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大明殺破狼> 第010章 遷都南京(四)

第010章 遷都南京(四)

  第010章 遷都南京(四)


  架構敲定好了,朝會就要進入到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項,公布各部院人事安排,這也是這奉天殿中近千官員最關心的事情。


  已經六十一歲的劉若愚今天是打足了精神頭,站在禦前替皇帝宣讀新朝官員任免和封賞的詔書,一共十二封,有得念了。雖然辛苦,可對於太監而言,最風光的也不過是這一刻了。


  “唐王朱聿鍵、桂王朱由榔、蜀王。。。護衛朕躬,忠心不二,特加封一字並肩王,世襲罔替,與國同存。”


  “威國公張振嶽、黔國公沐天波、蕭國公蕭嚴、宋國公宋小魯、護駕有功、力挫賊寇,衛我大明,特加封為東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寧郡王、北靜郡王,世襲罔替。”


  “範景文、孫傳庭、曹文詔、周遇吉、鞏永固、劉文炳六人擢非世襲國公,方孔炤、孫元化等十八人擢升非世襲侯,封號責內務府稽功司核定下發。另冊封伯爵三十六人,子爵七十二人,月內明詔加封。”


  這些都是封爵,不過因為封爵製度早先就定下了,除了世襲罔替的,其他統統都隻是個榮譽,所以大家並不在意,不然光是阮大铖受封侯爵就夠大夥鬧騰一陣子了。


  接下來劉若愚要開口念道的才是今天整個奉天殿朝會的重中之重。。。


  也就是五院的人事任命,名單如下:

  政務院:

  掌院大學士(正一品):範景文、方孔炤、楊畏知

  戶部尚書(正二品):方孔炤(兼)侍郎(正二品):黃宗羲


  刑部尚書(正二品):何騰蛟;  侍郎(正三品):宋征輿


  工部尚書(正二品):孫元化;  侍郎(正三品):戴佑宗


  農商部尚書(正二品):張煌言; 侍郎(正三品):陳貞慧


  民部尚書(正二品):路振飛;  侍郎(正三品):顧炎武


  外務部尚書(正二品):朱繼祚; 侍郎(正三品):蘇觀生


  稅政局總監(從一品):逯恒遠


  軍務院:

  大都督(正一品):張振嶽、左都督(從一品)蕭嚴、右都督(從一品)宋小魯。


  陸軍部尚書(從一品):孫傳庭;


  海軍部尚書(從一品):施大暄;


  後勤部總監(從一品):宋小魯(兼任)

  皇家陸軍學院院長(正二品):張振嶽(兼任)


  皇家海軍學院院長(正二品):宋小魯(兼任)


  皇家科學院院長(正二品):孫元化(兼任)

  軍工局總監(從二品):戴佑宗;

  錦衣衛指揮使(從二品):秦浩(不再負責皇帝親衛工作,專司軍情查緝事宜)。


  都察院:

  左都禦史(正一品)黃道周 右都禦史(從一品)李光春、曾櫻


  軍務督察局左副都禦史(正二品)陳子壯


  政務督察局左副都禦史(正二品)吳貞毓


  法務督察局左副都禦史(正二品)嚴起恒


  稅務督察局左副都禦史(正二品)

  考試院:

  掌院大學士(正一品)阮大铖; 學士:蔣德璟、丁魁楚

  學務部尚書(正二品)陳子龍  侍郎(正三品)龍文光

  吏務部尚書(正二品)瞿式耜  侍郎(正三品)方以智

  皇家政務學院院長,大明皇帝陛下親自兼任;教育總監(正二品):呂大器


  議政院:

  大議長:桂王朱由榔  左議長(分管上議院)沐天波 右議長(分管下議院)李國助


  皇家直屬機構如下:


  內務府


  大總管(正二品):劉文炳、劉若愚

  禁衛司:

  領侍衛內大臣(從一品):鞏永固、範尼


  欽天監。。。


  地方各省長官任職名單如下:


  南直隸省(第一次設省府,揚州)布政使(從二品):總兵官(正二品):周遇吉


  浙江省布政使(正三品):周允吉 總兵官(從二品):吳六一

  福建省布政使(正三品):顧宗武 總兵官(從二品):盧象同

  江西省布政使(正三品):李頎  總兵官(從二品):盧象晉

  廣東省布政使(正三品):朱議泵 總兵官(從二品):陳永福

  湖北省布政使(正三品):胡士瑞 總兵官(從二品):孫可望

  湖南省布政使(正三品):宋小安 總兵官(從二品):劉文秀

  雲南省布政使(正三品):宋小齊 總兵官(從二品):張振海

  貴州省布政使(正三品):黃鳴俊 總兵官(從二品):蕭律


  廣西省布政使(正三品):夏允彝 總兵官(從二品):李來亨

  四川省布政使(正三品):楊鍾  總兵官(從二品):蕭誠


  陝西省布政使(正三品):張同敞 總兵官(從二品):沙定洲

  甘肅省布政使(正三品):堵胤錫 總兵官(從二品):艾能奇

  中南省布政使(正三品):傅上瑞 總兵官(從二品):孫和京

  南洋省布政使(正三品):吳晉錫 總兵官(從二品):孫和鼎

  新華省布政使(正三品):蔣圪昌 總兵官(從二品):貝爾蒂斯


  其實這個地方官職品級的設置是留了後門的,張振嶽把總兵官設為從二品,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壓製僅為正三品的布政使,從而避免了以文製武的局麵,此後差不多花了五十年,文官集團通過把巡撫變成地方常設官的辦法,才成功結束了以武製文的不利局麵。


  各省總兵官麾下兵馬人數限定為三萬,但是實際作戰的人數為二萬,這二萬可都是裝備給足的,除了三千把火槍外,還有三十門6磅火炮和五百精騎。


  原有的太子六率隨著新皇登基自然也是要取消的了,五月初二,軍務院就下令,原有六軍,包括武衛軍在內都要改編。隻保留三軍,即飛龍、猛虎、天狼三軍,其餘一律打散編入各省駐軍。而飛龍、猛虎、天狼三軍變成了清一色的六萬人火器軍,除了這三軍外,野戰部隊還以天雄軍的名義組建了一支四萬人規模的鐵騎,烏恩其任總兵官、李過、高一功編入該軍。


  李岩、張振邦、李定國三人分任飛龍、猛虎、天狼三軍總兵官。


  值得一提的是,張振嶽的好安答烏恩其這次被冊封為靖北侯,而且是唯一一個世襲罔替的侯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