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紅巾起義
故作鎮定的張士誠一出宅院,立刻飛奔到萬壽宮中。
“呼!”張士誠長出一口氣,彎著腰在萬壽宮門前歇息。
“大哥……道長,怎麽如此狂奔?遇上急事了?”剛剛在禾坪上耍完雙斧的常遇春正巧碰上張士誠。
“火速設置暗哨,布置在東南十裏處的那間大宅院周邊,一旦有異動立即報告於我。”張士誠馬不停蹄地對常遇春吩咐。
雖然嘴上說著信任劉伯溫,但張士誠永遠不可能將自己的身家性命壓在一個不確定因素上。
元末就像一盤危如累卵的殘局,隻要下錯一步,就足矣墜入深淵。
“是!”常遇春點點頭,“俺這就去辦。”
“慢點。”張士誠叫住常遇春,“這幾天忙著審核入會的百姓,都還未曾過問教眾訓練的如何?”
“教長放心,雖說還尚未組織嚴密,但編製算是搞起來了,萬事俱備,隻等您定下總方針即可。”
常遇春雖說是個武人,但心思算是活絡,也能應付一些局麵。
“好。”張士誠對常遇春的處理較為滿意,拍了拍他的肩膀之後走進了萬壽宮。
“無量天尊!”張士誠麵對太上老君相念了一句法號,將張士信喚了出來
“一個時辰後,叫入教的教眾前來萬壽宮禾坪上集中一下,我有話要通知。”
“得嘞!”張士信滿心期待地問道,“那位高人怎麽說,同意加入我們了沒?”
“唉,看不透啊。”張士誠隨便找了張床躺下,嘟囔著說道,“真是看不透啊……”
……
至正十一年四月末,中原黃陵崗。
時任工部尚書的賈魯強征十五萬民夫,調集蒙古軍隊兩萬充當監督隊,試圖治理黃河。十五萬民夫從家中被強行征召,開掘河道,本來就苦不堪言的百姓身上又加上了一道沉重的枷鎖。
雖然銀兩勉強由賈魯和脫脫兩人籌集了個大概,但經由手下的層層貪汙,最後發放到河工手中的十不存一。
而且由於工期緊張,許多地區的糧食都還來不及調配,再加上蒙古官吏又乘監工的機會,大肆貪汙民夫的“食錢”,無數民夫因此餓死。
對此,被稱為能臣賢才的賈魯即使發現,也是束手無策。畢竟這絕非個例,而是整個元朝蒙古人早已養成的習慣。
社會共識一旦養成,沒有滔天的權勢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無數百姓在幹涸的河床上水深火熱的掙紮求生,惶惶度日。而千千萬萬的蒙古官吏依舊恬不知恥的壓榨漢民。
一切都好像一個火藥桶,變得極其敏感。隻需要一根引線就可以點燃。
……
“劉大哥,你說俺們這苦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啊。”一個光著膀子的壯漢用鋤頭撐著幹裂的河床,病懨懨地說道,“這一不發工錢,二沒有糧食,已經有好幾個兄弟挺不住了……”
“是啊,再這樣幹下去,兄弟們都得折在這兒鬼地方。”
一個麵龐稍稍白淨的小夥子擦去眼角的淚水,“俺家還有俺娘等著俺盡孝,俺還不想死啊……平日裏就屬您和韓大哥最有本事了,您行行好,給俺想個辦法唄!”
“你他娘的敢偷懶?活膩歪了是吧?!”一條結實的皮鞭往劉福通的臉上抽去,頓時留下一道血痕。
劉福通倔強地昂著頭,攥緊了拳頭,滿是怒火地眼光死死地盯著那個蒙古衙役。
最偉大的沉默,應當是預備反抗。
“你個漢奴再鬧騰?!”那個蒙古衙役再次抬起鞭子。
“算了算了,放這個小畜生一馬。”一個蒙古千戶將衙役的手握住,“賈魯大人有吩咐,一切以治理河道為主,切不可為了一些小事兒拖延進度。”
“是!”那衙役往劉福通的臉上吐了一口痰,收起鞭子轉身離去。
“劉大哥!”附近幾乎所有人都圍了上來,忿忿不平地望著逐漸遠去的衙役。
劉福通默默地將自己臉上的痰抹去,將鏟子用力地插到了地上。
“砰!”鏟子與地下的什麽東西相撞,發出不大不小地響聲。
“你們大夥兒有沒有聽見啥聲兒?”很多人都發現了異常,便順著鏟子的方向挖掘了一會兒。
土層被扒去,一尊獨眼石人相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中。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韓山童躲在人群中,悄悄念道。
“這……是石頭人?”
“大家夥兒快看,這石頭人兒,隻有一隻眼睛……”
所有人都沉默不語,彷佛暴風雨前的片刻寧靜。
“該反了……”
當天夜裏,劉福通韓山童二人聚眾三千於潁州潁上,殺黑牛白馬,誓告天地,發動起義。
因為叛徒告密,義軍遭到元廷的圍剿,韓山童被殺,劉福通冒死突出重圍,重整兵馬,一舉攻克潁州。
其正式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口號,以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尊,聚眾十餘萬,一時間聲勢浩大,各路元軍難以抵擋。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劉福通起義四天後,湖廣大別山天堂寨。
“真一大哥,前些天俺們進城賣山貨時又他娘的被元狗敲詐了一大筆銀子,這世道想安生過日子看來是行不通了。”
一個麵容陰沉的中年男子慫恿道,“那劉福通韓山童都已經扯旗子造反了,咱們要不也跟著一起反他娘的。”
“是啊!”一個光頭和尚打扮的壯漢虎虎生風地走了進來,“大哥,咱們的教眾都已經集結完畢,就等你一聲令下了。”
“俺這禪杖也練了好幾年了,保準一杖一條元狗。”
“砰!”高坐於天堂寨首位的絡腮胡大漢徐壽輝猛然站起,將紅袍紅巾掛起,扯開大嗓門吼道,“彌勒降世,普渡眾生。明王輪回,掃除元妖!”
“明王萬歲!明王萬歲!”數千名拿著刀槍的彌勒教眾從大別山上衝了下來,直撲羅田縣城。不出半日,羅田縣落入其手。
一時間,大江南北皆起反元浪潮,戰火燒遍全國。
因此次義軍大多頭裹紅巾於元廷作戰,故稱之為,紅巾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