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不能免俗 談巔峰之作
我原本以為,寫到關於我兄弟的“巔峰之作”,我有很多話要說。
他的名聲起於隋朝,卻的確是在唐這個時代被封了大神,再也無人能超越。
可是當我要開始寫這一篇的時候,我卻反而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因為現代這個時點,對他的“巔峰之作”的解讀實在是太多了,看到各式各樣磚家們的分析,也看到各式各樣的草根一筆一劃地臨習,還有我這小撲街小透明說話的餘地嗎?
我思來想去,也隻能說一說我知道的當時的情況了,你們也就隨便一聽罷了。
我兄弟的特色被現在認為是“險絕”,很多人動不動就會拿他的“險”說事兒,覺得失了“險”就不是歐書了,覺得寫成館閣體的明清人和寫成四平八穩的田楷都是歐體字最大的敵人。其實我覺得這樣說也大可不必。
你要了解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兄弟的職業是什麽。那個時候沒有打印機,能像他這樣寫出大小風格一致、形態標致好看的字體,並且排列幾十行都不崩的人,都要經過多年的針對性訓練。這是一個在當時把實用性放在第一位的“技藝”,而並非像南帖那樣,在紙上揮毫時更多是個人藝術審美的追求。所以你們不能否認歐體的第一要素還是要“平正”、“端莊”,配得上國家級別的廟堂之氣。
我兄弟沒有發明任何一種書體,他隻是踩在了隸書向楷書轉變的節點上,去學習了當時存在的各種書體之後,做出了一些實用性的融合,寫出更加符合那個時代人審美的字,並對楷書的字體結構做出了一些規範。
就是說,隋朝以往人們都知道有“楷書”這種書體的,但是南北方寫法都是大相徑庭,字雖然多為方形,筆劃比隸書細,寫法簡潔,但是從樣貌上來看,筆劃的寫法以及字的結構都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寫成“楷書”。甚至有些字你都不知道它應該寫成上下結構還是左右結構,全憑你自己的審美與發揮。
但是到了唐朝,在這個偉大的時代的推動之下,楷書的結構與寫法都被統一明確,也就是形成了所謂的“法度”。今後,再也沒有人會疑惑這個字應該“怎麽寫”,而關注點放在了在這統一的寫法之下,我如何“寫出風格”。
我兄弟的偉大之處在於,這個最初的“法度”,幾乎是依著他對寫字的審美觀念建立的。但如果繼續深究,他的審美卻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那個時代大部分人的。
哎?我剛才都說什麽奇怪的話……
還是來說我兄弟的“作品”,嗯嗯,說“作品”。
基本上李世民這小子管了天下之後,因為他熱愛刻碑,然後到處刻碑,甚至後來還開創了行書刻碑的先河,所以其實撰文刻碑的人無數,我兄弟則被升到殿堂級,很重要的場合很高的級別才會讓他撰文刻碑,其他時間他都在弘文館裏當他不大想當的書法老師,和隋朝動輒996比,他的老年生活算是相當清閑了。
也許正是在這種相對清閑的狀態,加上國家政治環境相對平靜,最最重要的是,李世民這個小迷弟讓他有機會又大量臨習了二王的作品,等於又經曆了一次書法技藝的重構與總結吧,所以的確在這個貞觀年間,他的書法才真正地展開了大神的翅膀,一飛衝天。
一般來說,大家對他的巔峰之作的觀點都集中在《九成宮醴泉銘》與《化度寺碑》之上。這兩個作品創作的時間非常接近,前後一年。
這就是他最成熟的書體,也是他成就最高的書體。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因為《九成宮》這個文是皇帝撰文寫的,所以他寫的特別認真,以至於有些地方都有些拘謹,而《化度寺碑》與之前的《皇甫誕碑》卻是他在比較輕鬆的狀態下寫的,可能有更高的藝術水平。
我覺得這種說法挺逗的。因為我兄弟一輩子都在給各種皇帝撰文寫碑,他在寫《九成宮》的時候也不知道這會因為各種機緣巧合變成“天下第一楷書”,所以心態可能並沒有和撰寫其他碑有什麽不同。
起碼在我看來,他一輩子對待工作的態度都是一樣的。
不過《九成宮》這個碑,當年是立在了李世民的行宮裏麵的,我們又不能結伴去細看賞玩,所以我是沒有見到過的。在我心中,還是《化度寺碑》算是No.1吧。
可是流傳至今,《化度寺碑》原碑已經不知所蹤,流傳的版本也極亂,《九成宮》反倒是比較好地保存了下來,成為了書法初學者的一個練級打怪的副本。所以曆史還真是蠻有意思的。
我看現在人說他的字,都覺得在《皇甫誕君碑》中似乎“險絕”的特色做得最明顯。但是“最明顯”不代表最好。這塊碑似乎是他的書風的探索之途中的一次“實驗之作”。就像我之前說過的,在隋朝,楷書的“法度”並未建立明確,所以最重要的字的“結構”還沒有確定。他隻是在用自己理解的字結構、章法去創作罷了。
所以在他的成熟的字體當中,你們才能很明顯地感覺到,他的這種“險”在內化,所謂內化,其實就是指他對於各種字形結構的安排更加得心應手了,知道該如何安排才看著“美”,已經形成了他自己那一套的“方法論”,字的筆劃也不會過於尖利露骨,而是變得稍微有些豐腴,內含其筋骨,還吸收了一些南方秀美靈動的氣息。我深深地同意,唐朝楷書之秀美,到我兄弟這裏就基本完結了。他代表著他這種書風的最高藝術水準。
能夠在法度森嚴的楷書之中,在保持楷書平正、中宮收緊、四麵張開、左虛右實的基本特色的前提之下,還能做這種字體章法、結構的“險”的探索,就像現在說的“在死亡的邊緣反複試探”一樣,他寫的字的結構,就是在“崩塌的邊緣反複作死”。卻最終沒死,還很好地活了下來。
所以我也特別理解有人會說他這樣的書體是和他一生的“險”、“死裏逃生”的經曆是分不開的。一個的人生經曆、三觀的確會對一個人的書法有著極大的影響。
這種風格隻屬於他自己,飽含著他的人生經曆與處世哲學。
他是一個內心豐富又有趣的人。即使幾十年都在日複一日的寫碑的工作之中,也從未把這個工作當成平常的事情,而總是試著在每一個字裏行間找尋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有時候我看到書法班的孩子們寫字,拿他的原貼,我反而覺得真白瞎了。他在每一個字上做的那小心思、小手腳,又有幾個臨帖的人能懂呢?
不過我兄弟的字高明就高明在,他分了好幾個level的。
初學者你不知道他的“險”的小心思,不影響你照著他的字寫得端莊平正;而進階者能從他的字的結構、筆勢之中學到很多實用技巧;高級的人嘛,則是從他每一個字的小布局裏都能找到他如此安排的小心思,臨帖就像個尋寶小遊戲一樣,探尋不盡,回味無窮。
和他生活在一起的那個時代,我很少與他探討他寫的字,並沒有覺得他在做一件多麽偉大的事情,隻覺得大家不過都是公務員罷了。
可是當我在你們這個時代,看到了對他寫的字各式各樣的解讀,看到了哪怕書法已經不再是一個生活必備技能,男女老少還都會埋頭去臨他的帖的時候,我才忽然體會到他的某種不平凡,還有我們那個時代的某種不平凡。
那是一種隱隱存在於胸中,似乎能透過廣袤的星空與久遠的曆史交流的感動,雖然我這個小撲街根本無法用文字描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