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嫡女重生之不爭不羨> 番外二 摘星(四)

番外二 摘星(四)

  小皇帝是個好孩子,好學生。


  太皇太後常常交待小皇帝背許多上朝時、慶典時、祭祀時他需要說的話,那些話又長又佶屈聱牙,可小皇帝一字一句的,從來沒有出過差錯。


  蕭溪就覺得,小皇帝大概不會成為先帝那樣的皇帝。


  如果先帝隻是一個普通人,倒也無可厚非,可先帝畢竟是皇帝。


  對文武百官來說,是對他離經叛道的一生無話可說,最後為他定了“神”這個意為“無能名”的諡號;對百姓來說,神宗皇帝是青天不開眼。


  治國策論、錦繡文章不及青詞,朝廷命官尚且不知去哪裏求他們的公道,又哪裏還有心思給百姓主持公道?


  總之,蕭溪身為小皇帝的養母,唯一的心願就是小皇帝不要長成先帝那樣的皇帝。


  從小皇帝的表現來看,蕭溪覺得她的這心願並不難實現。


  然而,她並不知道先帝年少時的模樣……


  蕭溪十五歲嫁給先帝的時候,他已經是超然世外、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模樣。


  她不知道,他也曾是乖巧的皇子、上進的學生,為了能得他的父親和養母稱讚,反反複複地把“天下大同”四個字練了無數遍。


  他父親的字寫得極好,幾可媲美前朝大家。而他的養母告訴他,“天下大同”是他父親的心願,父親為他取名“桐”,可見對他的期許。


  後來他長大了,才知道“天下大同”或許的確是父親的心願,可父親對他並沒有那麽高的期許。


  他父親的字固然寫得極好,但他父親其實並不喜歡書法。


  很長一段時間裏,他甚至懷疑這世上就沒有父親喜歡、在意的人或物事。


  當然也包括他。


  他父親甚至不希望他來到這世上,又談何期待?

  至於後來他能即位,不過是因為恰巧他有一位厲害的養母,父親又恰巧子嗣單薄罷了。


  生母智識受損,養母挾他上位,父親心有所寄。


  祖母對他倒依稀有幾分真情,但那幾分真情裏,還夾雜著祖母對父親的恨意、對權力的。


  每每思及,他都覺得索然無味。


  他生在這樣的人家,什麽都有,身邊的人都很緊張他,仿佛他掉了一根頭發也是天大的事情,偏偏也是這些人,誰也不在意他心裏的想法。


  他想了很久,最後決定,他也不在意他們便是。


  他不會再按他們的心意活著。


  什麽宗族禮法、仁義道德……


  他一概不予理會……


  他們又能奈他如何呢?


  這是蕭溪不知道的,先帝在十五歲那年想通的道理。


  小皇帝年滿十四後,從跨過年開始,宮裏宮外的氛圍就逐漸開始緊張起來了。


  按理說,小皇帝年滿十五歲後就該親政了。


  雖說是這個理,可誰也沒有忘記先帝十五歲奉請太皇太後歸政時,太皇太後的答複。


  “皇嗣為重”……


  小皇帝自然尚無皇嗣。


  而太皇太後雖然上了年紀,但依然身康體健、神思清明。


  群臣誰也不敢貿然提起“歸政”這茬兒。


  最後,還是蜀王率先上了道奏請為小皇帝選後的折子。


  蜀王推舉的人選是已致仕的首輔夏斯年行十一的嫡孫女。


  夏斯年是武帝朝的進士,他的夫人是出身榮國公府蔣家的嫡小姐,他曆經四朝,中直而不古板,明時勢、知進退,是深受昭帝信賴的重臣,也極得太皇太後倚重。


  夏十一小姐不僅出身清貴,且她在京都女學的一眾女學生裏也十分出眾,年年歲考,四德六藝俱都出類拔萃。


  總而言之,夏十一小姐方方麵麵都無可挑剔,是個十分合宜的皇後人選。


  尤其,她不姓蕭。


  於是,蜀王上奏後,附議者頗多。


  太皇太後沒有理會這些折子,而是親自督辦起了另一件大事製袞服、謁太廟。


  尋常百姓每遇年節或是有大事發生,往往會鄭重地開宗祠、祭先祖,天家亦然。


  盡管天家謁廟素有成例,可內務府的這樁差事卻辦得十分不易。


  天子謁廟有成例,可不同情景下的製式、細節又有不同。


  皇帝十五束發是大事,皇帝選後也是大事,皇帝親政更是大事……


  太皇太後安排這次謁廟,為的是哪樁大事呢?

  自接了這樁差事後,內務府總管太監王貴就沒睡過一個囫圇覺,他一麵督促著底下的人準備,一麵四處走動,圓胖的臉瘦了一圈,就連頭發也少了一半。


  王貴求到蕭溪跟前的時候,便是這麽一副模樣。


  蕭溪愣了一會兒才認出他來。待王貴愁眉苦臉地說了一番以後,蕭溪心裏不禁覺得有些好笑。


  這就叫,此一時、彼一時啊……


  在小皇帝即位一事中,越太妃功不可沒,越太妃的娘家是商賈,所以太皇太後便投桃報李,讓越太妃身邊的王貴進了內務府,專司采辦。


  那個時候,太皇太後有了權力,小皇帝得了帝位,越太妃的娘家賺了銀子,眾人都各得其所、一派融融。


  後來就不是了。


  蕭家原是北方世族,待蕭老太傅致仕、去金陵開書院後,蕭家嫡支也搬去了金陵,所以太皇太後重用的所謂“蕭黨”文臣,便多是北方、以及江浙的士子。


  一改昭帝朝和此前,朝中“翰林多吉水,朝臣半江西”的局勢。


  所以這些年,蜀王有意籠絡了一眾巴蜀、兩湖兩廣、江西的士子,培植起所謂“帝黨”。


  蜀王沒有什麽實權,他培植帝黨隻能用錢。


  蜀王沒有錢,越太妃的娘家有。


  到了如今,便是王貴成了內務府主管太監,越太妃娘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了像絲綢這一類江南得天獨厚、蜀地難以爭鋒的貨物依舊是北沈呈送,內務府其他大部分的單子都是越太妃的娘家承接的。


  王貴如此行事,北沈自然不忿,北沈呈送絲綢,宮裏的繡娘也大多是蘇杭選送的,兼之背後有太皇太後授意,所以尚衣局逐漸自成一派,王貴既管不了,也不知情。


  蕭溪琢磨著,王貴求到她跟前來,應該是想走尚衣局的路子。


  畢竟,隻消向尚衣局的姑姑們打聽打聽,袞服上、以及太皇太後的禮服上有哪些圖樣,大致就能推斷出太皇太後的意思。


  說來簡單,可尚衣局的大姑姑是太皇太後的人,王貴是絕對打聽不出什麽的。


  蕭溪思來想去,最後親自走了趟尚衣局。


  自然不是因為王貴。


  尚衣局的大姑姑對蕭溪很敬重,親自引她去看正在趕製的袞服。


  蕭溪見到那袞服後,心中一驚,腳下也趔趄了一下,那位大姑姑穩穩地扶住了她。


  繡娘們在趕製的袞服精致華美,分明不是按照小皇帝的身量所裁!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