人,皂隸32人,馬夫12人,禁卒16人,轎夫與傘扇夫11人,燈夫6人,庫卒8人,倉夫8人,民壯80人……林林總總算下來七百多號人。


  看得張石川也是暗暗咋舌,這清朝的公務員隊伍也夠臃腫的。不過想想電視劇裏那些當官的出門那麽多儀仗,打牌子的,敲鑼的,打傘的,騎馬開路的,抬轎子的……


  瓊山縣知縣劉源還在縣衙等著請自己吃飯呢,雖然自己是領導,也不好讓下麵的人等太久嗎。


  再想想方才人家都是穿著官服去接自己的,自己一身便裝好像也不太合適吧?於是讓小林子找出了新買的官服換上,在同知劉永清的陪同下帶著人往縣衙去了。


  席間張石川並沒有過多的談及政務。雖然他已經有了個大概的方向,但是畢竟是初來乍到,張石川並不想一上來就給人一個下馬威。雖然他是個急性子,但是總得給人家一個適應自己的時間。


  隻是他問起了疍民的問題。


  劉源自然已經問過了幾個潑皮個中緣由,又聽張石川問起疍民之事便說道:“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樓港瀕海諸處。


  男女罕事農桑,惟輯麻為網罟,以漁為生。子孫世守其業,稅辦漁課。間亦有置產耕種者。婦女則兼織紡為業。


  其人以舟為居,以漁為業,浮家泛宅,遂潮往來,江幹海澨,隨處棲泊。各分港澳,不相淩躐。


  間有結廬岸上者,蓋亦不業商賈,不事工作,習於卑賤,不齒平民。閩人皆呼之為曲蹄,肖其形也。以其腳多彎曲故也,俗亦謂之為乞黎雲雲。視之如奴隸,賤其品也。”


  張石川聽他說完才點了點頭:“你能不能好好說話,別這麽咬文嚼字的,我這官是捐官,沒讀過幾本書……疍民可是前朝罪民的後代?”


  現在很多賤籍都是明朝那時候定下來的,比如樂籍(樂戶)就是前明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其侄建文帝政權後,將擁護建文帝的官員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身陷火坑,陪酒賣淫,受盡淩辱。像其他的丐戶、惰民大抵也是如此。


  “這似乎並無記載。”劉源說道:“不過按他們自己說,有些人自認是被漢武帝滅國的閩越人後代;還有的說是前明滅元之後蒙古人為了逃避漢人報複不得已而放棄陸上的生活而居住在海上;還有人說是元末明初兵敗下水的陳友諒餘部等等。”


  “就是說,他們不是罪人之後了?”張石川皺了皺眉。對於這種剩下來就是下等人的製度他骨子裏是極端反感的。而且這不讓人上岸也太欺負人了。“疍民平時都受到什麽限製?”


  “賤籍世代相傳,不得改變,不得參加科舉,不能做官,不許購置土地產業,不能和普通民眾通婚……”


  “能不能被買賣和雇傭?”張石川拋出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


  “這……似乎並無規定,聽聞福建、廣東等地的疍民中也常有將生得有些姿色的女子賣到青樓和花船上的。不過瓊州花船並不多。”


  “福建廣東也有?瓊州府有多少疍民?”不過想想方才那個卞全就是一口福建話也就釋然了。既然可以雇傭疍民那就好辦了,張石川腦子一轉已經有了主意,成立一個漁業公司,組織這些疍民出海打漁。


  問起了整個瓊州府,劉永清把話頭接了過去:“在冊的有三千五百多丁口,其他還有不在編的,約麽五千人上下。”


  不少了。張石川點了點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