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審問
麵對楊軒強大的氣勢,三人麵麵相覷,這才終於說出了他們誣陷楊軒的目的來。
楊軒聽著幾個倭國人娓娓道來,他們的目的。自己則是淡淡喝著茶。
原來這些倭國人原本聞名想來和楊軒私下比試一番。
這些倭國人原本想要私底下找楊軒對決,領略一下大唐的菜式和大唐最出名的廚師楊軒的廚藝。又仗著自己是倭國來的使者,想著這小小的楊軒應該沒有理由拒絕才是。
他們私底下來到了雀仙樓,大搖大擺進了雀仙樓,挑剔著菜式,隨後期待著楊軒的出現。他們的故意挑事讓楊軒感到很生氣。所以楊軒沒有跟他們對決,而且楊軒那幾日在準備和波斯使者的比試。沒有時間搭理這些倭國來的人。於是就當著眾人的麵拒絕了他們。這讓他們感到很是受挫。自己的麵子在眾人麵前就被這麽踐踏了。而這楊軒的菜他們也十分想要試試,但是無果。
他們幾個回去之後,思索再三。到處打聽楊軒,這時候才聽聞楊軒是大唐的駙馬。幾人才知道惹不起楊軒,難怪楊軒的架子這麽大。不過好好的一個駙馬為什麽要來開酒樓呢?
而他們還沒有多考慮對策。就受到了王宮的請柬。
那天他們也受邀參加了那場對決的比試。意外看到楊軒在場,覺得隻能夠和皇帝請求了。隻要有皇帝的點頭允許,那麽楊軒也不得不同意了。他們原本是這麽想的。
於是就請求了皇帝,皇帝詫異再三,表情分明是不想同意的,又說了歡迎眾使者都來進獻菜品,這才讓他們感到了有一線的機會。
但是吃過了楊軒那日做的菜了之後驚豔不已。又對自己的廚藝不那麽自信了。
楊軒那日做的幾道菜口感是很好的,雖然大唐的邊疆地區的普通家裏都會做的羊肉,但是他做出來就比別人好吃,上千倍萬倍,楊軒做的羊肉入口即化,絲毫沒有羊膻味和一點油膩感。
這些倭國人平時都吃不上羊肉,到了大唐之後才有幸吃過幾回。倭國的草地少,養殖羊非常困難,所以羊的產量很少。
原本大唐街邊酒樓裏的羊肉就很好吃了,讓這些倭國人都覺得很是驚訝。但是吃過了楊軒所做的之後,就立刻覺得那些羊肉都白白浪費了。
隻有楊軒做的這道羊肉,才完全把羊肉的鮮美發揮極致了。
這讓他們非常驚豔,於是對自己的廚藝產生了懷疑。
麵對楊軒這麽高的廚藝,他們非常的不自信,又不想丟臉承認自己技不如人。於是為了自己能夠取勝就做了這麽下三濫的事情。
那就是到楊軒的雀仙樓投毒,讓楊軒身敗名裂。
不過這效果沒達到他們要的,因為他們原本的設想裏,楊軒這時候頹靡不已。但是他們收到的實際消息則是,楊軒在府裏日日和自己的妻子玩樂,絲毫沒有受到雀仙樓事情的影響。
這就算了,楊軒還是依舊做菜,手藝一點都沒被影響到。這和他們的預期大相庭徑。
而這些倭國人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前麵所做的事情完全可以為後麵的事情做鋪墊。
之後就是與楊軒約定的比賽時間了,三個倭國人紛紛想到了一個想法,那就是要在比賽的食物中動動手腳,因為比賽所吃的食物是在殿前直接製作的,為了防止這些廚師私下找其他人代為製作。
所以他們如果要在菜裏動手腳就會很方便。
他們的設想是那一天先製作自己的菜,然後私下準備好要放在楊軒菜品裏的河豚毒,就想那日下在那各位食客中的河豚毒一樣,下在楊軒的菜品裏麵。
殿前的太監一定會先試吃食物,而太監倒下了之後,楊軒不光輸了比賽,而且可能就會被抓起來,以行刺的罪名被斬首。
而這些倭國人為了準備這個計劃,從海裏又捕撈了不少的河豚魚,提煉毒素。為了給楊軒下套。
他們殊不知麵前的這個人就是楊軒,就這麽簡單地把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了。
而因為前麵楊軒的雀仙樓發生的事情,楊軒就算是菜做的再好吃也沒用了。給他套上了一個行刺的罪名,那麽一旦這個罪名坐實了,人證物證都有了,那麽楊軒就一定會輸掉比賽。
所以他們才在雀仙樓先是給食客投毒,又安排了不少的人去散播謠言。
而當楊軒在殿前坐實了罪名之後,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懷疑楊軒是不是真的投毒了,也沒有人會懷疑到他們倭國人的頭上,一切就這麽巧妙地會發生。
而且上一次他們成功了,這一次,他們相信他們一定也會成功。
正在準備著要用的河豚毒呢。沒想到林子他們就來了。
他們上次提煉的河豚毒隻是少許的,不過河豚的毒素隻要一滴就足以讓人失去性命了。這在他們倭國是沒有人敢吃的魚,雖然它鮮美異常,但是吃的時候要搭上性命,所以沒有多少人敢嚐試。
這次他們要提煉更多,更加毒的毒素給楊軒的菜下進去兩滴。
楊軒聽了之後很是生氣,拿起了桌上的酒壺就朝著三個倭國人扔了過去。
碰
酒壺的碎片飛濺在了倭國人的身上,這些倭國人被麵前楊軒強大的怒氣嚇得人都在發抖。
太可氣了!
林子幾人都沒見過楊軒發這麽大的火氣。紛紛怒視著三個倭國人。
他們聽了倭國人這些話也是怒氣衝衝的。怎麽可以這麽做呢?
楊軒砸碎了酒壺之後,反倒是冷靜下來了。
現在自己的雀仙樓名氣也有些臭了,這下要靠著在禦宴上的下一場比賽扳回來。可是這些倭國人是在是太可氣了!楊軒想著怎麽能治治這些倭國人。
竟然想在下一場比賽上動手腳。
現在還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楊軒這麽想著,收斂起了怒氣。
不如給他們一個下馬威,他們不是要在比賽上動手腳麽,自己為什麽不能給他們動手腳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