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釋厄錄> 第十八章 冬轉夏

第十八章 冬轉夏

  釋厄錄第十八章冬轉夏永樂十一年,元月四日。

  青州,岳陽酒樓。

  當今天下,最為著名的岳陽樓,自然在湖南荊州洞庭湖畔,因范文正公一篇「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的《岳陽樓記》而名揚天下。

  青州這岳陽酒樓,和范文正公很有關係。

  昔年范文正公因「慶曆新政」受挫,自請貶謫出京,做過好幾任知州,邠州、鄧州和杭州等等,其中,就有青州府。

  在他的治理下,青州之民,夜不閉戶,豐衣足食,不見盜乞,時人甚為感懷。

  故范文正公調離青州之後,此處的百姓,就將他的居住之所保存下來,一應擺設用具不動分毫,供後人瞻仰,這裡就是范文正公青州故居。

  雖比不上洞庭岳陽樓的名揚天下,文正公青州故居也是四海皆知,許多仰慕的學子,常不遠千里聚集而來,緬懷先人,振奮精神,立先天之志。

  而這棟酒樓,恰好就正對著范文正公的故居,酒樓的掌柜或許是仰慕,也可能是取巧,以岳陽名酒樓,故稱之岳陽酒樓。

  當然,借著范文正公遺澤,酒樓生意頗好,即使大過年的,也沒有關門閉戶,生意一如既往的火熱。

  如今,岳陽酒樓頂層的包間,鐵凌霜已經酒足飯飽,讓人撤去了餐盤,要來一壺青州有名的清心苦蓮,坐在窗口,越過文正公故居,看著漫天大雪下的青州城。

  久在金陵,本身也是一擲千金之人,鐵凌霜以為,金陵之外的百姓,即使遠遠比不上京都的奢靡富貴,但也應該倉廩府庫充實,不缺失衣食口糧。

  可是看到四方街道里弄中時不時經過的一群群衣不蔽體端著破爛瓷碗且步履蹣跚的乞丐,鐵凌霜不禁稍有疑惑,不是都說朱棣那廝的永樂治下四海昇平,不見饑渴,怎麼青州地界,會有這麼多流民?

  「小二。」

  鐵凌霜喊住倒了一杯蓮心茶躬身就要退去的酒樓夥計,指著蹲在范文正公故居門口顫抖著雙手捧著破瓷碗的一群乞丐問到,

  「早就聽聞青州富足,這幾日也經常見到往來不乏富貴之人,可是這裡為何也有這麼多行乞之人?」

  酒樓的小二想來也不是富足之人,衣袖褲口多有細小補丁,聽到鐵凌霜問詢,偷瞄了眼她臉上的傷疤和腰間長刀,本想敷衍過去,想起來此人這兩日出手闊綽,打賞了不少的銀錢,更有一雙銳利嚇人的眼睛,若是隱瞞,或許會惹此人遷怒,於是微微彎腰,低聲問到,

  「客官是外來的貴客,想來不是咱們山東府本地之人吧?」

  我生在山東濟南府,長在山東濟南府,雖說這十年先青城后金陵,怎麼就不算山東人了?

  鐵凌霜淡淡的說到,

  「我是山東濟南府人,不過多年在外,遠離故土,今日才回來,近鄉情怯,所以在這青州府停留幾日。」

  此言一出,那店小二鬆了口氣,臉上也沒有緊張,他鄉遇同鄉,人生大喜,他嘆了口氣,

  「小人也是山東濟南府之人,前年大旱,家中無餘糧,父母兄長餓死,小人乞討至此,多虧掌柜仁和,收留小人在此做工,才得以活命,這樓下的乞丐,大多也都是從濟南府出來的。」

  「這是為何!」

  面前就是濟南府人,鐵凌霜還沒來的高興,聽到他說如此,怒氣從聲,一時間,滿樓殺氣。

  還好這小二不通武功,只覺得稍冷了些,並沒有感覺其他異常,暗嘆眼前這姑娘不愧是咱們山東人,即使是女兒身也是英雄豪傑,胸中那口英雄氣從來不輸給他人。

  小二左右瞄了眼,又壓低聲音,好似蚊子嗡嗡,

  「客觀不知,以小人看,要怪就要怪咱們這位永樂皇帝。」

  不愧是同鄉之人,平常所見之人皆是蠅營狗苟之輩,從來說到皇帝都是歌功頌德,沒想到這一個酒樓的濟南府的小二,張嘴就罵永樂皇帝,鐵凌霜渾身通泰,如飲三大桶美酒,就要從懷中掏出銀票打賞。

  不過,小二又嘆了口氣,像是愧疚的低下頭顱,

  「還要怪的話,或許要加上咱們濟南府的鐵鉉公大人吧。」

  什麼?!

  房間內熾熱氣息一閃而過,鐵凌霜強忍著拔出刀一到把面前同鄉劈成兩半的念頭,鳳眼眯成一線,眼底卻是藏不住的火紅與殺意。

  父親在濟南府嘔心瀝血十數年,又在靖難中死守濟南城,怎麼你一個濟南府中人,膽敢將這青州府的行乞之人,歸罪於他?!

  伸手撫在刀柄,淡淡的問到,

  「為何?」

  小二渾然不知自己剛剛從鬼門關口繞了一圈,低頭說了半天,越說聲音越低,但鐵凌霜也是聽了個明明白白。

  原來,自從永樂朝始,中原大地,有兩處賦稅尤其苛責,一處是江浙之地,另外一處,就是山東府。

  究其原因,皆在永樂皇帝朱棣之私心。

  江浙之地,自古皆富家天下,是中原大地的錢袋米倉,詩書傳家和豪商富賈眾多,前建文帝朱允炆甚為倚重,靖難之役中,朱允炆的軍隊花費,大半出自江浙。

  所以,江浙之地,賦稅加倍。

  至於山東之地,那就不言而喻了。

  因為朱棣的靖難大軍,被攔在濟南府四個多月,數次大戰,都破不了城,而且他本人,也差點死在山東濟南府的城門之下。

  故,山東之地,賦稅加倍,濟南府更是四倍,一應徭役較之以往也甚為繁重。

  燕王朱棣,永樂皇帝,是個睚眥必報之人。

  「又加上這幾年,夏季不是暴雨傾盆大河決堤,就是連月乾旱不見半點雨星,朝廷的撫恤也少之又少,山東之地,流民頗多,濟南府的人更多,客觀若是去城外,就能看到,處處都是凍僵倒斃之人,這下的哪是大雪,都是是收命的無常鬼。」

  鐵凌霜閉目不語,面色陰沉似水,長刀拄在地上,壓的地板吱吱作響。

  這些年都在刀尖上行走,滿腦子不是仇與恨,就是妖與魔,對這國計民生之事不甚關心,懷裡的錢銀也來的簡單,動輒千兩萬兩,沒想到山東之地,已經是餓殍遍地了。

  「那,你為什麼又要怪罪我,怪罪鐵,鐵大人呢?是他不該守城嗎?」

  小二頭顱狠狠的垂到胸口,讓外人看不清他的臉色,

  「咱們山東是禮儀之鄉,連孔聖人都是咱們山東人,小人家裡本也是書香傳家,經過靖難,不得不耕讀為生,這十年加稅,災荒,家裡人一個個都離我而去,讀了二十年的聖人書籍,還是沒有讀懂,到底是活下去重要?還是氣節重要?」

  鐵凌霜端起茶盞,清茶頗苦,她一飲而盡,從懷中掏出兩個銀瓜子,放在茶盞附近,看著還在低頭沉浸在傷心事中的店小二,一言不發,下了岳陽酒樓。

  行走在漫天大雪之中,鐵凌霜心中繁雜,對周邊的行人和縮在牆角的乞討之人看也不看,只是漫無目的的走著。

  活下去?還是氣節?

  若是爹爹知道如今的濟南府有這個繁重的賦稅徭役,他當年會作何選擇?

  可他若是投降了,如今的自己,要如何評價於他?

  爹爹堅持的到底是什麼?是儒家聖賢,天地君親?還是他自己的千古名聲?

  鐵凌霜一路迷茫思索著,不知不覺的就走到了城門口,人群來來往往,出城的多是才子佳人乘車出行,入城的皆是衣衫襤褸步履蹣跚的乞丐。

  走出城門,城牆邊上,皆有倒斃之人為白雪掩去身行,只剩下一個個小小雪包,被青州府衙派遣來的軍士掃除掉身上積雪,抬到了城牆下的草棚中,看來要統一安葬處理。

  「難道,這就是你要讓我看到的景象?把青州賜給我,就是讓我看到朱棣的心胸狹小,還要動搖我的前進之心?」

  兩日之前,就到了這青州城中,鍾離九並未多留,只在此地呆了半個時辰,四周轉了一群,就在鐵凌霜的白眼中,消失在了大雪之中。

  鐵凌霜每日吃飽喝足,就是在這青州城中四處轉悠查訪,想找到一絲一毫奇怪的人,奇怪的事情,但青州這小小的城池,兩日已經轉了八圈,除了連綿飄落的大雪和大雪之下的乞討之人,再無其他讓鐵凌霜關注的了。

  鐵凌霜憤恨轉身直朝青州府衙走去。

  一邊走,一邊計算著自己身上帶著的銀錢,不多時,就來到府衙門口,伸手抓起腰牌,「錦衣衛」三個大字嚇的看門值守之人忙的跪伏在地。

  青州知州本自休沐在後院之中,聽到手下稟報錦衣衛來訪,連忙穿戴衣冠走到府衙之中,就看到鐵凌霜大刀金馬的坐在府衙大堂之上,不顧氣喘吁吁的肥胖身軀,就要躬身下拜。

  鐵凌霜沒有興趣搭理他,把懷裡的銀票拍在桌案上,指了指自己的錦衣衛腰牌,冷聲告誡了胖知州,此錢專為開設粥場之用,若是有半點貪污,全家老小一個不留。

  隨後看也不看渾身抖的篩糠似的知州,出了府衙,一路向驛站走去。

  到了驛站門口,鐵凌霜仰頭看著漫天飛舞的雪花,

  「哼!你算什麼東西?若我是青州之神,則令大雪即停,冰雪消融,烈日當空,不使路有餓殍!」 ……

  《明史雜記》中有載:

  永樂十一年,正月初五。

  時值新年,寒意幽深,本自大雪,青州天現驕陽,冰雪一夜消融,百花盛放,樹木發芽,鳥雀雲集。

  人皆言,天寒地凍,忽如春夏,護佑饑寒之人,青州必有神臨。

  當然,這些事情,一頭扎進驛站呼呼大睡,準備睡醒了趕回京城和姐姐團聚初五的鐵凌霜,並不知道。

  她不知道自己一句話,冬日轉夏,仿若天神。

  不過,也快了,因為夜將盡,已是初五。

  書閱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