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遼東危機公關(一)
劉興祚臣服於大明,敢為大明皇帝驅使,這則消息準確的說,隻有兩個人知道。一是一手策劃此事的朱由校,二便是親自參與其中、甘為驅使的袁可立。
內廠的實際控製者,正遠赴西北之地的魏進忠隻是大致猜到一些,卻不清楚過程。立於屋簷之下的魏進忠手下二虎三虎隻知道老實做事,到是同樣參與其中的田爾耕看出了端倪。
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田爾耕正用他細致的心思,妄圖“破解”監視劉興祚背後的事件,事情本身則是從天而降,砸在了頭頂。
“朕的意思,你明白嗎?”
慈慶宮內,皇帝朱由校的質問如同一道驚雷,閃爍進了田爾耕的心中,一些想法隨之破滅。
先前,尚未入宮時,田爾耕還在思索,皇帝急詔他入宮所謂何事。到了近前,真正聽了皇帝之言,再偷看了皇帝的目光,田爾耕知道這件事,自己不想做也必須做,他沒有拒絕的理由。
田爾耕即刻向朱由校行禮,目光於燈火的照耀下,於旁人看來,滿是堅定。
或者,這也是他田爾耕一直苦苦尋覓的機會!
“田家世代忠良,田爾耕亦願意為皇上驅使!
且隻要我田爾耕在,那就保證按照皇上的要求,輔助劉使者應對好後金人,並準確及時的把訊息送入京城。”
“田家朕自然是信的,你田爾耕,朕同樣第信任的,否則也不會將如此重要之事推送於你。
此去建州,朕雖未親至,但朕的目光會隨時注視在那裏,而你田爾耕則是朕聚焦之眼睛。
此外,此番派你去,也是朕深思熟慮的結果。
事關重大,切記,勿向外人道也!
包括魏大伴,隻限你與朕單線聯係。”
即使田爾耕再三保證,朱由校還是有些不放心的提點道。
而田爾耕聞此言,精神再次緊繃起來。
一定要想辦法贏得皇帝的信任,他田爾耕才會有出頭之日。如何做?
皇帝已經算是明示了,要他脫離魏進忠的控製,隻忠於皇帝。往深處去看,這是皇帝在防備魏進忠,也是讓他田爾耕重新選擇的機會?
所以,到現在,擺在他麵前的隻有兩條路。
如果順著皇帝的意思做了,那他田爾耕將從暗地裏與魏進忠決裂,內廠亦會因此一分為二,相互製約,亦將是皇帝願意看到的。如果不這麽做,皇帝既然讓自己知曉了這麽多的內情,他很懷疑,自身於今夜會不會活著出宮……
田爾耕是個聰明人,很容易做出最符合自身實際利益的選擇。否則,也不會在內廠建設之處,便看中其中的巨大潛力,以至於不顧他人目光,貼向了內廠廠督魏進忠。
朱由校很明白這一點。
而將內廠分割,以防止某一人的權利過大,造成蒙蔽上位者的事情發生,扶持另一人是最為有效的努力。
況且,無論是夢中世界的記載,已或是現實中正在發生的種種征召,無一不凸顯著他手下的魏進忠,於個人深處,一直有一顆不算安分的心。
防微杜漸,這顆不安分的心,最終或將在某日將他朱由校和大明帶入深淵。
“朕不要做木匠皇帝!”
想到這裏,朱由校忍不住再抬頭看向了桌前的田爾耕。
感受到了皇帝傳來的壓力,田爾耕徹底死心,叩首道:“皇上之意誌,即是微臣之意誌。
自今日起,臣田爾耕隻忠於皇上,隻聽從皇上命令!
如違此誓,臣願請皇上誅九族!”
看到這一幕,朱由校徹底的放心下來,他竟也親自起身,將田爾耕扶起。
略顯年輕的麵孔,配上那雙逐漸深沉的眼,讓人如同置身於星空璀璨之下。
“朕信田愛卿!”
……
遠離了紫禁城,田爾耕才感覺自己仿佛離開了一隻巨獸的獠牙之下。
從今日起,他田爾耕算是徹底的投向皇帝的懷抱之內,一心一意為皇帝辦事了。
看皇帝對身邊人的態度,田爾耕很明白,他隻有展示自身的價值才能受到重用。且在皇帝身邊最不欠缺的就是人才,若是他田爾耕不行,還有王爾耕、李爾耕甘願踩著他的身體,為皇帝所用。
如今,完成好皇帝布置的建州事宜,正是他田爾耕價值體現的一次重要機會。
“也不知道這一別,何時才能回來?”
次日,和後金其他使臣一同站在北京城外的劉興祚,同樣發出了這樣一聲感歎。
不單單是北京,還有遼東的故鄉,他劉興祚何時才能光明正大的以明臣的身份回來?
沒有人能給予答案,能給答案的,或是唯有他自身。
“出發!”劉興祚甩了甩腦袋上的鞭子,心中滿是憎惡,臉上卻是毫無表情。
十一月十七日,劉興祚返回建州,並與內廠衛副廠督田爾耕展開了一次秘密會談。
這項被大明皇帝朱由校命名為“複土”之計劃,正式開始走上了他應有的道路。
且,在此商討後,劉興祚擁有了更為明確的任務,亦讓他清晰自身的定位。
一、繼續增強在後金人中的話語權,征得努爾哈赤更多的信任。且可根據內廠衛提供的訊息,適當地投放大明內部的情報。
二、擴大手中的權利,盡量籠絡一些和他一樣逃亡建州,且對女真人內部存在根本性的代溝者。
三、實時,快速的向北京匯報建州重要情報,尤其事關遼東決戰者,被放在了第一位。
無心插柳柳成蔭。
有了劉興祚的北京之行,朱由校的承諾……逐漸地,才有了今日慢慢開明的局勢。
亦因此,建州女真關於進攻遼東的更多細節被披露給了紫禁城,剛開始略顯得有些底氣不足的朱由校,在知曉後金人的絕密計劃後,一處又一處的預設置方案,正在腦中不斷推演。
與此,“代天巡視”的楊漣把遼東的實情,亦不斷的送到了朱由校的案幾之上。
一個清晰、且又複雜的遼東現狀,漸漸為朱由校所認識。
“大明敗的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