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母非母
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一日。
天雖寒,地雖凍,東方卻旭日火紅,冉冉升起,且萬里無雲,正是朗朗晴空。
金陵皇城,奉天殿。
今日是一旬一次的大朝會,六品以上的京官,四品以上的外放官員在京者,都需入朝。
群臣靜列在下,寂靜無聲,永樂皇帝,高高在上,端坐龍椅,面色肅然。
鄭和恭敬的站在龍椅側,手捧聖旨,也是一言不發。
叮嗡~叮嗡~
殿外清澈悠揚的銅罄音傳來,是欽天監的報時官敲響了銅罄。
辰時。
辰為龍,青龍抬頭,吉時已到。
鄭和捧著聖旨對永樂帝深深一躬,站起身來,打開聖旨,面色莊重,聲音肅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馭極十年,驅除韃虜,振興中原,夙興夜寐,未敢有絲毫懈怠。
今,海晏河清,四方賓服,萬民皆安,朕之幸,萬民之幸。
飲水者,思其源;承恩者,報以德。
朕存於天地,立為人皇,賴承父母生養之恩德也。
朕之父,太祖高皇帝。
朕之母,孝慈高皇后。
為感其生育之恩德,於永樂三年,敕造大報恩寺於聚寶山,歷時七年,今已竣工。
朕當親往,誠心以拜,群臣皆隨朕往。
辰時起身,巳時出宮,午時至大報恩寺,未時祭拜,申時禮畢,酉時設宴,普天同慶。
欽此。」
鄭和宣旨完畢,收起聖旨,捧在手中,恭敬下拜,下列群臣也皆恭敬下拜。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永樂皇帝朱棣緩緩起身,面色雖冷,嘴角卻帶著一絲笑意,不知是冷笑還是嘲笑,也不知是笑別人還是笑自己,抬手虛扶,
「眾卿家平身。」
「謝皇上。」
眾位大臣站起身來,朱棣瞥了眼下方低頭靜立的眾臣,沉生喊道,
「禮部尚書陳知禮。」
前排一位鬍子花白的大臣側身走出,靜等皇命。
「帶著眾位臣子去禮部,你禮部按照一應流程準備,三刻鐘后在洪武門前列陣。」
「臣遵旨。」
禮部尚書陳知禮領了皇命,躬身一禮,緩步退出奉天殿,領著眾位臣子,向禮部走去,奉天殿內,只剩下朱棣和鄭和兩人。
「三保。」
「臣在。」
朱棣聲音冷峻,
「這天下,有多少人,會不恥朕這個皇帝?」
鄭和轉身堅定地回到,
「天下萬民,有房屋可住,有衣衫蔽體,有田地可耕,不用困苦潦倒,賣兒鬻女,皆是皇帝功勞,自會明白皇帝苦心。」
靜坐在龍椅上的朱棣面容蕭瑟,嘴角還掛著莫名的笑意,比之方才,多了一絲苦澀,嗤笑著說到,
「朕百年之後,到了陰曹地府,萬千罪惡都可以償還,但卻無顏再面對母親。」
鄭和躬身下跪,揚起頭,看著朱棣,聲音輕緩又堅定,即是勸解也是安慰,
「臣夕日在皇城中,曾侍奉碽妃三年,先碽妃溫婉善良,有您這樣的後人,九泉之下,必定也是極為歡喜,皇上還請勿要自責。」
「可是,朕卻不認她。」
鄭和默然。
皇帝近日煩心事極多,先是漢王,又是太子,承恩寺中還有前建文帝朱允炆,這幾個人無論哪一個問了問題,都會動搖大明根基。
可皇帝今日的蕭瑟,和這三個人沒有太多的關係,只是因為兩個字。
正統。
當今天下,因「正統」二字受難者,並非只有永樂皇帝朱棣一人。
正統二子,可從嫡庶見分曉。
嫡子繼承家裡的產業,庶子沒有繼承權,一無所有,自己闖蕩,萬事皆憑自己雙手。
而身為皇帝的朱棣,和先太子朱標是大明皇家的嫡子不同,他也是庶子,和繼承權力無關的庶子,非正統的庶子。
他的母親,並非是洪武高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馬氏,只是一個在宮中沒有任何地位的妃子,碽妃。
碽妃,容貌秀麗,性格溫婉,出身已不可查。
有人說她出身元朝,是成吉思汗的後人,是元末的朝廷為了安撫勢力雄厚的朱元璋送來的美人,朱元璋此人雖然收了美人,但手下大刀未停,依然砍的元朝遠遠躲在草原和大漠深處吃沙子。
也民間傳言說,她是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后搶來的女人,那些傳言之人看來對朱棣深惡痛絕,朱元璋和陳友諒驚天動地的洞庭湖水戰,被描繪成了搶奪這個女人的戰爭,果然是衝冠一怒為紅顏。
不過鄭和卻知道,碽妃,只是一個醫家的女子,洪武皇帝朱元璋攻佔金陵前的一次行軍途中,身患重病,全賴此女日夜照料,朱元璋才能恢復健康,一路奮進,打下了金陵城。
此後朱元璋就留了此女在身邊,一來二去,就大家都懂的。
稱帝后,三年之後,她生下了當今的永樂皇帝朱棣,被封為碽妃。
鄭和昔年在皇宮的最後兩年,曾是碽妃宮中的小太監,受她照顧頗多,也是碽妃見鄭和做事平穩細心,才讓鄭和有機會出了皇城,去到燕王府。
這也是為何鄭和出了皇城,到了燕王府後,死心塌地的跟著燕王朱棣,不管是域外征戰還是靖難,都奮不顧身,勇往直前。
是有自己抱負,也是報恩。
在這個冰涼的皇城中,感受到的一點溫暖,也必粉身以報。
可惜,碽妃體弱,並未等到兒子朱棣功成名就飛龍在天,就一病不起,不久后就撒手人寰。
碽妃的兒子,朱元璋的四子,庶子朱棣,在靖難之後,為了向天下萬民證明自己的皇位並非造反得來,而是順理成章的本就應該是自己的,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說,他曾經向世人描繪,父皇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就是第四個,姓朱名棣,正是自己,每天陪著自己讀書寫字,講述治理天下的道理,對自己期望甚高。
比如說,他曾經向臣子講述,父皇朱元璋死不瞑目,因為他臨終前一直想看到第四個兒子,想把皇位傳給第四個兒子而冰非時皇太孫朱允炆,只是朱允炆篡改了傳位詔書。
這樣的比如說很多。
直到最後,朱棣覺得安心了,可以不用撒謊了,稍稍放心時,有錦衣衛小心上報,民間傳言,當今的永樂皇帝朱棣,只是一個庶子。
只是,庶子。
高皇帝朱元璋,高皇后馬氏,有嫡子五人,這其中,並沒有朱棣。
嫡子尚在,傳承與庶子無關。
所有的謊言,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不攻自破。
朱棣怒了。
但是他無可奈何,畢竟,這是個事實,從根本上,就無可辯駁的事實。
壓下殺意,苦思冥想后,聰明的朱棣,狠心的朱棣,為了得到皇位不擇手段的朱棣,撒了一個更大的謊言。
「我的生母,是高皇后!」
此時,碽妃已經停止呼吸多年,她躺在陵墓中,或許還栩栩如生,或許已經化作枯骨灰塵,但勿論如何,已經死去的碽妃不知道。
她的兒子,她身為九五至尊的兒子,不認她了。
她只是一個小小的醫女,若是天下太平,或許會遇到一個平凡的男人,生下一堆孩子,安心過完一生,雖然可能和榮華富貴無關,但至少,會母慈子孝,會幸福。
可惜,金陵皇城的高牆內,一眼望去,滿是冰冷無情。
從朱棣狠下心起,說出那句「我的生母,是高皇后」那一刻起,她這個母親,就被自己無情的兒子,從書中,從世間抹去。
千百年過去,或許世人,都不會知道,有這麼女人,曾經存在於世。
母非母。
三尺帝王座,六親骨肉血。
龍椅上的朱棣,龍椅側的鄭和,君臣二人,皆默然無語。
大約過了一刻鐘,外面陽光越來越亮,奉天殿內也跟著明快起來,朱棣才長嘆一聲,站起身來,理了理龍袍,淡淡的問到,
「昨日你們商議出結果了嗎?今日出行如何安排?」
鄭和輕聲回到,
「姚廣孝大人和屬下陪同皇帝出行,鍾離兄重傷未愈,留在此處護衛皇城安危,紀綱帶著一半錦衣衛,在承恩寺中護衛。」
「那些天竺人和有鳳來儀閣中方孝孺的兒子呢?」
「回皇上,已經安排天衛玄武監視天竺人,方一航的行蹤交給了張鐵和胭脂,應該出不了差錯。」
「漢王府里那個自稱財神的人呢?」
「回皇上,此人縮在漢王府中並未出來,原本是讓鐵凌霜去對付,不過她在和鍾離兄鬧彆扭,但鍾離兄在皇城,他這個層次的人鬧不出什麼花樣,不過臣為了萬無一失,臣已經通知了天衛玄武,讓他的弟弟張小山,在漢王府外監視。」
「嗯,如此安排極好。不過,呵呵」
朱棣想到了什麼好笑的,臉上的冷意漸漸消散,眼中也帶著戲謔,對鄭和笑著說到,
「三保,那你有沒覺得,鍾離九和鐵鉉的小女兒,這種成天吵鬧的樣子,像極了情人?」
「咳咳。」
聽到皇上的調笑,鄭和忍不住的輕咳兩聲,隨即也笑了起來,
「若真是如此,那臣要準備幾壇好酒,為來日慶祝之用。」
朱棣仰天大笑。 ……
「今天不走,我有重要的事情,你就安心再這裡呆著,等晚上回來,咱們再討論怎麼去搶。」
「什麼事情這麼重要?」
「彈琴。」
沒有理會妹妹糾纏,鐡凝眉吃完早飯囑咐小婭今天也要寫半個時辰的大字,背起長琴,就走了出去,只留下怒氣沖沖的鐵凌霜。
「小婭,你說眉毛是不是很小氣?」
正在收拾盤子的小婭偷笑不已,還好不會說話,兩隻手也都托著盤子,低下頭來,就當作沒聽見。
鐵凌霜見她也不理睬自己,滿胸怒氣,可惜都沒有辦法發泄,轉到空檔的東側房間中,拎出一隻烤鴨子,全當飯後甜點。
走到院子里,早飯被冷落在一旁的大黃狗搖頭擺尾哼哼唧唧的叫個不停,鐵凌霜撕下一隻烤鴨腿遞到它大張的嘴巴里。
坐在涼亭中,和大黃狗一起啃著烤鴨子,鐵凌霜無聊的發慌。
恰好對面出來一位齜牙咧嘴的大漢,正是戚辰,一夜過去,他臉上的青腫消減了許多,正咬著包子,看到對面的鐵凌霜,揮了揮手,
「鐵二姑娘,早啊。」
「滾。」
鄰里頗為不和睦。
戚辰也沒有生氣,三兩口把包子塞到嘴利,揚了揚手中的長劍,
「鐵二姑娘,我要去除魔殺妖砍仙人去了,昨日秦兄弟說,你要是真離開了隱衛,過一段時間就不是我們對手啦,哇哈哈!」
也是看到了鐵凌霜揚起的眉頭,戚辰一溜煙跑的見不到了人影。
「區區廢物,不知天高地厚,也敢笑我?哼!世間妖魔鬼怪多著呢,等我內功恢復了,你們這種角色,我一個眼神就能殺你們一群!」
鐵凌霜被氣的鴨子也肯不下去了,隨手扔給腳邊垂涎三尺的大黃狗,回頭看到小婭正在抱著筆墨紙硯到正房中,走過去吩咐到,
「你今天別出去,就在家裡,我出去走走。」
小婭很聽話的點點頭,鐵凌霜轉身走去,轉出了冰糖衚衕,左右看了看,朝金陵驛館的方向走去。
那裡有個該死的天竺和尚。
殺了他,搶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