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 遷都南京(一)
第007章 遷都南京(一)
大明崇禎十八年、大清順治二年,中國曆史偏離了原定的軌道。
年僅十二歲的朱慈煥在威國公張振嶽等人的擁戴上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寶座,宣布改元永德,這位皇帝在位六十八年,創造了中國曆史在位最長的記錄,育有三子一女十八孫,史稱大明中興帝。
不過這都是後來的事情,這個時代的昆明,大家可不知道這個皇帝居然能當那麽久,所有的人都覺得大明快完了。
“威國公這是要當活曹操啊!這廢長立幼,篡位之兆!”黃道周黃老夫子是最講究正統的,所以皇太後的詔書一下來,他就旗幟鮮明的宣布自己要和威國公這個當世巨奸戰鬥到底了。而威國公顯然對這個手無寸兵的老夫子並不在意,沒有對這個天天在昆明罵自己的家夥采取任何措施,甚至還密令錦衣衛,黃道周等人不得死於“意外”。
按照規矩,十二月二十三日,紹宗下葬,皇陵選在五華山,這也是明代第三個沒有埋入大明北京皇陵的皇帝,第一個是太祖朱元璋、第二個是明景帝,這位是第三個。
次年,公元1646年元月初一,十二歲的朱慈煥經過一周的彩排,終於在群臣的山呼萬歲中,在五華宮登基稱帝。黃道周他們這些反對立幼的,這會也是無可奈何跪下稱臣,不過他們並不覺得尷尬。因為他們已經了有新的目標,那就是拚盡全力,護衛新皇,堅決不讓威國公張振嶽篡位奪權。
後來在東林黨和複社後人編寫的史書中,張振嶽被描寫成一個窮凶極惡的獨裁者,一心要篡權奪位,隻是因為以黃道周等人為首的東林諸公複社諸子鐵肩擔道義,不畏生死,和他堅決鬥爭,在保住了大明的國祚。。。
新君登基的第一詔書也在大典中被明發了,那就是還都南京。這個事情自然不是小皇帝朱慈煥的意思,他還搞不清該怎麽當一個皇帝,懿安皇太後張嫣也在考慮如何為這位小皇帝配一個教育班子。
如今昆明的機構還不算龐大,而且所謂朝廷的官員除了沙定洲等少數為當地人外,大多是自江南等地來的士子官紳。所以遷都之事他們不但不反對,甚至還舉手歡迎。唯一要受點影響的就是昆明了,這個最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城市估計在朝廷搬走後就又要冷清下來了。起碼經濟消費就沒過去那麽旺盛了,而且聽說久鎮昆明的黔國公府這次也要一並遷走,雲南以後會設置有司專門管理,不再需要什麽牧守國公了。
南京那邊也不需要太大興土木,戰亂使得半個城池都空出來了,待罪官紳的府邸也多是充公了,隨時可以分配給新來的諸公。
不過忠君社並不打算就此罷手,他們和東林、複社的關係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這次他們將和東林複社一起行動,第一是要爭取設立內閣,也就是恢複舊製度;第二是要爭取太後攝政,如當年神宗皇帝頭十年一般,這實際上是要逼張振嶽還政。
張振嶽早就知道自己在這些文官眼中的地位已經跟鹿鼎記裏麵的鼇拜不相上下了,但是他不打算就此妥協,開什麽玩笑,自己要進一步多難啊,為什麽要退?
自己能有今時今日的局麵,那都是戰場上一刀一槍拚下來的,差不多環繞了大半個地球、奮鬥了差不多二十年才有了今天的這點基業。自己這要一退,那可不僅僅是前功盡棄,還得麵對萬丈深淵。。。
所以張振嶽根本就不會理睬這些人的言論,這次遷都的重點其實還不在把皇帝搬出來,而是把龐大的軍工局搬出來。
事實上軍工局一搬,昆明人口就差不多要少一半了,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昆明的地理位置已經限製了軍工局的發展壯大,張振嶽需要更加便利的水運來提升軍工局的效率,否則下一次擴軍,火器在軍隊中的比例就隻能是往下調了。
整個遷都行動前前後後持續了整整一年,但是皇室是在永德元年三月抵達南京的。
對於一個龐大的帝國來說,遷都並不等於是皇帝搬家,相反,遷都是對整個帝國原有結構的重新洗牌。
但是這次稍有不同,由於過去幾個月的政局波動。紹宗政權的許多部門都沒有來得及任命主官,換句話說,要變結構都沒有可變的基礎。所以張振嶽還是把經曆放在搭架子上,架子起來了很多事情才能去談改變。
在皇帝抵達南京的前四個月,張振嶽做了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翻修大明南京皇宮。
明朝南京皇宮,南北長2.5公裏,東西寬2公裏,麵積約5平方公裏。皇城分內外兩重,外皇城有6門,南麵的正門叫洪武門(在今光華門內稍北處),東南叫長安左門,西南叫長右門,東叫東華門,西叫西華門,北為玄武門。洪武門內有一條自南而北的中軸線,即禦道。所有宮殿和朝廷機構都沿著這條中軸線組合在一起,禦道的盡頭是外五龍橋。南京故宮修建時注意了風水的問題,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但是由於選址的局限,內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雖然采用了打入木樁,巨石鋪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後仍然出現北部地基下沉的問題,宮殿地勢前高後低,風水不吉。此外內宮在下雨時容易形成內澇,排水不易。同時宮城離外城過近,戰時不易防衛。
所以張振嶽雖然沒有重修南京的打算,但是重大修明代皇宮卻是必須的。這第一就是重新填土加固地基,其次就是注意排水,把內澇的問題給解決掉。
三萬多戰俘被勒令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光是巨石就被運進來四千多塊,硬是把已經星城的前高後低格局填成了前低後高,排水排汙更是投入巨大。按照這個規劃,隻要不遇到萬年不遇的大雨持續下一年,這個前低後高的格局是不會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