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元末小鹽王> 第52章 兵行險招

第52章 兵行險招

  常州城被攻下的消息傳到集慶城後,本來就想保存實力的福壽二話不說,下令阿魯灰不可冒進,退守丹陽縣等待,義軍也沒有急於進攻,雙方在常州路陷入了對峙狀態。


  張士誠之所以沒有在第一時間發兵攻打蘇州路或者集慶,一是因為義軍連番血戰,疲憊不堪,急需修整,二是江浙形勢尚未明朗,負責押運糧草的黃自發,張士信兩人也還要過一陣子才能抵達。


  與其調集全部軍力與阿魯灰決戰,不如趁著這個機會在光複地區傳播教義,布施百姓,收攏人心。


  聽聞常州城內的所有蒙古官吏都被殺頭處死,本來就作惡多端的福壽更是頭皮發麻,為了守住集慶,他調集了附近州府的大部分軍隊,進入丹陽縣協同阿魯灰防守。


  半個月後,元軍人數與日俱增,蘇州,鬆江,廣德,湖州一帶的壯丁陸續趕到,總兵力近五萬。


  常州城內,打了勝戰的張士誠在與兩萬五千將士簡單慶祝之後,重新恢複到步步謹慎的狀態。


  拿下常州固然令人欣喜,可作為江浙義軍之首,他非常清楚,現在的自己殺貪官,號平等,喊出了“驅逐韃虜”的宣言,就意味著已經和偽朝徹底決裂。若是有一戰慘敗,元廷必然將其格殺。


  可阿魯灰有五萬大軍,有一半都是蒙古人組成,他本人又他娘的是蒙古貴族,屬於掌控朝政的哈麻派係,極受偽朝信任。


  除了硬碰硬,似乎根本找不到其他機會。


  張士誠先前請教了劉伯溫和李伯升兩人,可三人相對而坐,冥思苦想了半宿,大眼瞪小眼卻還是毫無頭緒。


  “這該如何是好……”張士誠在臨時府邸內來回踱步。


  眼看與之對峙的絞盡腦汁卻還是難以想出辦法。


  幾天的時間內,張士誠命人從學宮找來書籍,頂著一雙黑眼圈,幾乎前朝的每一個以少勝多的戰例都翻了個底朝天。


  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嶽武穆大敗拐子馬,曹阿瞞官渡破袁軍。


  水攻,火燒,強攻,斷糧,無論是哪種戰例,似乎都不適用於現在這種情況。


  正當張士誠一籌莫展之時,一個光頭鋥亮的大漢回到了義軍臨時駐地常州,風塵仆仆地趕到了中軍。


  “報!末將馬三刀求見!”


  斥候營都尉馬三刀火急火燎地從營帳外跑進,對著張士誠跪拜行禮。


  “馬都尉請進。”張士誠收回自己的思緒,扶起了馬三刀。


  “稟報大人,據營內線報,那康茂才近日似乎與阿魯灰頗有矛盾。”


  “哦?”張士誠眼神一亮,豎起耳朵認真聆聽。


  “當時俺們不敢考得太近,也知道地沒那麽清楚,但康茂才的意思好像是想請阿魯灰派一部分人助他來攻打江陰和通州,但阿魯灰死活不肯,還出言不遜,最後康茂才的信使被罵了個狗血淋頭。”


  “有點意思啊。”張士誠摸著下巴,將目光看向地圖。


  的確,江陰不僅是元軍水師的重要節點,更是長江的拐點。


  在此地,長江經過江中島之後驟然變寬。所以當潘元明帶著義軍水師收複此地後,康茂才的長江水師如噎在喉,隻能龜縮在鎮江和揚州。


  看著位於長江下遊的江陰州,張士誠的眼光越發深邃。


  “長江,康茂才,阿魯灰,還有一個元軍統帥福壽!”


  如今五萬大軍壓境,北邊兒還有一個康茂才,看似是絕殺之局,但……


  “砰!”


  他猛地一拍桌子,一個極其經典的戰例在他的腦海中閃過。


  “留在常州死守絕對不是辦法!將常州城內所有的糧食和銀兩全部散開給百姓。”


  “大人,糧食都分完了,那咱們咋辦?”馬三刀不解。


  “咱們啊,北上!”


  “大……大人,那這常州城俺們不要了嗎?”


  “放心,咱們遲早還會回來的。”張士誠整了整衣襟道,“傳令下去,願意跟著江浙義軍走的都可以來”


  雖說各路將領不解,但都還是絕對聽從張士誠的命令,率軍離開常州,準備北上。


  至正十一年十二月中旬,光複常州城的江浙義軍暫時撤出了這座城市。


  江浙義軍駐紮常州十八天,共處死了三十七個地主貪官,發放了一萬九千石糧食。


  當日,萬人空巷,全城百姓夾道送別。


  一位年近花甲的老翁右手顫顫巍巍地拄著拐杖,左手端著一盆用竹籃乘著的蘿卜幹,走近了張士誠。


  隨即,那老翁在離張士誠兩丈遠的地方止步,看著正在行軍的隊伍,顯然是怕唐突了他們。


  “三軍止息!”張士誠朝著全軍高呼,兩萬五千義軍將士瞬間立正,全場隻有高懸於上的日月同輝旗在獵獵作響。。


  張士誠朝著那位老翁揮了揮手,走到他跟前。


  須發皆白的老翁全然是一副意想不到的表情,雙膝微屈就要為張士誠磕頭,“大人對常州百姓天恩,草民永世不忘!家中也沒剩下什麽餘糧,也隻好拿一點土產……”


  張士誠連忙將老人扶起,親自將竹籃接過。


  “老人家不必如此,俺們義軍打元韃,滅偽朝,無非就是為了懲辦貪官汙吏,還百姓一個朗朗乾坤!”


  “還是張大人好啊……”


  這一句換百姓一個朗朗乾坤,讓數萬受了一輩子壓迫的老百姓黯然涕下。


  數百年的亂世,不知有多久已經沒有人為百姓說過話,曾經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警世名言,在這個時代也幾乎被遺忘的一幹二淨。


  有了老翁的先例,無數百姓都爭先恐後地將自己家中的一些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東西遞給了義軍將士。


  當最後一隊江浙義軍走出常州城門,不知是誰起的頭,數萬常州百姓一齊跪下,朝義軍長拜。


  夕陽的餘暉灑落在義軍的背影下,勾勒出理想,還有希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