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日軍戰車第1團(下)
這位埃倫上校,對裝甲部隊似乎特別有研究,當他聽說日軍坦克在來時的路上,深受爛泥地困擾時,他給出了一個極為簡單高效的解決辦法。
那就是,在戰車履帶的一側,捆上一根“自救木”。
所謂“自救木”,其實就是一根削去了枝幹,光禿禿的原木,當把它捆在坦克履帶上時,通過履帶自身的旋轉,會自動將這根原木轉到坦克身下,借著這根木頭的支撐力,坦克會如有神助的爬出爛泥堆。
而隨著原木不斷跟隨履帶轉動,坦克將自行躍過一個又一個障礙,不斷向前挺進。
為了驗證這位德軍上校的說法,已經擺脫了原始森林爛泥地的安岡正臣中將。特意又在草原上實驗了一回。
沒想到這種方法,果然非常好使,尤其是對於日軍這種噸位不大的坦克來說,顯得非常見效。
日軍戰車團的一眾官佐們看得是目瞪口呆,他們做夢也沒想到,困擾部隊多時的難題,就這麽不費吹灰之力的迎刃而解了。
而解決的辦法,竟是如此的構思巧妙,省時又省力,讓人不得不大為歎服。
就這樣,從第一次見麵起,安岡正臣就將這位埃倫上校,奉作了座上賓。
1939年7月1日淩晨,當小鬆原偷襲蘇軍169團得手後,又緊接著吸引了對方兩個團的兵力上前增援,他自以為已經調動了蘇軍主力,就在午時,向戰車團團長安岡正臣,傳達了協同作戰的指示。
按理說,小鬆原和安岡正臣同為日軍中將,很難說得上是誰指揮誰,但依照日軍傳統,當同一戰區內,出現兩名級別相同的指揮官時,應該以授銜最早的為最高統帥,因此,小鬆原中將就當之無愧的指揮起安岡正臣來。
安岡正臣本身就擔負著指揮日軍河東兵團的職責,該兵團除了戰車第1團以外,還包括第23師團所屬的72聯隊,以及一個獨立的野炮兵大隊,從實力上來講,並不比小鬆原的河西兵團弱。
按照計劃,河東兵團應於7月2日淩晨發起正麵攻擊,這個時候,河東蘇軍應該多半已經被小鬆原的側擊部隊吸引,大量調往河西而實力大減了。
但小鬆原建議安岡,可以派72聯隊提前一天追擊,否則很可能將錯失戰機。
安岡正臣反複查看了三次電報,才發現自己並沒有看錯,小鬆原的確使用的是“追擊”兩個字。
他聽後嚴重懷疑蘇軍不會這麽快就撤往河西,還以為是老同學立功心切,犯了貪功冒進的毛病,因此起初沒敢輕舉妄動。
他通過望遠鏡又仔細觀察了下東岸蘇軍的堅固陣地,發現這些防守在工事中的蘇聯大兵,根本就是穩如泰山,絲毫也沒有一點調動增援西岸的跡象。
這要是現在
打起來,哪裏是什麽輕鬆的“追擊”嘛,分明就是血戰強攻。
安岡正臣與小鬆原在陸軍大學時就是同班同學,對於這個臨時上司,他是絲毫沒有畏懼感的。
既然蘇軍不動,那自己也幹脆不動好了。
安岡正臣哪裏想得到,真正增援西岸的,其實是朱可夫一直隱藏的機械化大軍,那些守備前沿工事的,不過是82師的兩個訓練不足的步兵團罷了。
沒想到才過了半天,小鬆原再次來電,聲稱擊破蘇軍170團防線,並已經派出戰車大隊,直接插向了蘇軍1號渡口方向,這份通訊件,終於讓安岡正臣再也坐不住了。
既然河西兵團行動如此順利,那自己還不抓緊動手,豈不是搞到最後,啥功勞也可能撈不到了。
安岡當即下定決心,立刻向河東蘇軍,發起佯攻。
在野炮兵大隊實施三十分鍾的壓製性炮擊後,戰車團所屬的第3戰車聯隊率先從北麵進發,坦克和重型裝甲車紛紛衝出掩體,向蘇軍陣地大大咧咧的攻去。
然而,日軍戰車才剛剛衝到蘇軍陣地附近,還沒來得及好好表現下,就遭遇了朱可夫精心設下的雷場,衝在最前麵的兩輛坦克當場被炸的跳了起來,後麵跟進的日軍戰車立馬認慫,踟躕不前起來。
偏偏第一次參與大規模實戰的戰車團缺乏經驗,工兵聯隊也沒有很好的組織起來,結果第3戰車聯隊幾十輛氣勢洶洶的坦克,麵對蘇軍一個小小的雷場竟然毫無辦法,隻能尷尬的徘徊在蘇軍陣地前,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第一次進攻,就這麽毫無光彩的結束了。
就當安岡正臣有點氣餒時,那位掛著自信微笑的埃倫上校卻主動找了上來。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按照剛剛埃倫上校的仔細觀察,蘇軍正麵防守部隊表現相當糟糕,他們不僅訓練生疏,就連士氣也不高昂,一點也沒有一支正規部隊該有的樣子,在日軍第3戰車聯隊受挫不前時,他們並沒有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輸出更多火力。
這個發現很重要,對付這種二三流部隊,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多麵夾擊他們,一旦他們承受不住壓力,就很容易驚慌失措,導致部隊崩潰。
安岡正臣大為欣喜,全盤采用了埃倫上校的方案,命令第3戰車聯隊再次從正麵進攻蘇軍陣地,而第4戰車聯隊則沿著南麵從側翼發起進攻。
等到這次戰鬥發起時,日軍一改戰術,集中了大量重型武器,全部發揚到一線,按照德軍顧問埃倫上校的說法就是:
“誰先開火,並能進行最猛烈的集火射擊,誰就更可能取得勝利”。
一時間,日軍九二式步兵炮,四一式山炮,九二式野戰加農炮等等,甚至連迫擊炮都集中火力,
瘋狂的向蘇軍陣地傾瀉著。
密集的火炮,將蘇軍精心布置的雷場基本破壞殆盡,更是將戰壕中的蘇軍士兵們,壓製的連頭都不敢抬起來。
而此時的朱可夫,為了保證蘇軍的河西作戰,將炮彈優先運送給了周逸龍所部,自己隻能先克製的,用有限火力進行還擊。
等到日軍炮火還沒有完全停息,兩個聯隊的日軍戰車,就在埃倫上校的提議下,浩浩蕩蕩的衝向了蘇軍陣地,它們身邊跟隨的是密密麻麻的日軍步兵。
這一次,他們的進攻甚至得到了,向前配置的37毫米速射炮和各種山炮,步兵炮的有力支援。
跟第一次進攻時的毛毛雨比起來,日軍的這次進攻簡直就像是滔天巨浪,那猛烈的勢頭,幾乎將陣地中防守的蘇軍士兵們,打得暈頭轉向。
朱可夫的陣地,本來是按照第一次諾門罕戰役時的布局,繼續加固加深的。
因此,東岸蘇軍的陣地,仍然主要以五道防線為主。
前三道防線,朱可夫交給了82師的另外兩個團,第四道防線由57師171團防守,第五道防線則作為最後的預備防線,由一些兵團直屬部隊填充。
82師是標準的地方師,訓練不足,戰力較弱,兵源也基本都是當地人,素質參差不齊。
57師是野戰師,部隊除了訓練並不參與地方生產,兵源也是經過統一篩選的,實力較強。
按照朱可夫的計劃,東線戰場主要負責拖延牽製日軍兵力,因此可以用空間換時間的打法,有計劃的每天放棄一道防線,通過堅固的防禦工事,消耗遲滯日軍即可。
可日軍調整戰術後,爆發出了驚人的戰力,大大出乎朱可夫的意料之外,他們以雷霆之勢,迅猛的擊潰了表現不佳的82師,竟在一天之內,連破蘇軍三道防線。
如果防守第四道防線的57師步兵171團,也支持不住的話,那整個東岸蘇軍,就基本麵臨全線崩潰的局麵了。
看起來,日軍中也是有些能人的,其對裝甲戰術的研究,對火力的發揚,並不在蘇軍之下,朱可夫背手皺眉,站在地圖前,嚴肅的思考著。
(本章完)