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修仙。人為何要修仙?修仙,使人可以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不承生老病死之痛,不受七情六欲之困惑。是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仙人,一類是世人。仙人有仙根——仙耳仙目仙舌仙體。不畏三昧真火,不懼五雷轟頂。在《太一修仙錄之卷三》中有釋——修仙,是人不斷修煉,不斷領悟,致使心靈境界達到某一種超脫狀態的過程——之後,人的肉體得到升華,逍遙自在,了無牽掛,能預料和看透事物的本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具有一定道為,並擁有一些通之術。世人,為仙人所造。共工撞倒不周山,降大災,火山爆發,洪水下流,飛禽走獸四散卻不可逃。陰女體恤萬物生靈,采南極之石補,掘北極之土修山。事了,陰女放己身之血,入白骨之體,又匯聚地界遊魂野鬼,愣是造出了萬萬千千的世人來。世人,分為男女。一男,一女,可衍生出三三五五世人來。如此這般,三界又生出了氣息。


  陰女,本是仙體,有仙血。造出來的世人亦然有仙血。


  世人,不願受輪回之痛,吸地之靈氣,修化為仙人。


  修仙,要有仙覺。《抱卜子內篇之卷一》有載——


  修仙,其第一本要為仙覺。無仙覺者,不能修也。仙覺,察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光。


  仙覺,分為九品。分別是——


  一、至品仙覺。


  二、高品仙覺。


  三、上品仙覺。


  四、真品仙覺。


  五、靈品仙覺。


  六、神品仙覺。


  七、品仙覺。


  八、玄品仙覺。


  九、太品仙覺。


  通常,世人生所擁有的仙覺或是無品,或是至品。無品仙覺,便是沒有仙覺。修仙,不僅要有仙覺,而且還要仙覺達到神品,及以上。《抱卜子內篇之卷一(補二)》有言——


  仙覺,未及神品及以上之修煉者,大修,至上,為真人。事後,不能再修。


  不過,修仙者發現——仙覺未到神品,亦可先修仙覺。仙覺達到神品,再修煉成仙。至於,無品仙覺之世人,卻很難修煉仙覺——空勞一生,也不見能獲得仙覺。或有,少之又少。


  南山以北,有山。山為臥龍山。《山海誌之幽山篇》有載——


  昊大帝禦九龍南行,途過此山。山大,巍峨高聳,盛氣淩人。九龍畏懼,相繼臥下,不敢過。久之,與山同化。


  臥龍山高大剛直,外形如盤臥九龍,龍顱仰,似嘯叫,淒淒慘慘戚戚。山體中段,如大刀橫割。地麵平齊,有林木,青草,野花。溪水從林木間歪歪斜斜穿過,時有飛禽走獸秘悄來到這裏飲水。在山平麵正北部,坐有宮殿,是為正德明鏡宮。宮殿大門口,兩側,各立有一座身穿蓑笠手持長劍的人身石像。在《仙鬼謠聞錄之卷三十六》記載——


  九龍遇山不行,趴臥不起。昊大帝久坐,生困,便命跟從在山腰處修建一宮殿。殿成,昊大帝進住、大睡,一覺醒來,已過萬萬年。殿外守將罡、地煞亦化為兩座石像。


  在山平麵正南部,離正德明鏡宮八千九百丈,有一水池。水池呈五行八卦狀。池底有字,字大如牛,寫的是——


  池中之水。盈滿,滴水入池,底水不出,層麵之水外溢。


  久之,滴水遊於池邊,再滴之,外溢。


  水大灌於池,水入底,底水上流,遊於表麵。再灌之,底水與灌水同溢。


  試問入水換陳水,如何?


  要離開此地,須走東部鐵鏈橋。橋長三萬八千丈,由十二根鐵鏈組成。上,扶手兩根。下,橋麵十根。橋麵有石板,年久損壞,或有裂紋,或有斷裂。石板上長有野草、鮮花、青苔,亦有少許的灌木。


  走過鐵鏈橋,又到一山,同為山平麵。山平麵有石階,共十萬八千四百三十七個台階。下走,可到山腳。山腳四周長有林木、野草、鮮花,時而能聽見飛禽走獸的叫喚。


  林中有一鳥,名叫卜卻鳥。它體格巨大,遠處望去,猶如一座山丘。卜卻鳥身上沒有羽毛,有逆鱗,五顏六色,非常鮮豔。日光一照,猶如身穿彩虹。


  卜卻鳥沒有腳,用喙銜住樹木枝幹懸在半空中。它一年到頭不吃不喝不睡覺,一直睜著眼。《山林異鳥聽聞錄之卷九》有載——


  遠見一鳥,五羽,有逆鱗,五顏六色,十分華光。日照其身,散發出七道光,像彩虹。其鳥沒有腳,銜於木林,不食、不飲、不眠。眼睛發光,為黑色。四周禽獸懼怕,不敢臨近。


  一日,卜卻鳥慘叫,從樹木枝上掉落下來,摔在地上。須臾,卜卻鳥胸膛破裂,血液迸發而出。時而能聽見孩嬰哭叫聲。其血液滾燙如岩漿,濺落在卜卻鳥身上,冒黑煙,著白火。卜卻鳥被燒成一堆白骨。孩嬰從白骨堆中爬出,身散戾氣,飛禽走獸害怕,飛的飛,跑的跑,一時間全不見蹤跡。孩嬰能言善語,不食肉,隻食野果,飲露水。三年過去,孩嬰長大成人。在《縕南子內篇之卷五》記載——


  林有一孩,無父無母,不知哪裏來。能言、善字,可與人正常交往。山中有一老人,膽大,常與他交談。問其姓名,孩言不知。老人念其可愛,便取葉集姓名給他。孩甚喜,在林間高呼蹦跳,並將自己摘采的果實與老人。


  至於這名老人是山野村夫,還是得道高人,在《異人異聞錄之卷三十二》有寫——


  龍山有一老人,鶴發童顏,持斧上山,或砍柴,或采食果子。一日,他見林間有一孩,樣子可愛,便與他交談。幾次之後,他與孩熟知,並取姓名於孩。孩歡喜,在林間蹦跳。


  這孩,便是葉集,在他六歲之時,他抬頭望,看到臥龍山高不可攀。他想看山中光景,便上台階,走鐵鏈橋,來到了正德明鏡宮的麵前。殿外的兩座人身石像還在把守,看到有人來,錚錚作響,身上的碎石和枝木滾落下來。葉集見狀,並無驚色,他止住腳步,看向人身石像。


  “昊大帝在此休息,凡人速速退下。”


  葉集看到這裏如此氣派本是好奇,但聽到人身石像出如此言語很是驚異,便言道:“我在這裏居住良久,哪裏都能去,哪裏都能看,為何這裏不可,再言昊大帝又是何人?”


  兩座人身石像聽了葉集的話,哈哈大笑,罡人身石像道:“原來是一個不知名堂的野孩子!”


  地煞人身石像聽了繼續發笑。


  “你等又是何物,豈能人言?”


  “我們,哈哈哈……”


  言畢,地轟隆作響,兩座人身石像的石料劇裂掉落下來。罡、地煞兩名大將軍顯露出真身。


  “想必大帝已經離開,我們也該回上了。”罡大將軍言道。


  “是。”地煞大將軍應答道。


  “我看你有太品仙覺,日後定能修成大道。你要好自為之,不可荒廢!”罡大將軍對葉集言道。


  話音剛落,地發出異響,響徹九霄。繼而電閃雷鳴,風雨交加。葉集再看罡、地煞兩名大將軍,發現他們已經不在。《怪山誌之卷三十三(補六)》有載——


  林間有一孩,懵懂無知,勿入山上禁地。神像大怒,睜眼、張口言語。不知何因,地發生大變化——風卷雲湧,雷鳴電閃。須臾之間,神像消失不在,孩依然在禁地逗留,並無傷害。


  葉集為了躲雨,便進入了正德明鏡宮裏麵。


  “這裏麵空空的,也沒有什麽,不好玩!”葉集看到殿裏情景之後,自言自語道。殿外,已經恢複平靜。


  葉集在殿裏玩耍了一番,便出來了。


  出來後,葉集看著這座宮殿,心想:“這裏的環境還好,有這麽一座東西,總感覺突兀兀的,沒有最好。”想完,葉集就轉身要離開。就在這時,他看到了正南部有一大水池,他便跑了過去要看一下究竟。


  “好大!”葉集來到水池跟前,看到水池麵貌後言道。


  “有字!”


  “池中之水。盈滿,滴水入池,底水不出,層麵之水外溢。久之,滴水遊於池邊,再滴之,外溢。水大灌於池,水入底,底水上流,遊於表麵。再灌之,底水與灌水同溢。試問入水換陳水,如何?”


  “這還不簡單,在水池底部挖一個泄水孔不就好了!”


  這時,水池發生異變,燃燒出紫黑色火焰,特大,熊熊烈火。池中之水消失不見。


  “水容萬物,卻不含火。火有,水無。”葉集不由言道。


  就在這時,烏雲密布,遮日月擋星辰,地一下子變得什麽也看不見。


  “是你把我召喚出來的?”一條巨大的白鯤浮現在葉集的麵前。烏雲已散,晴空萬裏。


  “不是。”


  “不是你,那又是誰把我召喚出來的?”白鯤聽到葉集言語後氣惱問道。


  “不知道。”


  “額……”白鯤瞬間不知如何言語。


  葉集對眼前這條白鯤並不感興趣,聽到白鯤驚愕一聲後,他轉身就要離開。他剛一轉身,發現正北部的正德明鏡宮聳立不在,已化為廢墟。


  “站住!”


  葉集本想轉身回看白鯤,卻突然感覺到自己後背猶如開了一個大窟窿,有巨大的流氣鑽入進去。葉集努力扭過頭,看到白鯤正進入自己身體。


  “你為何要進入我體內?”


  白鯤並不言語,使勁的往葉集的身體鑽,一直到自己的身體全部進入。過後,葉集沒有察覺到自己哪裏不舒服,於是就下了山,來到臥龍山的山腳。在《惘聞錄之卷二十三》記載——


  不知何因,地大變,瞬暗瞬明。有仰見白狀大怪者,甚為驚恐;瞬息萬變,終不知其去向。


  葉集來到山腳後,聽到體內有物在言語。


  “想不到你會有太品仙覺!”


  “你是在和我話?”


  “當然!”


  “你們都言我有太品仙覺,你能告訴我何為太品仙覺?”


  “太品仙覺能致使你察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不過,我正處於你身體當中,你已經不需要這所謂的仙覺了。”


  “不知道你在什麽,算了,你餓嗎,我這兒有果子吃。”


  “不吃!”白鯤因葉集不在意自己的言語,氣得要死。


  “你不餓?”


  “不餓!”


  “我見你身體如此之大,怎麽能不吃東西?”


  “不吃就是不吃,你煩不煩!”


  葉集並沒有應話,自行吃起了果子。


  “你吃夠了沒有?”


  “有事?”


  “你要離開這裏,去往更大的地方。”


  “為何?我一直生長在這裏,並沒有想過離開。”


  “必須離開,我的!”


  “為何?”


  “現在不能讓你明知,以後你自然會知道。”


  葉集認真啃完果核上最後一點果肉,啃完後,丟仍在一旁。


  “別吃了,你聽到了沒有?”。


  “哦,嗯……你在什麽,能不能再一遍?”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