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清卒> 第一百八十章 目擊康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八十章 目擊康熙

  康熙五十六年正月二十五,兵部等衙門遵旨,會同陛見來京的廣東將軍管源忠、福建浙江總督覺羅滿保、廣東廣西總督楊琳,根據康熙帝諭旨,議定了禁海的規則。經康熙帝批準後,下達執行。


  其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商船同東洋貿易照舊,同南洋呂宋、噶喇吧貿易禁止;外國商船前來貿易照舊,地方文武官員要嚴加防範;禁止向國外賣船、運米出境和人員留住國外。


  為了更好地實行禁海規定,康熙帝還提出了一係列禁海措施,要求臣下認真討論,具體落實,主要是:對商船、漁船及有關人員加強管理;在海壇(今福建平潭島)、南澳(今福建南澳島)設官阻截私往南洋貿易船隻,在東南沿海要衝地方設立炮台,增加駐軍,充實水師,經常巡查,嚴拿違禁者;對沿海各省之間往來商船、漁船實行盤驗與護送;選用得力人員充任沿海各省督撫。


  消息一傳出來舉國嘩然,隻有張石川老神在在的翹著二郎腿哼著小曲腦子裏想象著消息傳到東南沿海港口會掀起多大的風浪,海船的價格能降到幾成。


  但是他的小日子沒能舒坦兩天,戶部派人過來急招張石川進京。


  “戶部?”


  張石川瞬間懵圈了,自己雖然是在戶部掛的虛銜,可除了最初安置流氓的時候和戶部那些官們打過幾次交道,其他根本沒什麽接觸啊,為什麽是戶部召自己進京?


  可畢竟是頂頭上司,張石川沒敢耽擱,帶著幾個護衛就快馬進京了,還特意帶上了官服。


  三日後張石川見到了戶部尚書趙申喬。


  “不知趙大人召我進京有何指教?”張石川小心翼翼的問道。


  “嗯,來得倒是快。張大人一路辛苦了。下午隨我進宮陛見……”趙申喬看了一眼張石川說道。


  “啥?”張石川懵了,陛見?這是康熙要見自己?為啥啊?自己就是一個小小的五品官,哪兒驚動康熙了?

  是因為買海船?不對啊,這剛出了正月,沈文知那邊應該還沒下手呢,就算是下手了消息也不可能這麽快就傳到京師啊。


  還能因為是什麽事兒?是因為銅斤的事兒?這麽小的事兒不能讓康熙親自見自己吧?那是因為什麽?火器?在濟州牧的事兒發了?還是在琉球造火槍火炮被捅出去了?


  “你不用害怕,前幾日皇上問起過唐山鎮流民安置情況,想必這次是想親自問問你。”趙申喬看出了張石川的忐忑,安慰道。


  雖然嘴上這麽說,趙申喬自己心裏也沒底,皇上為什麽要召見一個小小的五品官?對於這個小郎中趙申喬還是有點好感的,畢竟小小年紀就安頓了幾萬流民,而且一點岔子都沒出,這能力也實在難得了。


  既然康熙召見,肯定是沒跑了,見吧,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張石川硬著頭皮跟著趙申喬出了戶部坐上轎子來到紫禁城外遞牌子請見。等了好半天終於有太監引著二人進了大清門。


  第一次踏進這三百年前的皇城,張石川心裏充滿了好奇,可是早有人教過他規矩,不能左顧右盼,不能直視皇帝,不能這個,不能那個,張石川隻能低著頭跟在趙申喬屁股後麵,像一個犯了錯誤的小學生。


  看著紅牆綠黃瓦的宮殿樓閣,一排排手持長矛腰挎腰刀身穿黃馬褂的大內侍衛,張石川第一次體會到了皇家的威嚴,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讓人喘不上氣來。


  “宣戶部尚書趙申喬、戶部侍郎張石川覲見!”


  張石川深吸一口氣,今天終於能見到這個活化石,傳說中的千古一帝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大帝了。


  乾清宮東暖閣,並沒有張石川想象中的那麽寬敞明亮,也沒有多金碧輝煌,似乎和普通大戶人家的宅子也差不了多少,唯一不同的就是室內裝飾用的明黃色明顯很多。


  張石川跟著趙申喬磕頭請安,然後規規矩矩的低頭站在那裏不敢亂動。


  康熙先問了趙申喬幾句戶部公事,然後才緩聲問道:“你就是張石川?”


  “是。”


  “抬起頭來。”


  張石川這才抬起頭來,有幸目睹了康熙的真容。康熙穿著一身黑色錦袍,光頭沒帶帽子,略顯蒼老的臉上有些許麻子,胡須辮發已經花白,臉上似乎自帶威嚴屬性,和平常老頭看起來果然有些不同。


  康熙也在打量著這個年未弱冠的少年,張石川這些年身量已經長成,隻是穿著肥大的官服顯得有些消瘦。五官到還算端正,不過皮膚有些發黑,左臉上還有兩道疤。


  “嗯。”康熙點了點頭,拿起手邊的一份折子:“你先看看這個。”


  一旁的太監雙手接過來走了幾步遞到了張石川的手上。張石川雖然有些不明所以,也隻能打開來看了。


  “戶部文選清吏司署給事中臣朱廣清謹奏:為感激天恩、舍身圖報,乞賜聖斷早誅奸險巧佞、專權賊臣以清朝政,以絕民患事……臣觀聞戶部郎中張石川以權謀地,欺詐良善……”


  前麵文縐縐的看得似懂非懂,看到後來張石川心裏一聲聲的臥槽就冒了出來,這特麽是告狀的啊!傳說中的彈劾?我張石川也被人彈劾了?


  淡定,淡定!張石川強壓著自己的小心心不讓它蹦出來,終於看完了奏疏。


  屠殺耕牛、私養軍馬、宣揚異學、圈占土地、破壞龍脈、重利盤剝、斯通外藩、私娶外藩女子、納娼妓為妾、生活奢靡,這就是那個朱廣清給自己定的十宗罪,這玩意,隻要一條坐實了自己腦袋就難保啊!


  “這折子上所說之事,可是有的?”康熙看張石川看完了折子沉聲問道。


  “回皇上,有,也沒有……”


  “還不跪下……”趙申喬恨不得踹張石川一腳,張石川隻能委屈巴巴的跪了下去。


  “什麽叫有,也沒有?朕今日給你個機會讓你自己辯一辯。”


  “是……皇上,這第一條,屠殺耕牛……唐山鎮確實殺牛,而且還有專門的屠宰作坊,不過,我殺的不是耕牛啊,是專門喂養來供人吃肉的肉牛。”


  “不是耕牛?肉牛?”


  “是。皇上明察,唐山鎮上耕牛和拉磨拉車的牛也不在少數,但是這些牛從未被屠宰過,所殺之牛都是專門養殖用來吃肉的肉牛,皇上想必也知道,做軍糧,需要牛肉啊,而且所屠肉牛的牛角和牛皮等物均已詳細造冊運回戶部……況且我也不曾聽說大清律有禁止殺牛一條啊!”


  張石川心裏是不忿的。滿清入關之前就是在東三省漁獵為生,能不吃牛肉?還有蒙古八旗,蒙古人世代放牧幾千年,養了牛像印度一樣供奉起來?不吃牛肉?


  隻聽說漢唐宋明不讓殺耕牛,沒聽說元朝清朝不能吃牛肉的!隻不過牛皮是製作鎧甲的原料,牛角牛筋是製弓不可少的材料,這幾樣是必須上繳的。


  “嗯,那這第二條,私養軍馬你作何解釋?”


  “皇上,唐山鎮上養的不是軍馬,是耕馬……”


  “耕馬?沒聽說過用馬耕田的。你是欺朕不懂農事?”


  “回皇上,馬不但可以耕田,而且速度效率是牛的幾倍。隻不過馬所耕之田不如牛耕深厚。可是唐山鎮周邊都是荒地,耕牛、農人也不足,故而隻能先用馬速耕出成片荒地來,等日後再用牛慢慢細耕,這也是無奈之舉啊……”


  “哦?”康熙聽了也是一愣。


  作為一個異常重視農事的君王,他對農耕之事也多有了解,用馬耕地還是第一次聽說。但是又想想馬確實比牛跑得快多了。


  沉吟了一會兒康熙才又說道:“那你說說第三條,宣揚異學,是怎麽回事?”


  “皇上,並不是什麽異學啊,隻是教給百姓們一些簡單的識字算數,對了,還有一些生活和天文地理知識,比如地球是圓的之類的,想必是這些被當成了異端?”張石川也很鬱悶,自己的教材根本沒開始印刷呢,怎麽會被打上異端學說的烙印了?


  “哦?你知道並非天圓地方?”康熙一聽來了興趣。


  他對西洋的天文曆法和一些學說都是很了解的,宮內就有幾個傳教士專門教他西洋學說,聽張石川說起地球是圓的也來了興致:“那你說說,地球公轉一周是多少天?”


  “呃……三百六十五天又三個時辰。”張石川想都沒想就回答道,心裏冷笑,你跟我說這些,要不要我給你講講太陽係銀河係河外星係?


  又問了幾個諸如四季轉換的問題,張石川也都對答如流,康熙點點頭:“接著說第四點,是什麽來著?哦,圈占土地,這個不用說了。破壞龍脈是怎麽回事?”


  “皇上,這個更冤枉了,我在唐山鎮開山采石是有的,不過那是為了給流民建房用石料、燒石灰用的石料,還有挖煤,那是為了給百姓取暖,和作坊做燃料啊,您……您這殿裏燒的焦炭好像就是唐山鎮出的……”


  康熙看著炭盆中燒得正旺的焦炭點了點頭。這玩意也是去年入冬才被送入宮中取代木炭的,確實火力更足、燃燒時間也長,還沒有什麽煙火氣。“重利盤剝呢?”


  “唐山鎮的錢莊往外貸銀子年息一成……”


  “私通外藩?”


  “皇上,每年琉球賣給大清的銅斤都是我拉回來的,另外還有蔗糖、硫磺、菠蘿罐頭等物,想必私通外藩說的是這事兒?”


  “這些事是你做的?”康熙聽了也是一愣。


  他隻是有印象當初第一批琉球銅斤運到的時候四阿哥胤禛曾經說起過,是戶部一個員外郎因為機緣巧合流落琉球發現銅礦,琉球才有了銅斤出產,並平價賣給大清。自己當時一高興還讓四阿哥升了那個員外郎的官,沒想到就是這個張石川。


  接下來的什麽私娶外藩女子也就好解釋了。在琉球呆了這麽長時間找個琉球女子為妾似乎也說得過去,畢竟隻是個漢官,不是滿人。至於納娼妓為妾、生活奢靡這兩條罪名,安在任何一個官員頭上似乎都說得過去……


  康熙沉吟了一會兒說道:“站起來回話吧。”


  “謝皇上。”張石川終於能站起來了,跪了這半天膝蓋都不會回彎了。


  “說說流民安置的情況吧。”


  “是。”張石川長出一口氣,這個他可是做過功課的。再說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閉著眼都能說出來。


  “唐山鎮現供安置失地流民七千四百五十三戶,共計三萬八千七百於人口,已開墾荒地兩千一百五十頃,另有煤井四處,各種作坊三十二座,商號不可計,去年共繳稅銀十一萬三千六百七十二兩……”


  “稅銀?不是安置流民屯田墾荒免稅的嗎?何來稅銀?”


  “回皇上,那些是商稅……”


  “商稅……”康熙又一次被驚到了。


  一個不到四萬人的小鎮子,居然商稅就納了十一萬?這可比一個人口多的縣的稅銀都不少了。大清的稅收現在還是主要來自丁稅徭役,商稅關稅不過是一個零頭而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