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中華再起> 第三百零八章 二戰爆發(二)

第三百零八章 二戰爆發(二)

  第三百零八章 二戰爆發(二)


  在空軍的裝備上,波蘭空軍共約有1,900架飛機,但其中前線戰鬥用飛機甚少,1,900架裏有650架是訓練機,另外700架是各式過時淘汰、或在戰爭爆發時又無任何作用之飛機,真正的前線兵力為392架,包括185架戰鬥機、114架偵查戰鬥機(Scout bomber)、36架中型轟炸機和84架偵察機,其中的戰鬥機主力為128架的“PZL P.11”和30架的“PZL P.7”,這兩種飛機在30年代初期固然算是不錯,但與德軍1939年的現代化戰鬥機相比仍有所差距,P.11戰鬥機最高時速僅有每小時365千米,甚至低於德國部份的轟炸機。原本預計服役並取代兩者的“PZL P.50”也因為研製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不斷的退後服役的日期而無法實現。


  在轟炸機方麵,波軍隻有36架“PZL-37麋鹿式”轟炸機(波軍唯一在性能上足以與德軍戰機媲美者)和共110架的“PZL.23 卡拉斯”。德軍第1航空艦隊司令的阿爾貝特·凱塞林航空兵上將高估了波蘭空軍的戰鬥機數量為實際的兩倍多,同時也低估了後者的轟炸機部隊,後來德國壓倒性的空中優勢令此誤判沒有造成什麽影響。波蘭空軍一共將飛機分配為兩個主要單位—戰略航空隊與陸軍航空隊,前者共有146架作戰飛機和60架支援飛機,後者則有246架作戰飛機與42架支援飛機。


  波蘭海軍可以說是波蘭三軍中最現代化的軍種,但規模甚小,僅有4艘英國或法國建造的驅逐艦、5艘法國或荷蘭設計的潛艇和少量的輔助艦艇船。在戰爭還沒有爆發之前,大部分的波蘭水麵單位皆參加了“北京行動”,於8月20日離開波蘭港口、逃出北海至英國;而潛艇部隊則執行了“袋計劃”,潛伏於波羅的海以攻擊德軍海上交通線,但僅獲得少許的成功。


  為了入侵波蘭,在1939年4月,希特勒就命令陸軍總司令部開始草擬入侵計劃—《白色方案》,陸軍總司令部將其交給由弗朗茲·哈爾德為首的德國陸軍參謀本部成員負責,而負責此計劃的則是格特·馮·倫德斯特大將為首的“倫德斯特小組”,但倫德斯特把實際的參謀工作交給了他的部下—埃裏希·馮·曼施坦因中將與君特·布魯門特裏特上校進行。


  《白色方案》策劃者於此時重新嚐試了類似於曾在一戰中失敗的《施裏芬計劃》的作法:於一方采取守勢、集中大部分主力部隊,於一方取得迅速的決定性勝利,盡快結束兩線作戰的不利局勢(集中兵力於波蘭,對西方盟國采取守勢)、以側翼攻擊敵人迫使其進行反正麵作戰,盡可能取得以少剩多的勝利以及憑著機動戰達到“坎尼模式”的包圍殲滅戰,將敵人有生力量消滅,這些皆是德國自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時代起傳承至德軍參謀部的思想。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但軍方不認為其軍事思想有誤,而是認為客觀條件上的不足,於是塞克特繼續將其保留下來。曆經了戰間期近20年的發展,德軍已有了新世代的種武器—飛機與坦克,在技術與任務性質上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兩者皆與一戰時期的產物相比不僅打擊力更強、速度也更快,遂在結合此兩者武器之運用後,德軍的這種從一戰傳承至今的軍事思想發展成了日後的“閃擊戰”作戰模式,即將集中兵力的裝甲部隊來突破敵軍防線,快速深入後方、將敵軍主力包圍後而進行決定性的殲滅會戰。然而在製定關於波蘭戰役的計劃時,雖然在東方中國的裝甲戰車在曆次戰爭中使用的都比較成功,體現出了巨大的威力,在製定計劃時為了讓裝甲部隊擔任主力,古德裏安也再三強調裝甲戰車的作戰威力!但是德軍高層依然認為裝甲部隊作戰能力仍是一個未知數,鑒於降低風險等理由,最高統帥部將裝甲師與其他快速部隊用於支援傳統步兵師、裝甲師也被分散於各集團軍中,而並未形成軍級以上之單位。因此,波蘭戰役製定的計劃上實際上是以裝甲兵為支援、而非主力的戰鬥,更多的軍事行動是以傳統步兵來承擔突破、包圍與殲滅的責任。


  波蘭的地形也非常不錯,簡直就是為了讓德國測試他們新的戰術而來的。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波蘭的地形非常適合機動戰,不僅有廣闊的平原,且幾乎沒有什麽天然屏障,唯一可能阻礙德軍的幾條河流則因為夏季而水位大降,在此時期,波蘭境內的第一大河—維斯瓦河甚至可以在任何一處直接徒涉。反之若下了大雨,波蘭境內原先就很差勁的路況將變成一片沼澤,地麵將會變得非常黏稠。波蘭的地形不僅並未對德軍造成困難,其地理位置更是處於極不利的態勢;波蘭共計約5,600千米的漫長國界,其中於西部和北部與德國相接處即長2,000千米,在1938年慕尼黑會議後更在南麵延長了300千米,這也意味著波蘭受到德國三麵包圍,尤其波軍布署軍隊若越接近其疆界,在戰爭爆發後德軍隻要自任何一方向出發,即可將突出部內的波軍所包圍。


  德軍策劃作戰,製定《白色方案》作戰計劃時充分利用了其優勢,並將軍隊分成三個方向—西、北、南來進攻波蘭,由兩個集團軍群施行,兩大攻擊矛頭將形成兩個巨大的箝形攻勢包圍圈,將波蘭的主力部隊在維斯瓦河以西就被圍殲。此作戰預計將於宣戰前即開始進行敵對行動,並實際指揮由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齊區大將負責,而集團軍群的配置則如下:

  南方集團軍群:由倫德斯特大將指揮,擔任主攻,自德國西裏西亞、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邊境發起攻擊,下轄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步兵上將的第8集團軍(這個集團軍將向東進攻羅茲,為主攻之左翼)、威廉·利斯特大將的第14集團軍(這個將往克拉科夫推進,並轉向波蘭的喀爾巴阡山脈側麵,掩護第10集團軍之側翼)以及中路由瓦爾特·馮·賴歇瑙炮兵上將指揮的第10集團軍(擔當主力,將向東北方向挺進波蘭的心髒地帶)。南方集團軍群共有26個師,約88萬人,其中快速部隊為10個師,攻擊重點集中於第10集團軍上,該集團軍群還得到了空軍的凱塞林航空兵上將的第1航空艦隊的支援。德國的傀儡國—斯洛伐克也將派3個步兵師和1個機動兵團組成的“貝爾諾拉克集團軍”自該國北部實施輔助攻擊。


  北方集團軍群:由費多爾·馮·波克大將指揮,擔任助攻,自德國東普魯士、上西裏西亞發動攻擊,下轄格奧爾格·馮·屈希勒炮兵上將的第3集團軍(由東普魯士直接向南前進)與君特·馮·克魯格炮兵上將的第4集團軍(向東南進攻波蘭走廊,消滅但澤一帶突出部的波軍)。北方集團軍群共有16個師,約63萬人,其中5個師為快速部隊,北方集團軍群還得到了由亞曆山大·羅爾航空兵上將指揮的第4航空艦隊的支援。


  C集團軍群:由威廉·馮·裏布大將指揮,負責於西線防守英法兩國可能的攻擊,共有22個師,大部分為後備役組成,按照哈爾德的說法,這些部隊大概隻能處理“收取關稅”這一類的任務。德軍另外還預留14個師作為預備隊。


  在戰爭開始前,德軍還計劃滲透軍事情報局的特種部隊—勃蘭登堡部隊進入波蘭,這就是德國宣傳的第五縱隊,這支部隊是德國和中國合作期間,參考中國的特種部隊設置的,不過和中國在陸軍部的直接統轄不同,德國的這支特種部隊是在德國的情報機構的領導之下。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德國軍官們把軍人職業看的無比神秘、無比崇高,不僅一致把特種戰爭看作是對軍人職業的褻瀆,而且對他們個人的榮譽,乃至國家的榮譽是一種侮辱,偷偷穿上敵人的軍裝是對自己軍服的一種褻瀆。這一態度造成的後果是,這支部隊組建後德國國防部根本就不同意接受他們,無奈之下才有情報部門接管,不過這樣的結果也算是物盡其用了!這支部隊滲透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護工廠、礦區不受到波蘭人破壞。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還親自策劃了一道“海岸行動”(Wasserkante),將於開戰後轟炸華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