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之後,頂著三伏天的太陽,張石川告別嬌妻愛子再一次進京了。這次帶的特產有桃酒、葡萄酒、雪茄、煙鬥煙絲和火柴。自然還是要先去見見大粗腿胤禛。
“聽說你去了趟朝鮮?”四阿哥問道。
“是,給四爺帶回了幾根高麗參。”張石川打開盒子,裏麵是李昑送給雍親王的老參,不過到了大清自然變成張石川孝敬的了。
“嗯,朝鮮什麽情形?”四阿哥隻看了一眼人參隨手就放在了一旁。
“窮!城中多流民乞丐,土地兼並嚴重比咱們還嚴重,士紳不用納糧,拚命買地,農戶身上的賦稅越來越重,最後交不起糧,隻能變賣土地房產淪為流民和奴籍……”張石川把朝鮮的見聞說了一回。
四阿哥聽了也是一皺眉,他掌管戶部多年,早就知道了士紳不納糧是土地兼並的根本原因。
前明之所以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明朝後期土地兼並嚴重,大量土地都落到了士紳階層手中,朝廷收不上稅,導致國庫空虛,再加上小冰河時期天寒地凍、連年災荒、瘟疫橫行才搞得民不聊生,最後不得不揭竿而起。
而清承明製,士紳免稅也傳承了下來,再加上旗人四處圈地,大清的土地兼並也已經愈演愈烈了,好在人口增長新開墾的土地也多,再加上這幾年玉米和兩季稻的推廣暫時還沒有造成太多的失地流民,稅收也還有保障,不過四阿哥知道,照這兼並下去,大清早晚會步前明後塵。
胤禛早已下定決心,日後他若是能繼承皇位,必須推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
但是看到張石川,他不由得又生出了考教考教這小子的念頭,便問道:“依你所說,這官紳兼並土地乃是朝鮮國積貧、民不聊生之根本了?”
“不能說全是因為土地兼並,但是至少占了五成!”張石川說道。
“嗯,那你有什麽法子可以減少土地兼並?”四阿哥並沒有說明是減少朝鮮的土地兼並還是大清的。
“官紳一體納糧當差唄!憑什麽那些有了功名或者做了官的人就可以不納稅?這本身就不公平!讓那些當官的也跟著納稅就得了。”張石川想都沒想就說道。
“官紳一體納糧……可是士紳畢竟隻是極少數人,即便讓他們也繳納人丁稅,又能多收多少稅銀?不過再多兼並一些土地,他們的稅銀也就出來了。”鄔思道不知何時走了進來。
“鄔先生!”張石川站起來一拱手,又說道:“不是還有攤丁入畝嗎!按人丁收稅本來也是極大的不公平,有的人家有良田千頃,有的人卻隻有幾畝薄田,還有的人沒有一分田地,都按人頭收稅,這對嗎?
所以嗎,按地畝收,地多者多繳,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稅!讓那些官紳隨便去兼並吧,愛兼並多少兼並多少,反正你手裏的土地越多,每年交稅也就越多!”
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雖然是雍正朝推行下去的,但是始作俑者其實並不是雍正,早在康熙五十五年就已經在廣東為試點推行了,隻不過引起了士紳階層的強烈反抗,故而阻力重重。不過張石川能這樣說出來還是有些出乎四阿哥和鄔思道的意外。
“嗬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和攤丁入畝倒是個法子,不過琢玉你可別忘了,你也是官紳,你手裏好像有幾千頃的土地把?”鄔思道笑眯眯的問道。
“啊,沒錯,我現在名下確實有不少土地。不過沒關係啊,隻要朝廷要改製,我第一個舉雙手讚同,絕對仔細丈量土地登記造冊,然後按時按量納稅,一分銀子都不會差。”
“幾千頃的地,那可是一筆不小的稅賦啊!”鄔思道又說道。
“如果按現在的稅率肯定是不少,但是若全國上下都推行了攤丁入畝,我相信稅率會降下去的。”
四阿哥點了點頭。對於大清土地兼並的情況,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明末清初顧炎武說的:“吳民之中,有田者什一,為人佃作者什九。”
康熙帝在四十三年(1704年)因蠲免錢糧發出上諭:“蠲免錢糧,原為加恩小民,然田畝多歸縉紳豪富之家,小民所有幾何?從前屢頒蠲詔,無田窮民未必均沾惠澤,約計小民有恒業者,十之三四耳,餘皆賃地出租。”
以上,可是康熙盛世,當時朝野上下的共識就是,自耕農極少,大約隻占當時土地的三成。而七成的土地大多掌握在家中有人在朝為官、或者考取了功名,甚至是花錢買了個功名的士紳手中,這七成的耕田,大部分是不用納稅的!
大清的主要稅收居然壓在隻有三成耕地的平民身上。要是讓這七成的耕田也都按畝納稅,即便將現在推行的稅率降到三分之一,朝廷的稅銀也會隻增不減。
“我再問你,如果推行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納糧,旗人的土地是不是也要納糧?”四阿哥想了一會兒問道。
“呃……如果旗人之地可以不納糧,那日後自然那些想逃避國家賦稅之人會千方百計的將自己的土地掛靠在旗人名下,到時候兼並依舊,隻不過換了個名頭罷了。”
張石川也不知道雍正登基之後的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納糧是不是包括旗人,但是他說的這個肯定是個事實,他相信四阿哥一定心理也明白。
雖然張石川知道四阿哥是在考教自己,但是他還是忍不住說了出來,哪怕會影響到自己辭官不幹回家種地的美好願望,隻要四阿哥能聽得進去,以後更堅決地落實他的改革,也能讓普通百姓的日子好過一點。
對於土地兼並對百姓造成的創傷,通過安置滄州失地流民和這次朝鮮之行的所見所聞已經讓張石川深有感觸了。那些農民的日子過得太苦了,真的是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對於張石川的回答四阿哥是相當滿意的,尤其是他手中有這麽多田地還主動提出士紳一體納糧,完全不顧及自身利益受損。
要知道,大清最大的地主們其實就是由上而下的這些官吏,而提出士紳一體納糧最先反對的也正是這些朝堂上的謙謙君子。他們無法忍受自己的利益被破壞。
不過張石川不缺錢,雖然圈了這麽多的土地,但是安置起流民來自己掏腰包從不吝嗇,甚至除了一開始要了點玉米木料鐵器等物資之外沒動用國庫一文錢!
若是大清多一些像張石川這樣的有錢人,或許真的可以國泰民安吧。想到此處,四阿哥看張石川的眼神裏也有了一絲溫情。
“你此次朝鮮之行除了知道那邊土地兼並嚴重,還有沒有其他見聞?”
雖然四阿哥年近四十,江南塞北西域也都去過了,可周邊藩屬國的情形四阿哥還真不是很了解,隻在那些使節的奏疏上略知一二。
現在聽了張石川說起朝鮮的民生,四阿哥覺得朝鮮國就像是一麵鏡子,或許有些事情可以拿來借鑒,有些則要引以為戒。
“還真有一件事挺有意思的。四爺,朝鮮國王李焞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王世子,還有一個叫什麽延礽君李昑,這個李昑,好像有奪嫡之心啊……”張石川將聽到的朝鮮秘聞大概說了一遍。
“哦?有這等事?”四阿哥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朝鮮國兩個王子也要爭儲。“依你看,這李昑可有勝算?”
“四爺,我在朝鮮隻呆了不到一個月,這些也都是道聽途說的,哪兒敢妄加猜度?不過我倒是覺得若是這李昑奪嫡成功了,對我大清或許是個好消息。”
“何出此言?”
“我聽說,朝鮮雖然國小,可對我大清的態度卻分作南北兩派。北派於我大清往來更密切,也更願意親近一些。南派卻總覺得大清並非中華正統,事事懷念前明,甚至有些祭奠事仍沿用前朝崇禎年號,自以華夏正統自居……”
“嗯……”對於這些事,四阿哥其實也有些耳聞。
不過他現在隻是個親王,這些藩屬國之事還輪不到他說三道四,況且前明和大清對於藩屬國也都是給予高度自治,不會輕易幹涉他的內政。
雖然能聽得出來張石川的意思是可以拉攏一下這個有心爭儲的李昑,但是沒有什麽既得利益,對自己奪嫡也沒有直接的好處,若是讓其他阿哥知道了,彈劾肯定是少不了的,沒必要為了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去惹一身騷。
“琢玉,你這次去朝鮮,是不是又想到了什麽生財之道?你帶回來的那些煙草老夫都試過了,覺得那煙鬥有些意思!”鄔思道見四阿哥沒有說話,插言道。
“嘿嘿,鄔先生喜歡我下次多帶些煙絲給您。”張石川笑道:“賺錢的法子我還真想到了一個,不過得先征得四爺同意啊。”
“賣糧食給朝鮮?”四阿哥直截了當的問道。
“四爺目光如炬,燭照千裏!朝鮮缺糧,我若是以四爺的名義賣給他們點糧食,朝鮮國上下必然對四爺感恩戴德……”張石川馬上一串馬屁跟了上去。
“爺才懶得管這些個商賈之事!你有那麽多土地,又不用納稅銀,若是吃不了你愛賣給誰就賣,別和我扯上什麽關係!你若是打著我的名號在外頭招搖撞騙爺知道了定不饒你!”四阿哥冷哼了一聲說道。
但是以張石川對四阿哥的了解,這分明是在說:這件事你悄悄地去辦,不過別太明目張膽,讓人抓到什麽小辮子。忙說道:“是,是,我明白了。四爺,還有一件事,朝鮮那邊買個成年勞力才一石大米,我能不能買點回唐山鎮來挖煤開荒?”
“一石米換個勞力?”四阿哥也是一愣,可隨即又說道:“不可!朝鮮畢竟是我大清屬國,若是大量擄掠朝鮮人口入我大清勢必讓天下人所不恥,說我天朝上國欺壓藩屬。”
呃……張石川抓到了一個詞:大量!不讓大量,那意思就是說可以少買點回來唄?可是多少算多,多少算少呢?三五百?三兩千?張石川可沒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