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東方魔術
其他人仔細端詳,可不就是克拉拉嗎?
克拉拉臉上露出感動的神色,對著楊錦說道:“楊,太感謝你了,這是我此生收到過最好的禮物,沒有之一。就是我很遺憾,這是什麽神奇的東方魔術,為什麽可以用紙片製成和我一樣的人來。”
東方魔術,有意思的稱呼。
可楊錦不得不告訴克拉拉:“克拉拉,這不叫東方魔術,這在中國叫皮影戲,是我們中國非常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克拉拉好奇的問道:“皮影戲?那你會在文化交流會上表演這所謂的皮影戲嗎?”
楊錦點頭:“自然,我是帶著任務來的,會表演一出我們中國非常出名又傳統的皮影戲,到時候你們會在舞台下看到的。”
克拉拉驚喜道:“那我一定幫你捧場。”
其他人也羨慕的看著克拉拉,可他們和楊錦不熟悉,也不可能開口找楊錦要一個,這是世界人民的共識。
楊錦也看出了他們也想要皮影這一物件,可自己確實和他們不熟悉,不可能給他們一人做一個。
那麽和克拉拉就熟悉嗎?
不,也不是,可能很大原因是克拉拉長得非常好看吧!
許多西方女孩楊錦會覺得一般般,可克拉拉這個女生真的長到了楊錦的審美裏麵,故此才有做克拉拉皮影的想法。
但是,既然自己是來宣傳我國傳統文化的,雖說不會給他們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皮影,可也會拿其他皮影作為禮物送給他們。
楊錦便開口道:“明天交流會正式開始的時候,我們傳媒大學的皮影社會在世博園的門口,免費贈送給大家一些關於我國曆史上以及神話傳說裏麵的皮影人物,如果你們喜歡的話,到時候可以去我們展台的地方領取一個。”
克拉拉的一個男同學好奇的問道:“神話傳說,會有孫悟空嗎?”
楊錦點頭:“會的有的,如果你喜歡,可以去領。”
克拉拉另一個男同學,中文就比較蹩腳了,問道:“那會有哪托嗎?我最喜歡中國神話中,有三頭六臂的哪托了。”
楊錦苦笑著解釋道:“那不是叫哪托,那叫哪吒,是天宮的托塔天王三太子。而我們傳媒大學的皮影社,明天會表演的節目就是那托,不是哪吒的節目,叫做《哪吒鬧海》!”
差點被這個德國人帶歪了,人家叫哪吒,哪裏叫什麽哪托。
不過這也不能夠怪他,畢竟漢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學的一種語言,還是沒有之一的那種。
中文考試不知道難倒了多少的外國人,不少外國人在社交平台上都感慨,中文實在是太難了。
確實,國人都沒有學明白,何況是外國人。
分別了克拉拉等人,皮影社和京劇社兩個社團直接被校領導帶去了世博園要表演的舞台。
場館能夠容納上萬人,而來的一百一十二所大學,肯定是沒有上萬人的,隻有兩千人左右。
京劇社的率先上台排練,他們的排練即便同是傳媒大學的皮影社,也是不能夠看得,畢竟要保持神秘感。
他們表演的曲目楊錦自然之道,空城計。
《空城計》又名《撫琴退兵》,京劇傳統劇目,取材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該劇目在劇情上通常前接《失街亭》,後接《斬馬謖》,合成《失空斬》。
該劇目講述了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示失了街亭之後,司馬懿帶領大兵來攻打諸葛亮駐紮的西城。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兵將,隻得以空城為計,大開城門故弄玄虛。司馬懿到了一看,唯恐內有埋伏,因而撤兵離去的故事。
楊錦以前倒是看過這個節目,不過不是傳媒大學的學生表演的,是一位叫王珮瑜的老師表演的。
她雖然是一個女人,去扮演了諸葛亮的角色,也就是老生,非常的有氣魄。
王珮瑜老師也是當代發揚京劇,把京劇帶到很多地方演出的這名一個奇女子。
傳媒大學的學生表演自然是不及王珮瑜老師的,因為王珮瑜老師已經可以當之老師了,隱隱有大家風範了。
傳媒大學京劇社的還是一群晚輩,可他們也在努力的想要將京劇帶到全國各地,帶到世界去,他們也很了不起。
那麽楊錦呢?
楊錦自然也了不起,可楊錦還真的算不得了不起,他的爺爺才是真正的了不起,是曲藝界的泰山北鬥,這裏不僅僅是皮影這裏,而是曲藝界。
作為國家一級表演藝術家,如果按名次排的話,楊錦的爺爺是可以摸到頭把交椅的,這就是楊錦爺爺的地位。
不過傳統藝術是沒有綜藝娛樂吃香,也沒有綜藝娛樂賺錢的,大多數都是靠著國家的扶持,也就是津貼在過活。
也全靠國家這幾年給阿爺的津貼,才讓楊錦的家庭慢慢好了起來,否則憑借阿爸在鎮上教書的那點工資,估計這家人是活不下去。
一點都沒有開玩笑,因為隨著社會在發展,物價在飛速發展,楊錦要讀書,家裏還要生活開銷,阿爺隻能怪管自己,不是國家扶植起了傳統藝術,就楊錦家的那點田地,辦了不夠吃半年,拿什麽活下去呀!
當然,在國家沒有扶植傳統藝術之前,真的要感謝韓知世一家,是他們不斷的在接濟自己家,這個家也才慢慢拖著走的。
有句話是這麽說的,當你沒錢的時候,如果有人還願意接濟你,那麽你們的關係就不用多提了。
當你有錢的時候,那些在你沒錢的時候遠離你的人,也不用深交了。
社會發展到現在,大多數人之間的關係變成了表麵客氣,而對你好的人你開始懷疑他別有所圖。
所以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就是這麽慢慢的沒有的。
可不管怎麽說,楊錦家的生活雖然沒有奔向小康,也不像小時候那麽貧窮潦倒了,這得感謝國家和黨領導的英明領導以及對傳統藝術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