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李治欲學楊廣
時間回到三天前。
待得王參將離開,酒樓中隻剩了幾個店小二,李治疑惑道:“掌櫃的,吐蕃戰局,是有著麻煩嗎?”
作為入主東宮的皇子,雖然不知具體情況,但也是有著旁聽之權的。
而且他每日白天雖都是在雀仙樓,但在晚上以及早上,都會有著一段時間用來瀏覽最近幾天李世民頒布的詔書。
這是在給李治未來治政,提前熟悉做好鋪墊。
不過若是以前,李治必定會誠懇的去請教朝中的那些大臣,或者直接問父皇。
但現在,他卻是每天認真的看一遍後,再自己寫著所得,算作‘作業’,以防父皇抽查。
對於無論是政事,還是軍事,表現的都是一副平淡不急的模樣。
平時隻要有著時間,也是在帝後麵前盡著孝心。
也還好,作為小兒子,又和兕子這個小女兒關係較好,所以在帝後麵前增加了不少的評價分。
對於這個兒子也愈發滿意了。
這套操作,是他聽著掌櫃的楊軒之言,特意去翻看隋史後得到的。
前朝前太子楊勇,就是因為對政事,軍事,有著過於的關心,以及性喜奢華,驕奢淫逸,不討隋文帝和獨孤皇後的喜歡。
而當時作為晉王的楊廣,卻是得身旁謀士指點,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和楊勇完全反著來。
楊堅夫婦,能徹底結束五胡亂華的時代,自身的才能,是不必說的。
其實有細心者看曆史,會發現,楊堅夫婦和李世民夫婦,其實極像。
雖然隋文帝在華夏曆史上不顯威名,甚至在民間流傳,還沒他那亡國兒子楊廣名聲大。
更不可能和有著聖君,明君的李世民比了。
但其功績以及治政,卻是絕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當然,這個是外話。
這樣的一對楊堅夫婦,知民生疾苦,性格自然堅毅樸素,楊勇作為在錦衣玉食中長大的太子。
在享受上,自然和楊堅夫婦不一樣,這還隻能算小節,後麵為了做好這個太子,什麽事都想管一下,想問一下。
這樣的態度,對於一個太子來說,應當不僅算不上差,應該算是好的了。
畢竟作為太子,以後就是皇帝,喜歡做事,自然是好事。
但這樣的好事,對於百官來說,對於百姓來說,是好事,但對於皇帝的楊堅來說。
可就不會是這樣的感受了。
曆史上父子奪權的事情,還會少嗎?
而且楊堅本身就是權臣出身,對於權利的掌控欲,自是不必多說。
所以見得楊勇這什麽都管,內心的敏感處就被碰到了,再加上作風上也不得他喜歡。
旁邊又有著一個更加符合自身內心儲君的楊廣,被廢自然就順理成章了。
這是被廢的緣由,楊廣上位後,除了和楊素暗中有著聯合外,表麵上仍是一副恭順孝敬的模樣。
沒事不找事,有事也去先問好楊堅,楊堅說什麽就是什麽,大權再次獨攬的楊堅豈會不欣喜?
自然對楊廣更加滿意。
當然,至於後世野史說楊廣殺父於仁壽宮,這個作不得數,沒有考據,隻能為笑談。
這樣的經曆,和現今隻差一個太子名份的晉王李治,自然是需要學習的。
同為明君,隋煬帝和自己父皇,這樣的心思,不可能沒有,甚至可以說,這是無數皇帝,當權者都有的心思。
年紀越大,對於權力的欲望更甚。
李治有著眼前這樣通透的教訓,豈還會傻傻按照以前的思路?
隨著李治的話落,陳仙兒兩人也是疑惑的看著。
掌櫃的厲害,他們都知道,但掌櫃的人在雀仙樓,怎麽知道吐蕃的戰局?
掌櫃的回來可是有五六天了。
難道是掐指一算?
楊軒望著窗外,夕陽通紅透徹,散發著熾熱,淡聲道:“嗯,或許吧。”
這個回答似是而非,李治等人不明所以,表情懵懂。
楊軒之所以給李靖等人指點出現代遊擊戰的打法,其實隻是偶爾聽著食客的談論。
說最近的糧價,有著上升的趨勢。
雖然這隻是一個小細節,但楊軒卻還是記下來了,糧價或許會因為市場的變動,有著偶爾的調節。
但必定不會是在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春稻才種植下去,乃是民間以去年餘糧度日的時候。
若是糧價上漲,就會激起民怨,在此刻大唐對外征戰之時,是絕對不明智的。
但很明顯,朝堂上的那些人不是沒看到,糧價卻仍是漲了,說明,糧食,必定是不夠。
連長安城都如此,何況是其他地方?
見微知著,若是前方戰事吃緊,抑或地方出現什麽緊急缺糧的事件。
太容易出大亂子了。
出了亂子,他這酒樓生意,不是得蕭條?
那積分往哪裏去賺?
而有了他的計策,以李靖的性格,必定會依計施行,在吐蕃,起碼二十萬大軍的糧食,可以省下來吧?
楊軒眼中,吟吟帶著笑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樣的道理,他豈會不懂?
待得陳仙兒三人陸續去收拾桌子後,楊軒雙眼微閉,對於吐蕃之事,不再多想。
全部心神,死死的控製著自身劍意,使得不被誅仙種子所吸入。
經過這幾天楊軒的軟磨硬泡,劍意已經推進到種子處的三米處了。
但現在每前進一步,吸力呈數十倍增加,楊軒不敢有一絲的鬆懈。
隻有等徹底熟悉了現在的吸力,基本可以做到無視後,才會試探的前進。
看著自身的劍意,楊軒嘴角微翹。
以前大拇指一樣粗的劍意,此刻已經變成食指般大小,劍意之內,更顯凝練。
給人一種劍芒銳利,堅不可摧之意。
其內的屬性,也在不斷的改變,以前是淡泊致遠,攻擊力不強,但現在再次發出,他有足夠自信。
雪獅子,絕對會被自己一劍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