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壽輝
徐壽輝(1320年—1360年),男,漢族,元末紅巾軍起義頭領,蘄州羅田縣(今湖北黃岡市羅田縣)人,紅巾軍天完政權領袖。
賣布出身。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與鄒普勝等在蘄州(今湖北蘄春)利用白蓮教聚眾起義,也以紅巾軍為號。十月,攻占蘄水(今浠水),他被擁立為帝,國號天完(一說大宋)。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貧”等口號發動群眾先後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湖南等大片地區,眾至百萬。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軍打敗,蘄水失陷,退入黃海梅山中。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部將陳友諒殺死於采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後明玉珍追尊為應天啟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1]
本名
徐壽輝
別稱
徐真一,徐真逸
所處時代
元末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蘄州羅田縣
快速
導航
曆史評價
後世遺跡
人物生平
徐壽輝是羅田多雲鄉上五堡(今天堂九資河)人,原是販賣土布的小商販,他身格魁偉,相貌非凡,為人正直,見義勇為,在群眾中享有很高威信。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北方白蓮教會的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在大別山北麵發動幾萬黃河民工起義,直打到大別山腳下的光山縣。對元朝統治早就不滿的徐壽輝,見時機已到,便與麻城鐵匠鄒普勝、江西宜春縣和尚彭瑩玉等人到一起,在鄂東一帶宣傳“天下大亂,彌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並於同年八月,在大別山主峰所在地的多雲山莊即天堂寨中發動起義,徐壽輝被擁戴為首領。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為紅巾軍或紅軍,同時他們都信奉彌勒佛,燒香集眾,亦又稱“香軍”。[2]
徐率領的紅巾軍,一舉攻取了羅田縣城。九月,打敗了元朝的威順王寬撤不花,攻占了蘄州(今蘄春)和黃州,並在水陸要衝之地蘄水(今浠水)建都,國號“天完”(“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大元”,一說建國號為“大宋”[3]),定年號為“治平”,設置統軍元帥府、中書省、樞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等軍政機構,任命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領軍元帥,陳友諒為元帥簿書椽。鑄有銅印,發行錢幣。徐亦在蘄水縣城附近的清泉師太殿上稱皇帝即位。[2]
徐創建政權後,提出了“摧富益貧”的口號,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紅巾軍很快發展到幾十萬人,徐以現今黃岡市為中心根據地,派出兩路大軍向江西、湖南挺進。元至正十二年(1352)遣丁普朗、徐明達攻陷漢陽及興國府(治今湖北省陽新縣),鄒普勝攻陷武昌,曾法興攻陷安陸、沔陽,徐壽輝攻陷江州(今江西九江),歐祥陷袁州,陶九攻陷瑞州,許甲攻陷衡州,項普略攻陷饒州、徽州、信州。
紅巾軍紀律嚴明,不淫不殺,每攻克一地,隻把歸附的人登名於戶籍,餘無所擾,因而深得人心,隊伍迅速擴展到百萬人,縱橫馳騁於長江南北,控製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廣大地區。當時有首民謠說:“滿城都是火,官府到處躲;城裏無一人,紅軍府上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