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采玉之靈氣,融佛之教文
當然,在這種高頻率的藥浴下,唐家送來的那一箱子藥材也在以驚人的速度消耗,不過勝在數量多,基數大,應該還能用一陣子。
今晚沒有月光,院子裏也是烏漆嘛黑,隻有門口掛著一個電燈泡,昏黃的光暈中有幾隻飛蛾不斷的撲騰。
草叢裏傳來一聲蟋蟀和蟾蜍的叫聲,遠處隱隱有狗吠,聽的不太真切。
鄭少秋上身一片通紅,雙手扣住木桶邊沿的位置,身軀微微向後仰著,那種螞蟻在身上爬的感覺不斷的傳來。
開始的時候,他還有些不適應,但是現在已經可以做到完全忽略了。
現在已經十點多了,許可已經休息了,鄭少秋在木桶裏和林岑月煲了半個小時的電話粥,說的也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聽的出來,林岑月今天的心情非常不錯,好像項目上的事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掛斷電話之後,鄭少秋把木桶中的水倒掉,穿著拖拉板,頭上戴著礦燈,來到板車前,取出包裹裏的幾樣東西。
入手微沉,這是一尊玉觀音雕件。
高約二十五厘米左右,寬的話,得有個,底座約莫在十個左右。
雕件上被淤泥糊上了一層又一層,鄭少秋接了一桶水,衝了好幾遍,這才露出了真麵目。
整體線條流暢婉約,觀音麵容慈善,神情安然,眉眼低垂,明神靜思,一副布施甘露、普度眾生之慈祥之態。
讓人感受其雙目似閉還開,嘴唇欲動未動,加之手勢之態,似乎在默默地念誦經文救苦救難。
衣紋處理結構如絲綢般的柔軟,刻畫裸露的肌膚,質感上有一種膚潤的柔媚和溫情。
造像布局合理,人物形象精致且雕工上一絲不苟,足見大師風範。
整體看下來,生動飄逸、流暢自然,卻又不失法度。
駐足品味,寧靜祥和的氣息、慈航濟世的胸懷呼之欲出。
玉雕觀音的製作在選料的過程中是門檻比較高的,首先要求是一塊比較完整的材料,且基本上沒有什麽瑕疵,更要求原材料的色澤上要保持一致,外加結構的緊致度要達到一定的要求。
而眼前這塊,毫無疑問是用上好的田籽料白玉做的,但是還達不到羊脂玉的地步。
很多和田玉商搞個俄料也叫羊脂玉、弄個白一點的玉就叫羊脂玉,其實都不盡然。
何羊脂玉結構細膩、油份高,糯性強、凝脂感強!
盤起來有一種軟糯的手感……這才叫羊脂玉。
白不一定好,但是羊脂玉顧名思義猶如凝固的羊油,才稱為羊脂玉,而這尊觀音像還差點火候。
不過,雖然不是羊脂玉,但是雕工頗具神韻,大氣和細膩兼顧,讓人歎為觀止。
尤其是側麵立體雕刻一大一小兩隻羊更使得形象豐滿了起來。
大羊回首俯臥,雙耳下垂,神態安詳,身前一隻小羊回首與大羊相望,活潑可愛,依偎在側,神態親熱,姿態十分溫和平順。
這種題材對手藝的要求而可是極為講究的。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玉淨瓶上的淡淡金色,把觀音的威勢提升到了以這個極致。
這是原料上天然的灑金皮,淡淡的皮色分布下,給人一種古樸的感覺,而這種複古感更是油然而生,招人喜歡更惹人青睞,現在用的更是匠心獨具。
握在手裏,給人一種油潤順滑的感覺,觸感溫涼,精光內蘊,更是有晶瑩細膩的感覺,即使不用盤玩油性也非常的明顯,在礦燈的映襯下散發出柔和的淡淡光暈。
雖然這不是羊脂玉,但是這種塊頭的雕件也並不多見。
因為在古時候,挖掘開采並沒有現在這麽容易,那時候基本上都是人工,及其困難。
這麽大的一塊籽料直接雕刻成玉觀音,之前的主人絕對非富即貴,並且還是大富大貴。
鄭少秋翻看了兩眼,沒有在玉觀音上找到課文刻字,但是從整體的布局和雕工來看的話,應該是明朝中期的物件,總體來說,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沁色有些差強人意。
一條條手指粗細的褐色線條在背部延伸,非常明顯。
底座的蓮花瓣上看上去也有些斑駁,不過卻多了一種古樸的氣韻。
除此之外,因為長期泡在水中的緣故,觀音像的衣袂上,有著一塊白斑,蓮足上同樣也有一塊。
這種顏色和原本的玉色摻雜在一起,整體多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有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其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事跡,經由一代代人的傳誦,形象變得愈來愈豐富飽滿。
而玉與觀音的結合,更是妙不可言,
采玉之靈氣,融佛之教文,相得益彰。
鄭少秋拿在手中,默默的注視這,都有一種心靈安寧的感覺。
放下玉觀音後,他點燃一根煙,叼在嘴裏,隨後又從包裹裏摸出一塊金牌,上麵刻著不少字,他粗略的瞥了兩眼,然後就放到了一邊。
第三件是個金印,顏色非常新,燦爛的金光簡直要晃瞎人的眼睛,長和寬差不多在五公分左右。
上紐為臥虎形態,不算太簡陋,也沒有太讓人驚豔,隻能說平平無奇。
手腕一翻,印麵用小篆體刻著四個字:襄王之印。
刻工還算可以,字體清晰,雖然略微有些瑕疵,但是無傷大雅。
這件襄王之印周身有不少斑點,應該是自然磨損造成的,整體看上去給人一種斑駁古樸的感覺。
鄭少秋目光一凝,眼中閃過一絲異色,能在這裏見到這襄王印,令他實在是有些意外。
華夏古代的諸侯王死後諡號‘襄’王的話,便可以稱之為襄王。
在曆史的各朝各代中,有這個稱謂的不在少數,唐宋明清皆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幾人是:李重茂、李僙、李執中、李煴、趙恒、趙宗愈、愛新覺羅·博穆博果爾、劉官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