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之最強酒樓> 第四百八十九章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攮攮皆為利往

第四百八十九章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攮攮皆為利往

  “滎陽?”


  李治疑惑的看了一眼楊軒,不知這個時候滎陽會傳來什麽急報。


  楊軒示意,說著:“看看吧!”


  他對滎陽的印象也不深,隻知道是鄭家的地盤,不知道是什麽事情。


  李治點了點頭,看了一眼這個傳送消息的騎兵,甲胄為黑色,和玄甲精騎,或者說大唐主要的將士鎧甲,有著很大的不同。


  現在作為明麵上的繼承人,他也逐漸了解到大唐暗麵的力量,而眼前的騎兵,就是隸屬於其中之一的‘不良人’。


  知道屬於對皇室的死忠,也不擔心有刺殺什麽的,直接說著:“遞過來吧!”


  “是!”


  那騎兵恭敬向前兩步,雙手捧的高度,正好適合李治手夠得著的位置。


  見到李治收了卷軸,又是朝著施了一禮,默聲的一個跨越上馬,轉身便往著來時的方向奔去。


  動作迅捷利落,毫不拖泥帶水。


  李治注意到,也沒管,知道對方隻是個傳遞消息的,不知道具體消息。


  這就是不良人這個組織的強大之處,很多時候,除了在做具體事務的時候知道該怎麽辦時。


  連自己為什麽這樣做,或者說這樣做有什麽用處也是毫不知曉的。


  還有他們對於自己的上線,也就是上司,一般也都不知道具體是哪位。


  可能是路邊的攤販,也可能是青樓的女子,無人知曉,算是把情報工作做的滴水不漏了。


  唯一知道的,並且也是被死死嚴格要求的,就是忠於皇帝,忠於大唐。


  李治對此,在聽聞後先是驚懼的同時,便是大大的認同了,甚至認為當初創立這個組織的人,當真是天才。


  不過即使是他,對於誰才是這個組織的首領,以及創始者,到現在也還是不知道。


  恐怕若想要知道,隻有等得真正成了太子,或者是繼得大位,才有可能知道吧!


  沒有多想,李治認真的看起了手上的情報,越看,臉上的喜色越濃。


  楊軒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那傳信的騎兵離去的方向,隨後正好接過李治遞過來的卷軸。


  “掌櫃的,你看,沒想到咱們還沒與鄭家碰麵,對方就投靠了過來,真是意外之喜啊。”


  李治興奮的說道。


  卷軸上的內容,就是鄭家大宴時的情景,尤其是鄭元壽的那番話,一字未改的寫得明了。


  皇子孝順有能,說的不就是他嗎?


  這樣識時務的家族,才能存在得長遠啊。


  “不過,王師的逝世,卻是天下的一大惋惜,真是可惜了。”


  雖說著可惜,李治卻是不顯悲色。


  對於他來說,王通的名氣雖大,但終究交際不多,唯一的一次,也是站在了敵對方。


  那時的王通代表儒家前往雀仙樓踢場子,反被掌櫃的力挫,所以久而久之。


  王通的才能,在他看來也就一般了,主要是活的長久,收下的學生大多也都出息了,所以名聲才能那般盛。


  但此時收到他死的消息,該做的表麵工程他還是知道要做的。


  楊軒看了一遍,便把卷軸放下,沒有在意李治的話,反而考較著問道:

  “鄭元壽那番話,你是怎麽看的?”


  李治聽著,知道掌櫃的是在指點自己了,當即收起喜色,麵容恢複平靜,眼眸中露出沉思之色,答道:


  “鄭元壽既然當著大庭廣眾之下說出那樣一番話,必定是有著向朝廷靠攏想法的。”


  “朝廷乃是天下正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對方能這樣做,看清大勢,說明是個明白人。”


  說到這裏,小心觀察了一番掌櫃的表情,但很失望,掌櫃的一臉平靜,他看不出任何東西。


  隻得接著,不確定的道:“不過這樣的表態,也有在向著朝廷請功的意思,作為天下頂尖的七大世家之一,鄭家是除了隴西李外,第一個向朝廷表忠心的,朝廷對此自然不能薄待。”


  “這應當是鄭家的小心思了,在事後,吾必會請奏父皇,言明其中利害,適當的敲打對方一下。”


  “若臣民隻以利益至上,那還置忠孝何在了?”


  話落,李治沒有再說了,隻是一臉忐忑的表情看著楊軒,不知道自己說得對不對。


  對於他來說,無論自己身處何等位置,終究還隻是個常人,在內心裏,還是更願意相信這個眼前隻比他大幾歲的掌櫃的判斷。


  掌櫃的才智,經過無數次論證,早已經可以斷定絕對是這天下少有的智者了。


  似乎就沒有掌櫃的不知,或者不懂的事情。


  若天下才氣總共有十,李治更願意相信,掌櫃的楊軒似乎是獨占了這天下所有的才氣。


  雖然因為同處於一個時代這樣說感覺很可悲,但眼前活生生的例子就擺在這裏,實在是不能不承認。


  楊軒不知李治的想法,淡聲的說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攮攮皆為利往,無論是世家還是百姓,其實盡皆如此,何須另談忠孝?”


  這般赤裸裸利益至上的觀念一出,李治一愣,旁邊靠著聽到兩人對話的秦懷玉也是猛的一睜眼睛,閃過一道不滿之色。


  對於他這個將門出身的人來說,這樣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了。


  不過此時是他們兩人在進行問答,無論是才能還是官職,他都不足以插入兩人的對話。


  隻得憋著,臉上顯現著憤懣之情,表達著自己的不滿。


  楊軒注意到,卻是沒有在意,出身不同,環境不一樣,未來所處的位置也不一樣。


  所以不需要秦懷玉懂得這些,但李治,這個他心中認可,甚至現在還在扶他一把上馬的人,卻是必須得懂得。


  不然如何能將大唐打造成他心目中的國度?

  在利益至上的國度,忠孝之言並不是被直接抹除,恰恰相反,在楊軒看來,因為有著利益驅使。


  才能使得百官,將士,民眾的動力達到最大,又會因為種種牽扯,把忠孝綁的最牢靠。


  雖然這樣,會顯得人情味少了一些,但卻能把這個國家的活力徹底激發出來。


  至於說等以後大唐疆域足夠大,也足夠強的時候,緊繃的神經需要緩一緩。


  他自然也是留好後手了的。


  百家複起,文治興盛,那時,自然又會把華夏拉回原本的軌道。


  隻不過那時,華夏的國土麵積以及國力,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