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章節

  「鐮刀行動」期間,隆美爾率領的第七裝甲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被譽為「魔鬼師」,隆美爾本人也因此備受小鬍子喜愛,法國停止抵抗后,隆美爾被任命為德國北非軍團司令,軍銜也從少將提升為中將。


  隆美爾抵達北非的時候,義大利北非軍團已經全線崩潰,格拉齊亞尼被胖光頭召回本土,義大利北非軍團也歸屬隆美爾指揮。


  此時隆美爾手下,能作戰的部隊只有一個德國裝甲師和一個德國步兵師,外加一部分航空兵,實力都不要說跟南部非洲第三集團軍相比,連韋唯爾率領的尼羅河集團軍都不如。


  不得不說,英國的實力還是非常雄厚的,現在的尼羅河集團軍,和四個月前的尼羅河集團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韋唯爾手下除了四個印度師之外,還有兩個澳大利亞師,以及一個紐西蘭師,總兵力已經超過十萬人。在武器裝備上,尼羅河集團軍也得到極大補充。


  英國本土有第一集團軍協助防守,在德國無限制推遲「海獅行動」的前提下,安全暫時得到保障。


  來自南部非洲的裝備通過蘇伊士運河源源不斷運抵開羅,坦克、裝甲車、飛機、火炮,南部非洲強悍的工業實力通過尼羅河集團軍的換裝被體現的淋漓盡致,到1941年初,尼羅河集團軍擁有的坦克已經超過700輛,參照英國標準,足夠組建四個裝甲師。


  對於裝甲師的編製,各國都不一樣。


  早在1935年,古德里安組建的第一批德國裝甲師,全師擁有坦克多達512輛,下轄坦克旅、摩托化步兵旅、炮兵團、防坦克炮兵營及其他分隊。到1941年,德國裝甲師的數量在增加,實力卻在不斷縮水,三團制坦克師裝備207輛坦克,兩團制的只有152輛。


  俄羅斯因為在西班牙內戰中的錯誤信息,直到1940年才開始重新組建機械化軍,每軍下轄2個坦克師、1個摩托化師、一個摩托車團、1個通信營、1個工程兵營及1個航空兵大隊,擁有坦克多達1031輛。


  這裡就能看出來大鬍子好大喜功的性格。


  坦克軍需要的裝備不僅僅是坦克,還需要大量其他裝備。


  俄羅斯的坦克軍除了1031輛坦克之外,還需要268輛裝甲車、172門火炮、186門迫擊炮、5165輛其他各種車輛、352台拖拉機、以及1678輛摩托車——


  當然最重要的還有人。


  俄羅斯的一個坦克軍,總兵力36080人。


  同樣是在1941年,俄羅斯一共有29個坦克軍。


  其他的先不說,一個軍1031輛坦克,29個軍四捨五入就算30000輛——


  我的個天,南部非洲都沒有這麼多坦克。


  所以沒有那麼多坦克怎麼辦?

  拿各種舊式坦克湊唄。


  1941年初的數據找不到。


  「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執行的時候,俄羅斯一共擁有超過22000輛坦克。


  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老舊的T-26和BT系列,新式坦克數量只有大約1600輛。


  說起「巴巴羅薩計劃」。


  這個計劃是在去年冬天開始制定的,時間大概就是莫洛托夫訪問德國那段時間。


  同樣是在去年冬天,俄羅斯制定了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


  兩個都想著進攻對方的國家,制定攻擊計劃的同時,居然還在進行友好交流,劃分勢力範圍——


  政治家真尼瑪可怕!

  跟俄羅斯相比,南部非洲的坦克師除了沒有航空兵大隊之外,其他都差不多。


  不同的是,南部非洲坦克師裝備的坦克,全部都是最先進的「虎」式和「豹」式,沒有湊數的。


  第三集團軍擁有兩個裝甲師,這兩個裝甲師是隆美爾的心腹大患。


  當然也不要因此忽視其他部隊,南部非洲的步兵師也不容小覷。


  除聯盟部隊的輕步兵之外,南部非洲本土組建的步兵師也裝備了坦克的,每個師配備一個坦克團,擁有坦克76輛。


  第三集團軍除了兩個裝甲師之外,全部都是聯盟部隊輕步兵。


  聯盟部隊輕步兵除了沒有坦克團,其他裝備和本土組建的步兵師完全一樣,除各種口徑的迫擊炮之外,僅120毫米口徑以上榴彈炮就有48門。


  法屬北非阿爾及爾,這裡除了是自由法國首都之外,還是法國外籍軍團的司令部所在地。


  法國外籍軍團創立於1831年,當時為了解決外國人在法國國內的犯罪問題,同時為了補充戰爭中死傷的法國軍隊兵員,由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下令組建。


  外籍軍團成立后,在法國經歷的歷次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外籍軍團幾乎參加了所有重大戰役。


  歐戰爆發的時候,法國外籍軍團一共六個旅,總兵力三萬人。


  法屬北非選擇加入自由法國之後,外籍軍團內部並不一致,一部分外籍軍團部隊選擇隨法屬北非加入自由法國,一部分外籍軍團選擇效忠維繫法國,法國人的兩面性,在外籍軍團的選擇里,展現的淋漓盡致。


  選擇加入自由法國的第二、第三、及第四步兵團,最初被部署在摩洛哥,距離法意在北非的殖民地邊境異常遙遠。


  第三集團軍抵達阿爾及爾之後,這三個步兵團也被調往阿爾及爾,協助第三集團軍準備參與對意屬北非的進攻。


  好吧,沒有進攻。


  英國人不希望南部非洲參與在北非的行動。


  戴高樂也不想主動向義大利人發動進攻。


  用戴高樂的話說:既然英國人不想讓我們參與,我們又何必自討沒趣——


  「英國人只看到義大利人的軟弱,卻不知道德國的強大,我想隆美爾會讓韋唯爾將軍知道,一個以海軍為傳統的國家,上了岸沒準會暈地的——」戴高樂的本意是調侃,他大概不知道,有些水兵在船上的時間長了,上岸之後確實是會暈地。


  跟暈船一樣,在船上的時候習慣了左搖右晃,上了岸之後不晃都不適應。


  戴高樂陸軍出身,軍校學的就是步兵指揮,軍人生涯開始於駐阿拉斯的第33步兵團。


  「戴高樂將軍——」巴頓對戴高樂還是尊重的。


  南部非洲人信奉朋友來了有美酒,豺狼來了有獵槍,從來不會因為朋友落魄就冷眼相看。


  「巴,我更希望你能叫我的名字——」戴高樂對巴頓的態度,完全符合一個政治家的自我定位。


  「好吧,我叫你夏爾,你叫我巴頓就好——」巴頓也是無語,他這個姓,從戴高樂嘴裡說出來是有歧義的。


  口音!


  完全是口音問題。


  這會兒巴頓和戴高樂正在外籍軍團第三步兵團視察。


  第三步兵團是一支歷史悠久的部隊,曾經參加過著名的宣光堡壘防禦戰。


  宣光堡壘防禦戰發生在清法戰爭期間。


  所以這麼一支歷史悠久的部隊,怎麼能在如火如荼的北非戰役期間,待在遠離戰線的摩洛哥曬太陽呢——巴頓對大清國沒感情。


  但是不妨礙巴頓對外籍軍團的痛恨。


  法國外籍軍團,跟被稱為「戰爭鬣狗」的保護傘公司雇傭兵還不一樣。保護傘公司的「戰爭鬣狗」,只執行任務,不傷及平民。


  法國外籍軍團干過的那些事讓人唾棄,一戰期間法軍的每一次嘩變,外籍軍團都是主力。


  外國對於外籍軍團也不夠重視,從裝備上就能看得出,坦克大炮之類的重武器就不說了,外籍軍團士兵每人一支膛線估計都已經磨平了的步槍,有人甚至連鞋子都沒有——


  好吧,北非天氣還是很炎熱的,對於很多法國外籍軍團的士兵來說,也確實不需要鞋子。


  換成保護傘公司的雇傭兵,不管多炎熱的天氣,鞋子一定會穿,因為他們知道,鞋子最大的作用是保護。所以當巴頓隨意拿起一支外籍軍團裝備的M1916步槍時,戴高樂的表情就有點尷尬。


  M1916是法國在一戰期間裝備的步槍,這款步槍最突出的特點是太過突出的彈匣。


  無煙火藥發明后,法國的8毫米勒貝爾1886式步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無煙火藥步槍。


  勒貝爾1886用的是勒貝爾8×50毫米步槍彈,這種步槍彈最大的特點是彈身的錐度特別大,根本無法使用橋夾,只能使用漏夾,所以就有了各種奇葩的設計。


  比如一戰期間法軍裝備的紹沙輕機槍,那個奇葩的半圓形彈匣,就是為了配合彈藥而採取的無奈設計。


  「巴頓,你知道,MAS-36步槍的產量太少,還沒有來得及大量裝備部隊——」戴高樂試圖為法國政府辯解。MAS-36步槍是一支優秀的步槍,博採眾長。


  之所以用「博採眾長」來描述,是因為MAS-36步槍的後端閉鎖槍機,借鑒了英國的李-恩菲爾德。


  向前彎曲、形如狗腿的拉機柄,則是偷師於美國M1917式步槍。


  即便有著眾多「借鑒」,MAS-36依然不失為一款優秀的步槍,熟練射手可以使用食指和拇指拉動槍機,同時以中指或無名指扣動扳機,做到上彈、擊發、退殼單手連貫操作,實現李-恩菲爾德的「瘋狂一分鐘「模式,達到栓動步槍的極限速度。


  MAS-36的成功,要感謝彈身錐度正常的7.5毫米步槍彈。


  所以說想要一款成功的步槍,首先得確定成功的子彈。


  當然MAS-36的成功也得看跟誰比。


  跟M1916比,MAS-36毫無疑問更先進。


  跟尼亞薩蘭步槍相比,MAS-36就是工業垃圾。


  更垃圾的是法國政府。


  1937年,MAS-36步槍就開始在聖埃蒂安兵工廠量產。


  一直到1940年,法國只製造了25萬支MAS-36步槍。


  所以戴高樂也不是詭辯,很多法國本土的純正法國士兵還在用貝蒂埃步槍呢,外籍軍團想用MAS-36等著吧。


  這時候巴頓才注意到,他拿的這一款,居然連M1916都不是,而是勒貝爾1886。


  額滴神,這可是上個世紀的老古董,全世界第一款使用無煙火藥的步槍。


  也不能怪巴頓不認識,M1916實際上就是勒貝爾1886的改進型,縮短槍管的同時,增加了彈容量。


  可這也說不過去,M1916的產量超過350萬支,外籍軍團才三萬人。法國倉庫里存的M1916肯定不止三萬。


  當然現在那都是德國的庫存了。包括剛剛裝備部隊沒幾年的MAS-36,也都成了德國人的戰利品,估計很多MAS-36被德國人繳獲的時候,槍油的味道還沒有散盡呢。


  「用上個世紀生產的步槍,去對抗德國人的坦克可不行——」巴頓直言不諱,法國的快速戰敗,和法國政府這些年的懈怠有很大關係。


  「新徵召的部隊都在羅安達接受訓練,外籍軍團註定要被淘汰的。」戴高樂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新組建的部隊上,外籍軍團對於法國來說,從來都只是炮灰。


  自由法國在羅安達新組建的部隊,裝備的是全套南部非洲式武器,參考標準跟南部非洲聯盟部隊一樣。好吧,本質上還是炮灰。


  「我們的倉庫里還有一些鞋子,我讓人送過來給他們換上。」巴頓對於軍隊還是有要求的。


  軍人就得有軍人的樣子,連鞋子都不穿,不像話!


  除了鞋子之外,第三團現在的後勤,跟第三集團軍部隊都一樣,在後勤供應這方面,南部非洲聯邦政府從來都毫不吝嗇。


  所以就算沒有鞋子穿,外籍軍團的士兵們也幸福極了。


  他們從來沒有享受過這種奢侈的後勤。


  以至於當速溶咖啡被送到第三團駐地時,很多外籍軍團的士兵不知道速溶咖啡還要衝水,直接撕開包裝就吃。


  這還沒送冰激凌呢,估計冰激凌送過來之後,情況會更加不堪。


  「謝謝,如果第三集團軍還有多餘的裝備,我想第三團的士兵是很樂意接受的——」戴高樂善於抓機會,也很會說話。


  看人家說的多委婉,同樣都是請求,有人死乞白賴,有人就姿態優雅。


  「和裝備相比,我想他們更需要的是訓練。」巴頓有條件。


  裝備確實有,既有聯盟部隊裝備的李-恩菲爾德,也有本土部隊裝備的尼亞薩蘭。


  巴頓本人也慷慨,如果外籍軍團士兵符合巴頓的要求,巴頓也不會吝嗇。


  「他們確實是需要一些訓練!」戴高樂發狠,他對於外籍軍團也不滿意。


  當然訓練完之後,外籍軍團到底是自由法國的部隊,還是南部非洲的部隊,那就不好說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