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迷信
叔得病住院這一階段,張揚開始接觸到民間的神怪迷信,當科學和醫學無法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自然地人們開始不問蒼生問鬼神,隔壁村子就有據十分靈驗的神婆,她們都是孤寡老人,不知道是從哪裏學來的通靈之術,然後某一就已經有神明上身了,具有了常人沒有的眼力和法力,為人指點迷津排憂解難。當然為了供奉上身的神明,需要求助者獻上自己的心意,表示答謝的報酬。
張揚跟著母親去見識過,這位神婆是獨居,兩間土房子,沒有院子,個人著裝收拾的很整齊,頭發也梳理的一絲不苟,很有些派頭。一般這種情況上門都有熟人幫忙引薦,於是簡單介紹下家裏病人情況,在堂屋就坐,請神婆指點。
這位神婆的辦法是通過病人的衣服來觀察,判定是有神明妖魔鬼怪附身,然後施法送走。母親帶來了叔的意見舊上衣中山裝,神婆拿過叔的衣服,點香禱告念念有詞,然後把衣服披在了八仙桌的正麵,仔細觀瞧,並指點著講述,你看這是他在一條路上,遇到了什麽什麽鬼,於是纏到了他身上,所以才得了重病,根據衣服上的紋路,煞有其事地一番,在那種氣氛下,好像真的看到了事情發生的印記,之後就是交給神婆一些錢,讓對方買貢品進行施法,將鬼送走。
至於是否真的靈驗,張揚隻是深深地敬畏,但是在叔身上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病急亂投醫,家裏人還到其他地方尋找新的神婆,求心安求破財免災。
附近村子還有一個神婆是根據三根香判斷魂魄的留存程度,她的堂屋桌上鋪著桌布,三根香被她放在桌子邊沿的位置,翹著懸空在桌沿,然後把病人的生辰八字寫在黃紙上,在桌子前點燃獻祭,香掉下來了兩根,於是神婆這是三魂已經丟了兩個,已經是凶多吉少,隻能死馬當作活馬醫,她可以盡力試試,如果沒什麽用你們也別怪罪。當然是少不了表達些感謝,還要付出對方準備做法使用的祭品錢,這些事情沒有明碼標價,全憑心意,但是求助者多了給不出,少了怕心意不誠,對方不盡心施法,所以要通過中間人問問行情,這時候中間人就會暗示下別人都是怎麽給的,於是有了雙方都能接受的標準。
農村但凡遇到這種情況,在有限的樸素認知中,尋求著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做出各種努力,哪怕事實上於事無補。張揚後來能理解,其實這和古代去廟裏求神保佑是同樣的道理,隻是在祝福,用自己虔誠的心意去感動上蒼,祈求神靈中那高高在上的老爺,能體察到卑微民的磨難,得到萬一的神靈庇佑。
叔去世前那一段時間,張揚經常會遇到很多的灰色的墳鳥,和麻雀大差不多,但是叫聲頻率高,而且是“嘰嘰嘰嘰”的很擾人,鄉下也稱它“嘰嘰墳子”,張揚一直以為是“積極分子”,長大後查資料,才確認學名墳鳥。
這種鳥也許真的可以預測吉凶禍事,之後人生中幾十年,張揚屢屢遇到這種鳥的時候,都有不吉利的境遇。所以他形成了條件反射,每次見到這種鳥都會驅趕或者遠遠躲開,心情也會變差。
據貓頭鷹的笑聲更聽不得,聽到的家裏會有人死去,張揚的遠房堂姐時候就遇到了這種情況,她是學年級的時候,鄉下是學那時候中午安排午睡一時,需要每個學生自己從家帶來草編的墊子在教室裏鋪開了睡覺。她那午睡沒睡著,聽到了教室外麵的大樹上傳來貓頭鷹的笑聲,她描述聲音特別瘮人,結果她爺爺第二去世了。
到農村的神怪附體之,有很多難解之謎,張揚時候三姨就是被狐仙附體,那時候三姨還是風華正茂的漂亮女孩,據母親講述,姥姥家的鄰居有一家人首先中招,被狐仙附體,人也瘋瘋癲癲的,好吃懶做常常有驚人之語,糾纏了幾年之後就瘋癲死了,三姨當時去看,農村人對於婚喪嫁娶具有強烈的圍觀熱情,這是民俗慣性,也是農村文化生活的主要談資。
但是三姨在這次看人咽氣的時候,被狐仙轉移到了她的身上,回家後就出現了異常,家裏人找了神婆驅邪,結果毫無作用,據這個狐仙神通大,並口出狂言,“在他家已經折騰的沒東西吃了,到你家住些日子!”
聽到這現場目擊的母親講述,張揚感覺雞皮疙瘩都要起來,身上一陣陣發寒,母親還驕傲地道三姨犯病最厲害的時候,家裏已經沒辦法,為了換個環境讓三姨住到張揚家裏,三姨看到白胖的外甥,竟然有了好轉。張揚不寒而栗,心的話,“您心真大,拿自己兒子對抗狐仙,得虧我命格不弱!沒轉移到我身上來。也許覺得是奶娃,沒什麽可以折騰!”
如果這些不是真的,但是張揚工作後遇到的老婆同事被父親神魂附體話,這可是太匪夷所思了。這位女子已經是鄉鎮的中層幹部,老父親生病去世,沒來得及囑咐子女一些話,於是死後魂魄附身在了女兒的身上,那一瞬間神情舉止都是老父的做派,還抽起煙來,要知道這女子從不會抽煙的,語調話語都是一樣的,竟然還出了他有存折在哪裏放著,以及存折的取款密碼。。
這種親人間的附體話,在關家窪附近的村子並不是特例,據人是因為人剛死去,魂魄還沒離開,親人之間氣場相合,又因為悲痛哭喪,身體稟氣衰弱,更易被上身,所以才頻頻出現這種情況。張揚對此難以理解,如果道聽途的一些神怪之言是以訛傳訛,那這種情況又怎麽解釋!
農村也有很多的禁忌,例如進了臘月快到年,有些話不能亂,要好話帶來新一年的好運;即使是殺雞上貢,也要在舉起菜刀的時候,嘴裏念叨著“雞,雞,你別怪,你是陽間一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